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

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

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

今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40年弹指一瞬,我们每个家庭、每个人的生活都在不断发生改变,每一天都有无数精彩的故事发生。从粗衣布衫到华服盛装,从计划着吃到变化着吃,从安其居到宜其居,从无路无车到有路有车,从衣食住行的满足到个人梦,改革开放40年,变化日新月异,生活今非昔比,近期,“齐鲁女性”陆续推出改革开放40年专栏,用亲历书写的方式,用见证历史的光影,讲述改革开放40年“微历史”。

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
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

楼上楼下,电灯电话

前不久,乡下亲戚的两层小楼修建好,乔迁新居,邀我参观,看着上下两层180多平米的小别墅,漂亮的高档沙发、悬挂在影视墙上的特大液晶电视,新添置的电脑、高级音响,楼上楼下的精制灯具……我乐呵呵地称赞道:“真是‘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呀”!

亲戚满脸幸福:“说起来,俺们置下这样的家业,多亏了这些年的好政策。搁过去,这房子俺们这些‘土包子’哪能住得起?早些年,可是连饭都吃不饱……”

深以为然。

我生于1960年代,40年前的农村,住的全都是土坯草房,走道上尘土飞扬,一下雨泥巴粘脚,可不十足的“土包子”?

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

我的小时候,一直流行这样一句话:“楼上楼下,电灯电话”,那是大人们对未来的向往和期许,说的时候,往往会加上一句“等你长大了……”

只能是期许。那个年代,先进的国家早已进入电气化时代,电灯电话就是对电气化时代的概括。可是,我们村里,大家还在啃着地瓜干窝窝头,温饱刚刚解决,如此“远大”的梦想,基本可望不可及。甚至,一些农民家里饭都吃不饱,屋子更不用说,一下雨常常外头大雨屋里小雨,地势洼的封了门堑子还会被倒灌,当真是“陶尽门前土,屋上无片瓦”。楼房只有县城才能见到,也不过是三三两两的办公楼。电灯?基本不知道啥模样。大白天进土屋,黑咕隆咚,煤油灯都舍不得点,更别说扯线装电灯了。

电话这词儿,老早就听过,但真正用手摸到的时候,我已经快20岁了。那一年,我和父亲去乡粮站交公粮,才第一次听到了那清脆的电话铃声,第一次用手摸到了那个只有在老电影上才能看到的黑色摇把子电话。电话是有人专门看着的,黑色的外壳擦得锃亮,鞋盒大小的机座上架着一个弯月形的话筒,话筒也是乌黑的,机座右边有个摇把子,这大概就是“摇把子电话”得名的原因吧。父亲跟人说了一番好话,那人才特许我碰了碰,看我想伸手摇两下,他赶忙阻止,那眼神我现在都忘不了,是那种看护宝贝的眼神,带着点骄傲,又带着点谨慎。

后来,才从老同志那里知道,公章、电话、打字机是办公室三件宝。尤其对于一个交通不便、非常偏僻的乡村来说,电话是上通下达的链接,更是宝中之宝。

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

参加工作时,单位里有了一台手摇的黑色电话。碰是没问题了,摇几下也不会有人阻止,可是,用起来麻烦得很。往往要打电话了,得先握住摇把子很使劲地摇上一阵,然后再拿起话筒冲着邮电局“喂、啊、嗯、呐”一通,告诉话务员自己想要联系的人。话务员接通后,才能跟想要联系的人喊破天似的通话。这绝对是个“体力活儿”,因为,好不容易接通了,还会断线,会听不见,或者能听见但声音实在太小,常常这边嗓子都喊哑了,那边还“啊,啊”、“喂、喂”地不停。

有一次,一个四川同事因为急事往老家县城打电话。早上一上班,我就不停地帮他摇电话,胳膊都摇酸了,邮电局那头还没信号,最后虽然接通了,可话务员说,早晨线路紧张,需要等待。这一等,从早上挂的号,一直到下午1点多才接通,期间还得专人看守,因为不确定啥时候能通。终于联系上了,刚说两句,话务员就插话了:有紧急电话,线路忙,快中断电话……

那个年代的电话呀,真让人又爱又恨。

到了1980年代中期,很多城市都出现了拨号电话,但这种电话的通话区域有限,打长途,还得通过邮电局的话务员转接。那阵子,因为工作关系,我经常出差,每次从出差的地方往单位用电话汇报时,都得专门腾出半天时间,少则一小时,多则数小时,没办法,各种“等”。不是转接线路麻烦,而是——打个长途,得先登记、挂号、排队、预交押金,然后坐着慢慢等接线,尤其是往偏远小县城或乡下打电话,一等就是好半天,能急出一身汗。像这样的“打电话”,身边同龄人大都经历过,每回谈起,大家都是一脸无奈。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大家生活水平逐步有了好转,“楼上楼下,电灯电话”在很多富裕的人家已经普及。不过,那时候装一部电话,得交初装费、选号费之类的,没个几千块钱根本装不了。更富裕的人手里,都有一部砖头样的“大哥大”,据说购置机器的费用就要一两万。即便如此,电话、“大哥大”依然是“紧俏商品”,“大哥大”成了成功人士的标配,被赋予了身份的代表,赋予了尊贵、时尚的躯壳,为了装部电话,常常要找关系,递条子,走后门。现在想来,真有点滑稽。

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

“大哥大”的时代很快过去,后来我有了一款黑色的BP机,每回走在街上,腰间别着的BP机发出美妙的“滴滴”声,总能引来周围人羡慕的目光,不过往往这个时候,都是单位有事,只好灰溜溜赶紧往回赶。也是从这时起,那个“无法随时找到你”的时代结束了,“随时随地找到你”的时代开始了。

慢慢地,有了小灵通,有了手机,装电话不要钱了,送流量送话费。慢慢地,手机几乎人人一部了,丈夫的,妻子的,子女的,时尚的,老年的,4G的,5G的,拿在手上,别在腰里,挂在胸前,街道人流如织,冷不丁响起铃声,大家都争相瞧看。

几个按键,不仅连通五湖四海,还能“逛”遍世界,上网,拍照,听音乐,看电视,发微博,发微信,玩游戏,抢红包……功能越来越多,生活越来越方便,不知觉间,我们被裹挟着走进了智能、“互联网+”的时代。

电灯呢,已经不再局限于那小小的、昏黄的灯泡了。壁灯、床头灯、节能灯……五光十色,应有尽有。身边一座座高楼拔地而起,棚户区、筒子楼渐渐消失,很多农民要么进城买楼,要么在家自建小别墅……这40年,经济发展了,城市变化了,种种巨变好像眨眼一瞬,却又切切实实出现在眼前;这40年,我们迎来了幸福的生活和美好的时代;这40年,我们的国家,也赢得了世界的惊叹与喝彩。

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
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

你点一个赞

改革开放40年︱见证⑥:那些“腰别BP机手拿大哥大”的日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