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這樣的女人,天生就有一股氣質,典雅裡帶著嫵媚,清秀中透出靈氣。十二歲的時候,一曲《擊鼓罵曹》,聽得杜月笙如痴如醉,送上花籃。十四歲在上海先後與張少泉(電影明星李麗華之母)、露蘭春、姚玉蘭同臺演出,一唱成名。評論界贊她“扮相俊秀,嗓音寬亮,不帶雌音,在坤生中已有首屈一指之勢”。
她就是後來被稱為“冬皇”的孟小冬,以後她來到了北京,開始了京漂,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很快像麒麟童、孟子和,以及和孟小冬一起從上海來的白玉昆等,都鎩羽而歸。唯有孟小冬留下了,不僅留下了,還格外的火爆。18歲的時候,她與梅蘭芳在一次堂會戲上,二人合演了《四郎探母》,大獲成功。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兩人不由得情愫暗生。
話說這一天是北洋政府財政總長王克敏的生日堂會,兩人受邀而至,翩翩上臺,合演了《游龍戲鳳》,她演風流皇帝,梅蘭芳演李鳳姐,男女顛倒,傾國傾城,粉絲們紛紛叫好,一陣起鬨,乾脆你們兩在一起得了。袁世凱的女婿、劇評人薛觀瀾曾將孟小冬的姿色與清末民初的雪豔琴、陸素娟、露蘭春等十位以美貌著稱的坤伶相比,結論是“無一能及孟小冬”。
孟小冬一雙大眼,鼻子直挺,嘴唇飽滿,從五官到臉頰的線條,於女子的圓潤中,又隱現男子的直硬。眉目之間常常帶了一絲憂鬱,閒坐時,滿是處子的嫻靜;回過神來,則又透露出一股迫人的英氣。人稱“冬皇”。
1926年8月28日、當年的《北洋畫報》登載了一篇署名“傲翁”的文章:“小冬聽從記者意見,決定嫁,新郎不是闊佬,也不是督軍省長之類,而是梅蘭芳。”當天,《北洋畫報》還同時刊發了梅孟二人的相片(梅蘭芳為戲裝,孟小冬為旗裝),下面的說明文字分別是“將娶孟小冬之梅蘭芳”、“將嫁梅蘭芳之孟小冬”。
梅蘭芳的大夫人福芝芳非常不高興第三者的介入,說什麼也不讓孟小冬進門,孟小冬心情十分抑鬱,竟然連一個小妾的待遇都得不到。孟小冬的鐵桿粉絲一個叫王惟琛的,是個官二代,聽說偶像嫁給了梅蘭芳,心裡大怒。攜搶闖入梅蘭芳府邸,梅蘭芳的朋友張漢舉出來擋駕,被一槍擊斃。一時輿論四起,而且梅蘭芳不讓她登臺唱戲。孟小冬被深深的傷害了,在天津的大公報上連載三天啟事,表明與梅蘭芳結束夫妻關係。啟事裡有一句話這樣說道“是我負人?抑或負我?世間自有公論,不待冬之贅言。”
孟小冬復出了,周圍一片“冬皇!冬皇!”的呼聲,粉絲們奔向呼告。1947年9月,孟小冬再度出山,決定最後一次公開演出,連演兩場《搜孤救孤》。粉絲紛紛搶票,票價被黃牛們炒成了10倍,連馬連良也買不到坐票,竟然和香港《大成》雜誌主編沈葦窗擠在一個凳子上看了一齣戲,沒有買到戲票的戲迷都在家聆聽話匣子的實況轉播。據著名科學家王選回憶,那兩天晚上的上海灘真可謂萬眾空巷。
梅蘭芳給孟小冬心裡留下了一道深深的傷口,為了養傷,孟小冬息影后皈依佛門,休息了一段日子,後來又返回上海。又一個人始終關注著她,就是大名鼎鼎的大佬杜月笙。杜月笙號稱“天下第一戲迷”,家中的四房姨太太都是唱戲出身。少年時代的孟小冬在上海大世界是紅角兒的時候,杜月笙就看上了孟小冬,只是沒有想到半路殺出個梅蘭芳來。1937年,上海黃金大戲院舉行開幕典禮,杜月笙特意請來孟小冬剪綵,醉翁之意,當然不在剪綵之上。後經小冬的師妹,也是杜月笙的四姨太姚玉蘭撮合,兩人走在了一起。相傳杜月笙曾向孟小冬表白說:“自打第一次見到你以後,我一直思念你,還發過誓,這一輩子要是不把你拉進我的懷抱,我就不是人。”
或許處於感動,或許是需要保護,孟小冬與杜月笙就這樣同居了。杜月笙對孟小冬呵護有加、關愛備至,兩人過了幾年恩愛甜蜜安靜祥和的幸福日子。轉眼到了1949年,杜月笙決定移居香港,50年又準備移居歐洲,此時的他身體孱弱,急需身邊有人照顧。辦護照的時候,數到孟小冬,孟小冬說道:‘我跟著去,算什麼呀?’杜月笙大悟,當日晚上就與孟小冬舉行了婚禮。第二年,杜月笙病逝於歐洲。
周總理請馬連良帶話邀請孟小冬歸國,是1963年春北京京劇團到香港演出的時候,馬連良、裘盛戎隨團來到香港,馬連良、裘盛戎等老一輩藝術家還與孟小冬會面,轉達了周總理的問候和邀請,歡迎孟小冬回內地觀光,或者可以去內地收徒弟教學生,也可以拍電影,把過去的老戲碼拍出電影,讓她和餘派藝術可以傳下去。可惜因原因未能成行,孟小冬後歸臺北隱居。
孟小冬的房間裡只擺去兩個人的照片,一個是恩師餘師巖,另一個則是他梅蘭芳。她對梅蘭芳有愛,對杜月笙用情,一生傳奇,讓人感嘆。
閱讀更多 白色的馬蹄藍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