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读笔记41|幼儿数感的培养,只需这三步:《幼儿数学核心概念》第二章回顾(下)

活动简介

2018年,我们决定在群内开展共读好书活动,挑选与STEAM启蒙相关的书籍,一起深挖细耕,提升育儿能力,开拓启蒙思路。

当前,我们选的是《幼儿数学核心概念》,计划用2个月左右的时间读完,会定期整理群内讨论的主要内容在公众号上,方便大家回顾。

共读笔记41|幼儿数感的培养,只需这三步:《幼儿数学核心概念》第二章回顾(下)
共读笔记41|幼儿数感的培养,只需这三步:《幼儿数学核心概念》第二章回顾(下)

上一篇介绍了什么是数感及数感包括的核心概念,这一篇就要给你介绍具体的操作方法了。其实很简单,只需要这三步:

第一步:熟悉集合的重要属性——有多少。

集合的重要属性之一就是数量,在幼儿熟悉集合分类的基础上,开始学习集合中物体的数量,就水到渠成了。比如,让幼儿把玩具中的汽车都找出来,然后让ta数有多少个。

你可以这样做:(小淘分享)问娃,这里有多少只小鸟呢(how many birds do you see in the picture)?这里的钉子数量有多少呢,你能数出来吗(would you count the pegs here)?娃一听这样的问题,就会用手指一个一个点。

平时玩乐高,娃除了会垒高高还不是很会拼接,但会让他帮忙取积木,“宝宝,帮妈妈拿一个积木”“宝宝,帮妈妈拿2个红色的积木”等等。

你可以这样做:在宝宝前面摆放2组大小差异较大的小汽车,问分别有几个小汽车?引导孩子不去关注外表,忽略这个集合的物体的外在特征,只关注数量。

TIPS:早教初期,孩子看待数数与了解数量需要不同的技能。如果一些物品看起来多,孩子就会认为那就是多。此时,不要提示孩子去数物品的个数。观察他们是否主动去清点个数。这样你可以发现孩子是否已经进入了计数教育的阶段,以及是否对数量有了好奇心。

启发孩子自己去发现,采用提示性用语,比如多、少、相同,你可以这样问:

  • “这些数量相同吗?”

  • “这堆是不是多一点呀?”

  • “哪堆少一点呢?”

大人最常用的是这样的问话“这些有多少呢?”“你能找到有3个的豆子堆吗?”这样的问话其实是过早地灌输了数字的概念,而孩子这个时候是没有数字概念的。

第二步.从小数开始练习

序数和基数是数感的基础。但是数感培养的初期,比如三岁以前年龄,我们要花大量的练习在小数上,为理解大数打下坚实的基础。

方法一:借助实物教具。将实物、图片、语言、动作等与数学符号联系起来,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数学。

你可以这样做:摆放两个苹果,问ta有几个苹果?指着绘本上的几块饼干,让ta数有几个。拿出一张写有数字“5”的卡片,让幼儿找出数字”5“代表的数量对应的任意物品。

方法二:借助声音、动作、语言手势等帮助幼儿通过眼、耳、手脚来感知数概念

你可以这样做

:幼儿:狗狗叫了几声?能不能敲三下小鼓?一起走路,同时喊口号:一二一、一二一。

方法三:点数运用序数的方法,教宝宝一个一个点数下去(1、2、3、4......),最后数到几一共就有几个,也就是基数。通过大量反复的练习,幼儿就会慢慢掌握这种方法。

你可以这样做:和幼儿一起数海洋球的数量(不用太多,十个以内就好)。

方法四:目测。当遇到数量小于三的时候,我们可以尝试不点数去让孩子辨认物体的数量,正如上篇文章所说,幼儿天生就有感知数量的能力。

你可以这样做:两个手分别放置两个球和三个球,问ta分别有几个球?哪个多,哪个少?

第三步.拆数练习

有了对小数感知的能力,可以进行拆数练习了。拆数练习有助于幼儿掌握数量之间的关系。

方法一还是目测拆分:幼儿对小数的目测能力经常会很有用。

你可以这样做:给出4个苹果,让ta分给两个小朋友,ta会每个人给2个:每次每人一个。

方法二是点数:了解一个大一些的数可以由小数相加组成。

你可以这样做:把10个小汽车分成两组,一组4个,一组6个,让幼儿分别数各有几个汽车,然后再放到一起,让ta点数一共有几个。

TIPS:组织孩子参与这些活动时,不要把它当成教学,而应该观察孩子的表现。看到孩子遇到了障碍,大人总是禁不住要跳出来训斥一番,或者严厉地教导一顿,这种行为应坚决避免。皮亚杰警告过多次,成人的过度参与对孩子理解事物没有什么好处。一旦大人过多介入,孩子的兴趣就会迅速丧失,更加严重的情况是,从此将数学活动与恐惧建立了联系,此后老师将很难再调动孩子积极参与

在认知心理学上,皮亚杰将孩子在活动中出现错误时的心理活动定义为失衡。在这个状态中,孩子会出现暂时的迷惑,用已经习惯的认知方式不能解决遇到的新问题。如果在这个状态中,利用孩子对眼前的谜团表现出的好奇,提高他们的关注度,并进一步鼓励他们用行动来尝试,将以往的习惯调整为新的行为,这就叫学习。

比如,孩子在比较已经装了3个棉花球的坛子与有3颗米粒的坛子出现迟疑,因为3颗米粒的坛子看起来非常空,但是,两个坛子都装有3个物品。给他们足够的机会去犯错误,并给他们机会自己去一对一地比较,让他们渐渐克服视觉造成的认知障碍,最终,孩子就会形成数量的概念。

再次强调下重点,要任由孩子自己去体验。让他们自己尝试去感觉数量,不需要在这个时候向他们灌输对或者错的结论。孩子在错误中学到的东西会更多。随着活动数量的增加,错误会越来越少。

期待在后台或留言区看到你的实践反馈!

(更多共读资料请见群内共享云盘)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