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在特定时间,对于特定人群,总会有那么一些事情、一些词语,一触就痛。

对留学的人而言,那是故乡;对失恋的人而言,那是前任;对离异的人而言,那是家庭;对有孩子的人而言,那是留守。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所以,才会有那么多人在看到文章《留守之痛|我为什么不赞成你把孩子推给父母、留在家乡》后,从早晨8点到夜里22点,纷纷评论留言,甚至还有部分人麦芒对针尖地“掐”起架来。

这些观点大多有些生活所迫的味道:

“说这种站着说话不腰疼的话,如果有条件谁还愿意背井离乡?哪个父母愿意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不都是生活所迫,试问哪个父母愿意承受每一次的离别[流泪],那可都是撕心裂肺呀[流泪][流泪][流泪]。”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你以为我想吗?”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这篇文章如果你能写出解决的办法你就可以哔哔,如果不能请放弃这种伤害。哪个父母愿意离开孩子,可是不离开,怎么让他读书,吃饭。”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有家的地方没工作,有工作的地方没家,他乡容不下灵魂,故乡容不下肉身。能养活一家老小谁愿意背井离乡,有些人永远站着是不嫌腰疼。”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也有人态度鲜明,表示严重不赞成“生活所迫”论:

“一般有这种文章出来,就会有人说:谁不想把孩子带在身边,但是要。。。。。。。。(各种理由)!我知道要大家都是为了生活,拼命找借口只是为了给自己不能对孩子负责任找点心灵安慰罢了,我是自己带孩子的,老公月薪五千养一家三口,每月都没多少钱能存,当然我能这么放心的带孩子是因为公婆还年轻,他们才五十来岁还能干几年,公公还能赚钱(在农村帮人建房子)有收入,所以不担心他们生病了没钱医治,他们还在老家种有些田和菜,他们有点收入,有吃有喝,没有了这些顾虑我才敢自己带孩子,敢过着穷日子,我觉得许多人说为了孩子出去打工其实是为了自己的面子,怕比别人过的差,真正为孩子为家人着想的也有但比较少吧。”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不觉得!我这里农村倒是一大把的!把孩子扔给爷爷奶奶老家带,自己夫妻两个出去打工或者做生意,还开着车,两个人打扮的体体面面!别提多潇洒了!呵呵,有钱打扮养车潇洒!没钱管孩子!借口!别说什么在外地幼儿园贵,幼儿园再贵,能赶上你养车买车地费用????就是不想被小孩拖着罢了!找借口!”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还有人对过往留守的经历,欲言又止,做出总结:

“看大人脸色,从小就,,讨好性(型)人格。”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更有人理性直言,分析造成留守原因的客观原因:

“城市里都设置了各种障碍,不给上学,是送回家上学的,留守儿童和大人,是个无奈的阶层。”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完善社会福利制度吧,说多了也没意思。。对于一般的打工人怎么边工作边带孩子?怎么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金钱来养孩子陪伴孩子,谁不知道孩子放在父母身边长大最好?谁愿意和自己的骨肉两地分离?专家只会动口,本质问题不解决说再多也是废话。。。”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不管观点差异如何,给人的感觉只有一个:“留守儿童的存在就像一根刺,扎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扎在每个柔软的心尖上,刺不进去拔不出来。”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父母无言,孩子沉默,每颗饱受煎熬的心都在隐隐作痛。

这些,我们都明白。

只是我们不同意所谓的“这篇文章如果你能写出解决的办法你就可以哔哔,如果不能请放弃这种伤害”,放弃发声,顶多是装作没看见。可装作没看见,就真的看不见了吗?未必。

没有人想要离别,所有原因到最后都可以归结为一句话——为了孩子。可到头来,孩子却还是成为了被“舍弃”的那一个,有父有母,却活得像个“孤儿”。

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而是希望那些有能力不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的父母,可以在看到留守儿童的世界后,谨慎地做出抉择,进而减少一些留守儿童的出现和增多,哪怕只有一个。毕竟,夸张点讲,这种改变,或给予孩子一个没有缺憾的回忆,或影响一个孩子的一生。

留守之痛|我们正视伤痛,绝非想要伤害谁

同学的表妹,今年12岁,在6岁之前都是留守儿童,跟着爷爷奶奶住在老家农村,父母则是在江浙一带开店做小本生意。

同学作为资深留守儿童,帮着表妹擦过太多眼泪。印象最深的那一次,是某年正月的夜里,表妹在父母收拾行李时,和同学睡一张床。楼下的车子还没发动呢,只听得几句招呼出发的寒暄后,传来一阵细微的啜泣声,是年幼的表妹在哭。是那种即便哭,也不敢发出大动静的哭,同学太熟悉了,一下子想到幼时和父母送别时面无表情、夜里躲在被窝偷偷抹眼泪的自己。

著名心理咨询师武志红曾提到:把刚生下来的孩子放在炕上,在炕边做一些防护,防止孩子从炕上掉下来,然后父母去地里干活。对婴儿来讲,这是极其可怕的经历。通过心理咨询发现,如果婴儿的身边没有人陪着,那意味着,他时刻都处于地狱中,甚至,他时刻都是在和魔鬼打交道。

再后来,同学开始动员身边所有人,去劝说表妹的父母。于是,从那年的暑假起,表妹便留在了父母身边读书,一直到现在。

不能说全是朋友的功劳,主要还是表妹的父母其实和大多数父母一样,放不下孩子。但有些时候,人做出选择需要的那股子气力,可不很有可能就是他人的一句话么?

还有另外一个朋友,比较腼腆的男孩,现在已经上班两年。

他的留守经历时断时续,最重要的节点,在于小学六年级那会儿的暑假结束。他刚离开父母、从北京回来,和爷爷奶奶一起生活。看着挺乖的一个孩子,就是脾气比较倔,稍微有点不开心,动不动就蹲在自己家门口,一声不吭。“无回应之处,就是绝境”,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好一段时间。好在他妈妈知道这件事后,就心疼地拉着他爸一起回了老家。

同时期留在北京的其他叔叔阿姨,据说都赚了不少。可朋友的父母却不曾后悔。

也是,和所有孩子一样,有着温暖性格的朋友,比起拥有更好的生活条件,还是更喜欢父母的陪伴吧。

父母在哪,家就在哪。纵有千般“无奈”、万般“被迫”,还是那句话,不到万不得已,请不要将孩子推给父母、留在家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