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華的郵政往事

中國電信業迎來了一輪大規模的人事更迭。

上週,陸益民離開了工作10年的中國聯通,昨日,有消息稱,中國郵政原總經理李國華將調任中國聯通補缺總經理一職;19日下午,這一任命獲得了官方確認。

李國華的郵政往事

郵政系統負責人轉崗至電信行業,打破了過去十餘年電信企業高管由行業內部選拔的慣例。然而,如果時間倒推20年,在郵電分營前,李國華也是一名實實在在的“圈內人”。

1970年代,郵政行業的改革呼聲席捲多個發達國家。經歷長期醞釀後,80年代,英國將郵政脫離政府序列,並組建國家郵政公司,以此為開端,世界郵政領域政企分開的序幕被拉開。

隨著這一輪浪潮的擴散,90年代初,中國開始出現郵政“政企分開”的呼聲。

到了1995年,原郵電部成立了兩個企業局,即中國郵電郵政總局和中國郵電電信總局,郵政總局也成為正式的法人主體。

彼時電信、郵政的分立並不徹底,這才有了1998年郵電經營管理體制改革的進一步深化。

原有的郵政、電信由郵電局統一經營的模式變為郵政、電信分開經營,郵電局被拆分為相互獨立的郵政局和電信公司。至此,郵政開始獨立運營,成為國民經濟的一個獨立部門。

在這次郵電分營改革中,時任江西省郵電管理局副局長的李國華選擇留在郵政系統;次年,李國華轉正,任江西省郵政局局長。

李國華後來回憶,郵電分營當年,中國郵政以郵電48%的人員、12%的收入和9%的資產走上獨立運營之路;當年全行業收入287億元,虧損179億元,郵政系統生存發展困難巨大。

6年後,李國華的職業生涯再上一級,出任國家郵政局副局長。彼時的國家郵政局依然保留著政企合一的管理模式,郵政系統改革艱難而緩慢地推進。

與此不同的是,電信系統的政企分開要迅速很多,早在2000年初,中國電信、中國移動就正式成立掛牌,開始了企業化運營。

郵政系統的政企合一帶來了壟斷經營、效率低下等諸多不合理的市場現象,政府決策層對此當然清楚,這也就有了2005年通過的《郵政體制改革方案》。

李國華的郵政往事

2006年,國家郵政局下屬各省級機構紛紛實行政企分開,預示著困擾人們多年的郵政政企不分格局徹底告終。

正如8年前留在郵政系統一樣,李國華的職業生涯在這一年再次轉向,並於年底出任中國郵政集團公司(下稱郵政集團)副總經理。

郵政集團由財政部代表國務院履行出資人義務,並作為全國各地經營性郵政局(所)的中央機構,是國有獨資的副部級重點中央企業。

2007年,郵政系統正式完成政企分開,在這背後,一輪影響更為深刻的變化正在醞釀;可是,不曾想到,這一等就是8年。

直到2015年4月,郵政集團發佈《吸收合併公告》稱,集團與北京市、河北省等31個省郵政公司內部決議,並經財政部批准,擬對31個省郵政公司進行吸收合併。

合併後,31個省郵政公司註銷,郵政集團將承繼31個省郵政公司各自擁有的全部資產、負債、業務、人員、合同和其他一切權利和義務,作為繼續經營的主體。

這一變化是郵政系徹底由“母子分公司制”調整為“總分公司制改革”的關鍵一步,被認為有利於郵政集團的市場化改革,同時將進一步提高集團的管控力和風險控制能力。

可以說,郵政集團的“總分公司制改革”是由李國華一手操持的,因為彼時,他已經在中國郵政集團總經理的位置上工作了近4年。

2016年9月28日,中國郵政儲蓄銀行(下稱郵儲銀行)在香港上市,這是李國華任內可圈可點的一件大事。

李國華的郵政往事

站在郵儲銀行上市的時點,其IPO是近兩年來全球最大的IPO,也是近6年來最大的H股IPO,募集資金總額達591.5億港元(行使超額配售選擇權後)。

郵儲銀行上市獲得了中船重工、國家電網、上港集團、海航集團、中國誠通和長城資管6家基石投資者的認購。

令李國華津津樂道的一點是,受全球經濟不景氣影響,彼時銀行股估值基本處於“潛水”狀態,股價絕大多數低於每股淨資產。然而,郵儲銀行4.76港幣/股發行價蘊含的市淨率較銀行股均值已有較大幅度溢價。

