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治水 刻不容緩——省環保廳延安市聯手防治水汙染

延安治水 刻不容緩——省環保廳延安市聯手防治水汙染

《陝西日報》記者 喬佳妮 見習記者 鄔正鵬

去冬今春,面對國考斷面連續出現劣V類水質的嚴峻形勢,延安市已經採取了一系列舉措,在今年4月消滅了國考斷面劣V類水質。但由於多重因素疊加,延安市水環境質量仍然較差、水汙染壓力仍然突出。針對延安市嚴峻的水汙染防治形勢,7月10日,省環保廳成立了延安水汙染防治調研組,趕赴延安查找水汙染防治的根本癥結,研究制定相關對策。

  水環境質量較差

延安市的水環境質量並不樂觀。一季度,延安市水環境質量位列全國地級市倒數第二名,二季度仍然在全國倒數十個城市名單中。從全省來看,50個國考斷面中,半年均值劣V類斷面5個,其中延安市就佔3個,分別為延河閻家灘斷面、清澗河王家河斷面、仕望河昝家山斷面。

下半年,國家將按月調度考核,若連續三次排名靠後,生態環境部將直接調度相關地市政府“一把手”參會作表態發言並追究責任。延安市6個國控斷面水質自動監測站正在調試設備,試運行3個月後將正式上交國家使用,也就意味著,10月底,延安市6個國考斷面要全部達到年度考核要求,時間緊,任務重,形勢非常嚴峻。

  徑流量減少汙水增多

對於水環境質量較差的原因,延安市分析主要有四方面因素。

一是水資源總量減少,生態補水嚴重短缺。隨著延安市生態環境逐年好轉,地表水蒸發能力增強,年降水量為500毫米左右,地表水年蒸發量為2000毫米以上;加之每年7月至9月,雨季降水量佔全年的60%以上,降水集中、時空分佈不均和地表水蒸發量大,造成水資源短缺。

二是河流徑流量逐年減少與汙水處理廠排出水逐年增大的矛盾日漸凸顯。近3年來,延河年徑流量下降了31.7%,清澗河年徑流量從1.49億立方米下降到1.19億立方米,下降了20%。與此對應的是,隨著城市汙水收集管網的不斷延伸,汙水收集率的不斷提高,汙水處理廠排出水在河流中的佔比逐年提升,導致河道生態系統失衡,河流自淨能力逐年下降,斷面水質達標的難度越來越大。

三是治水資金嚴重短缺。延安市政府確定的147個水汙染防治項目,僅有18個完成建設任務,多數因資金問題進展緩慢,部分還未啟動。

四是農村面源汙染未得到有效控制。垃圾、農藥、化肥等造成耕地汙染,汙染的土壤隨著降雨引起的地表徑流流入河道,進而加重水體汙染。

  靶向施策治汙還需下功夫

對此,延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專題召開水汙染防治攻堅工作會,強力推進水汙染防治工作,目前已取得階段性成果。為了幫助延安鞏固已有成果,精準施策,確保水質穩固消滅劣V類,逐步實現達標,省環保廳選擇延安市作為首個服務地市,開展為期20多天的水汙染防治專項調研。

此次調研,調研組著力摸清延河、北洛河、清澗河、仕望河等河流及王瑤水庫等重點湖庫入河、庫排汙口及直排口現狀;城鎮及鄉鎮汙水處理廠建設運行情況;城鎮汙水處理設施能力、配套管網建設、汙水收集率、處理率等情況及城鎮初期雨水收集處理、雨汙分流情況;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數量、供水量、水質狀況、規範化建設存在的主要問題。同時,調研組還將核算延河、北洛河、清澗河、仕望河流域環境容量和環境承載力,提出生態基流保障要求。最終,調研組將按照“一河一策”“一斷一策”制定延河、北洛河、清澗河、仕望河4條河流水汙染防治工作方案,助力延安市打贏水汙染防治翻身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