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竟是在這裡 快去成博見「何尊」本尊

“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竟是在這裡 快去成博見“何尊”本尊

展覽海報

四川新聞網成都7月27日訊(記者 李慧穎)“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是什麼時候?青銅作為人類冶金史上最早的合金,其輝煌時期是怎樣的?今日,《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特展》在成都博物館一樓的一號臨展廳與觀眾們見面,領略青銅時代的輝煌。

位於秦嶺兩側的成都平原、漢中平原和關中平原自古就是滋生文明的沃土,商周時期青銅文明相繼進入繁榮時期,三地青銅文明所體現的不同文化內涵和文化交流、互動的存在,既表明了各自在中國青銅文明史上的獨特地位,又為探討古代秦嶺南北的交通線路提供了新的視野和思路。本次展覽中集結了來自成都平原、關中平原、漢中平原三地的青銅器,共計250餘件,其中包括了55件一級文物。

“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竟是在這裡 快去成博見“何尊”本尊

何尊

何以為尊 我有中國

1963年,在陝西寶雞賈村塬出土了一件偉大的青銅器—它是中國西周早期一個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貴族所作的禮器,被大家稱為“中國”之源。為何說它是“中國”之源?當年,在出土之後,經過清除泥土和鏽跡,專家們在何尊底部發現了一篇12行共122字的銘文。這篇銘文記載了文王受命、武王滅商、成王完成武王遺願營建成周洛邑的重大歷史事件,銘文中的“宅茲中國”,是“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是指以此地作為天下的中心。在此之前“中”和“國”兩字在商周時期的甲骨文中很常見,但作為一個完整的詞組卻是首次出現。

據成都博物館工作人員介紹,此次展出的乃“何尊”本尊,其造型透露出“獰厲之美”。自上而下的紋飾以動物為主題,作為溝通天地的媒介,腹部為饕餮紋,高浮雕的手法讓饕餮巨目裂口,粗大的卷角翹出器外,有騰躍欲食的動感,神奇威嚴。下部為周人崇拜的鳳鳥紋,以雲雷紋填地,疏密有致,紋飾嚴謹,靜立的何尊散發著譎秘、威儀的氣質。何尊的偉大在於它的銘文價值,僅僅兩個字,記錄了輝煌的歷史,承載著“中國”的文脈。這些寫給先祖的字跡成為數千年後寫給億萬中國人的信。

“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竟是在這裡 快去成博見“何尊”本尊

亞伐方罍

青銅之光 文明交匯

從文獻中我們知道,罍可以用於盛放酒水,是古時用於祭祀重要的禮器。1976年出土於陝西省漢中市城固蘇村小冢的亞伐方罍,是漢中地區目前發現的大型銅禮器。有趣的是,這件“亞伐方罍”,左耳內壁鑄有銘文“亞伐”二字。而1978年,河北西木佛村的一座商代晚期墓葬中出土了一件青銅卣,卣蓋及器身上也有“亞伐”的銘文。從陝西到河北,相聚八百餘里,“亞伐”銅器如此分散,這可能與當時的戰爭、封賞或氏族聯姻有關。

據悉,本次展覽中,借展自陝西漢中洋縣文物博物館的商代青銅器為出土後首次集中亮相。這批青銅器既有當地的特色,又體現了漢中地區與成都平原、關中平原的文化交流與互動。

蜀地與外界的交流,在中原出土的殷商甲骨文卜辭中就有所體現,卜辭中多次出現與“蜀”相關的內容。特別是溝通秦嶺南北的樞紐漢中平原出土的商代青銅器就結合了蜀地與中原的特徵,暗示著兩地的交流。

青銅器凝聚了古人智慧與技巧,見證了文明交流的過程,承載著厚重的歷史,等待著我們去解讀,隻言片語無法道盡其中精彩,只有親眼所見才能感受它曾經的輝煌。如果你想走進青銅文明的深處,體會它背後的文明交流,就去成都博物館《秦蜀之路 青銅文明特展》吧。

展覽時間:2018年7月27日 —11月11日

展覽地址:成都博物館1樓1號臨展廳

(成都博物館供圖)

“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竟是在這裡 快去成博見“何尊”本尊

三星堆銅人頭像

“中國”一詞最早的記載竟是在這裡 快去成博見“何尊”本尊

獸面紋銅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