郵儲銀行成立於2007年,是在改革原有郵政儲蓄管理體制基礎上設立的。不同於其它國有大行,郵儲銀行依託郵政集團的代理網點,建立了中國銀行業唯一的“自營+代理”運營模式。

李國華任職郵政集團以來,參與郵儲銀行的經營管理工作超過11年,並於2012年1月掛帥郵儲銀行董事長,主導了郵儲銀行股改、引戰、上市的全過程。

當然,李國華治下的郵政集團也非一帆風順,一件令外界大跌眼鏡的事情發生在2013年12月底。

彼時,IPO開閘在即,中郵速遞EMS準備了五年的IPO上市申請竟出人意料地主動撤回。根據EMS招股書,EMS擬發行不超過40億股,募集資金99.7億元。

EMS上市的一項關鍵時間點是2011年8月,向中國證監會提交了發行上市申請,而李國華是在當年1個月後升任郵政集團總經理的,從時間來看,EMS上市也傾注了李國華的不少精力。

EMS在後來解釋撤銷IPO一事時稱,近幾年快遞物流市場發生了很大變化,資本市場及監管辦法也發生了重大變化,中國郵政速遞物流決定實施戰略調整,將組織架構由原來的母子公司制調整為管控更加有效、更適合網絡型企業特點的總分公司制。

這也就有了前述郵政集團吸收合併省公司的一齣戲碼。

EMS的發展很難不令人唏噓,特別是在1999年時,EMS的市場份額曾高達90%以上,是行業內絕對的霸主;但之後由於錯過了電商市場蓬勃發展的時機,市場嗅覺機敏的民營電商借機發展壯大。

耕耘郵政行業20年,如今“回爐再造”,李國華的履歷在三大運營商現有高層中,無疑屬於“異類”。

前任總經理卸任不足10日,李國華就走馬上任,補缺之迅速可以看出決策部門對中國聯通的重視,尤其是聯通正處在進一步推進落實混改工作的關鍵期。

那麼,這位“跨界”的總經理會給中國聯通帶來什麼呢?

最直接的,無論是郵政還是電信行業,都依賴於廣泛的營業網點,郵政系統素來也有代理、代辦電信業務的傳統。

因此,可以推測,深耕郵政系統多年的李國華,或許會進一步推動聯通與郵政在營業廳方面的合作、共享。這對處於瘦身健體階段、渠道部署策略有進有退的中國聯通而言將起到顯著的降本增效作用。

李國華的一項突出優勢還在於深厚的金融背景,這是其它電信企業高管們所不具備的。

這裡不得不提一下郵政集團的金融板塊,除了郵儲銀行以外,郵政集團還涉足保險、證券、資產管理等多項金融業務。

這一點在5G即將商用前顯得尤為重要,特別是聯通和電信在資金實力方面弱於移動,面對5G可能帶來的大規模資金投入,李國華的金融背景有望幫助中國聯通爭取更多金融、資金方面的支持。

此外,聯通近年來大力推動沃支付等金融業務,招聯金融的成功也給了聯通拓展金融業務的底氣,新任總經理會給聯通金融業務帶來哪些新變化值得期待。

李國華似乎還是一位自帶“互聯網基因”的管理者,其在郵政集團任內,主導了對螞蟻金服、滴滴出行等互聯網公司的戰略投資,同時也與阿里、京東等展開了廣泛合作。

重點是,一旦螞蟻金服、滴滴出行未來上市,為郵政系企業帶來的收益必定頗為豐厚。當前,聯通混改的重點工作之一就是與互聯網公司的廣泛合作,相信李國華對此不會陌生。

新的崗位上,李國華將如何為聯通混改加分,拭目以待!

來源:通信資本論(ID:telecom_tech_capita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