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父母罵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伴您陪孩子共同成長

話語是所有誤會的根源。世界上最有徵服力的武器也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的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永遠都不要小瞧語言的威力,特別是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

01

“我的屍體要麼燒了,要麼扔了,別把我帶回家!”

這是一封遺書裡的內容。

不知你是否還記得,那個高考後自殺的四川男孩。

很多人都很費解,究竟是怎樣的深仇大恨,讓男孩至於死後都不想回家?

男孩反覆在遺書中強調自己情商低,他好不容易考了全校73名,可他媽卻說,“才73名啊”。哪怕考了98分,都會被父母罵……父母的打罵和打壓成了他的家常便飯。

長期生活在這種壓抑的環境中的男孩,絲毫感覺不到父母的愛,覺得生活毫無意義,不如死了痛快。

男孩的感受我們不難理解,因為父母的一些語言暴力,對孩子的傷害是巨大的,但往往這一點容易被忽略。

被父母罵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像《小王子》裡說的:話語是所有誤會的根源。世界上最有徵服力的武器也是語言,一句話可以讓一個人的心情跌入谷底,一句話也可以讓一個人重振力量,永遠都不要小瞧語言的威力,特別是在對孩子說話的時候。

親子之間的溝通,說話的表情和語氣,比內容更加重要,如果父母語氣不善,即使說得再有道理,孩子也很難聽進去。

好好說話,是父母的一堂必修課。

被父母罵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02

曾經有這樣一個故事:一位衣衫襤褸,雙目失明的老人,在冬天迫於飢餓和寒冷,在街邊乞討,旁邊的木板寫著“自幼雙目失明”等等之類的字眼。來來往往那麼多人,卻很少有人向他伸出援助之手。一個詩人路過此地,見此場景,動手在木板上寫了一句話“春天就要來了,可是我卻看不到它”,這句話讓這個老人收穫了很多幫助。老人知道後,自己也留下了眼淚。

語言就是這麼神奇,簡簡單單的一句話就能扭轉乾坤。可是很多人卻忽視了語言的力量,常常無意中傷害了身邊的人。

被父母罵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很多父母有這樣的習慣,把挖苦諷刺的話掛在嘴邊,語氣中充滿了冷嘲熱諷、潑冷水、質問,最終成為孩子自卑、挫敗的源頭。

比如下面這些:

諷刺:“就你這樣三分鐘熱度還想學鋼琴?”

挖苦:“喲,你還會寫作業,太陽打西邊出來了!”

不信任:“你知道什麼呀?”

質問:“你怎麼不知道跟人問好!”

攻擊:“你怎麼那麼蠢?”

如果父母傳遞給孩子的總是肯定,孩子就會變得樂觀安然;如果父母傳遞的總是否定,孩子就會變得消極灰暗,未來再多的財富和成功,也不能彌補心裡的缺憾。

被父母罵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03

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父母,也容易教出一個不會好好說話的孩子。

身邊看到有父母在公共場合打罵孩子,孩子一哭就罵得更大聲,再不聽話就用打的。彷彿在大庭廣眾之下教訓自己的孩子很光榮,可是他們沒想過他們的這種行為會給孩子的成長造成多大的影響,這種破口大罵的語言冷暴力有多傷害人。

“我怎麼生出你這麼不爭氣的東西,給我滾……

你看別人家的孩子比你強多了,你看看你能做什麼,一無是處……”

這些冷暴力專屬詞,它們不知不覺中就從你的口中出現,變成一把刀,刀刀割孩子心。

被父母罵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心理學上有一個著名的“超限效應”:如果某種刺激出現得太頻繁,程度太強烈,時間太久遠,就會讓人極不耐煩,想要反抗,想要逃離。

大家都知道,小樹要砍,小孩要管,但是,如果管得太多,語氣太嚴,反而會激發出TA的叛逆之心,於是,孩子就會渾身是刺,越發難管,故意跟你對著幹。有些孩子甚至會出走,自殘,表現得非常極端。

家庭,是孩子最先接觸到的人際圈子,在這裡養成的溝通方式,對他今後的社交和生活都有著巨大的影響。

被父母罵大的孩子,後來怎樣了?

04

也許有家長困惑:難道做父母的,對孩子說話還要這麼注意語氣?

正是因為父母是孩子最親的人,所以才更加要注意對孩子說話的態度和語氣。

心理學家蘇珊·福沃德博士在《中毒的父母》中說:“小孩是不會區分事實和笑話的,他們會相信父母說的有關自己的話,並將其變為自己的觀念。”

一項針對未成年人的調查發現,在家經常被罵的孩子不良性格特點最為明顯,25.7%的孩子表現出“自卑”,22.1%表現出“冷酷”, 56.5%的孩子性格“暴躁”。

生活中,有很多父母,愛之深,責之切,看到孩子不符合自己的預期時,他們總是控制不住自己,會使用情緒化的語氣,批評,叫喊。而發飆之後,又會立刻後悔。

就像在《爸爸去哪兒》中,陳小春吼了兒子之後,十分不安。他溫柔真摯地說:“我以後儘量不要用那麼大的音量去喊他。”

可是,那些已經說出去的話,卻是收不回來的。孩子的心裡,可能已經種下了小小的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