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讲完模式,我们来谈落地设计。

在当下众多的休闲农业项目和乡村旅游建设中,我们还是看到了千篇一律的设计:整齐划一的瓷砖外立面的房屋、生硬的水泥道路、硬质的花坛、宽大的广场、亮闪闪的不锈钢栏杆……大部分的乡村规划设计中,设计师用过时的城市美学简单粗暴地定义了乡土文化,让我们的乡村成为了找不到的记忆、回不去的家乡的尴尬空间。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我们可以反思,当游客选择休闲农业项目的时候,他们想从中得到的是什么?

纵观目前国内外优秀受欢迎的农业休闲项目,如法国波尔多圣埃米隆的顶级酒庄度假、英国科茨沃尔德的贵族庄园田园度假、美国加州的田园农场,又或者是意大利托斯卡纳大区的乡村度假庄园,他们都有着:绝佳的度假环境,很少的人工雕琢,大面积的葡萄园、麦田、花田,以及一片片的绿野,犹如诗画一般。每个休闲农业度假胜地,都有着独特的“唯美精致”生活方式,参与农业采摘、手工制作、运动健康,以及阳光下的休闲惬意。

中国的文化情结植根于乡村,那是中国“归田隐居”梦想的承载地。是每一个中华儿女从接触中国诗词开始,就在心里深深烙下的田园情结;它是都市居民脑海中的一个桃源,介于现实与诗画之间,是对诗画田园生活的追求。

为了迎合内心的桃源梦,我们对休闲农业项目提出新的设计要求:

1、
认识与梳理斑块空间

斑块是空间的点结构或块结构,代表不同于周围背景的相对均质的非线性区域。各主要斑块是观赏者在休闲农业项目中的游览主体。可以说就是休闲农业的基地,离开它们,休闲农业就失去了它独有依托。所以要求在设计过程中,对于斑块的大小,斑块的数目和形状乃至位置都必须进行现状的调研认识,梳理分析。更直观的理解,环境中不同的肌理,就是不同的斑块,而我们要做的,就是顺应其最自然的肌理,所谓红线范围内的闭门造车是最忌讳的。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田园肌理:水绕绿田、纵横阡陌、傍水低田、荷塘水清)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村落肌理:山水绕村、三五聚落、绿树环居、花径通院)

例如营造田园风貌的生态肌理,通过地形水系的微处理、大面积的农田种植,以及线状、点状乡土风情的乔木、花灌木的搭配,对大范围空间进行整体营造,形成有直有曲、有平有坡、有敞有收、有开有合、有远有近、有田有林、有河有溪的诗意田园乡村景观。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2、不可忽视的廊道设计

廊道设计体系内包含道路,林网,河流等。其主体背景是自然环境和田园环境,功能上它们起着分割或连通空间单元的作用。景观上,它们就像是经脉一样,不起眼的穿梭在我们的视线中,默默的影响着我们的观景感受。没有人觉得它不重要,但是往往也被认为差不多就好。廊道设计非常容易就被城市化,硬质化,这和它本身还承载的功能性相关,但到了今天,作为设计师和规划审核人,一定要知道,从城市来到乡野的游客们,一定不会希望看到和城市里一模一样的道路,水系。“如果一样,何必千里迢迢来此”~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这是我们想象中的乡间唯美场景是不是~)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这市级美丽乡村的崭新道路~小编真的掩饰不住的尴尬)

再说说河道设计,一个自然的河道,不仅营造了不同的动植物的生存环境,而且极大的丰富了景观。规划设计时既要满足使用功能,又要尽可能地回复其自然生态特征,增加景观异质性。形态上,保持水系的自然形态;植物上,既要考虑植物的喜水特性又要满足造景的需要;材料上,以当地的天然材料为主。对于过度利用或破坏的河流,结合河道整治,环境保护和自然美化予以生态恢复。这全部的全部都是设计中需要考虑的,而不是在图纸上画出造型完美的曲线就可以的。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3、精致而不违和的建筑设计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 乡居别业:草舍田庐、宅院阁楼、阶柳庭花、花香满园)

应用勒·柯布西耶在《ideasandforms》一书中提到“现代的技术和乡下的智慧”观点,尝试解决景观国际化和地方化、现代化与乡土化的冲突。在“科技和乡土的智慧”中寻找某种恰当的表达方式,朝着“新乡土”或“现代乡土”方向发展。将村落肌理,建筑风貌提炼与升华。精致而不违和的建筑是休闲农业中最需要的体现。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4、优雅的配套服务设施

休闲农业项目的配套服务设施应该兼具舒适性、审美性与艺术性,强调农业农事的创意体验与享受。当我们把这项充满细节的工作看的如建筑设计,景观设计一样重要的时候,前篇一律的标识牌,指示系统和服务设施也许就会有所改善。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不用块大石头,就感觉镇不住场是么~)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小编脑海突然哼起一首歌:我们好像在哪儿见过,你记得吗~~~~

我们需要运用更多的想象力和表现力, 而不是模板化的套路。当我们能将优雅精致的状态体现在每个设施细节中,谁会不为此着迷。就像我们文首所提,我们来到乡野,游客们来体验各种各样的休闲农业项目,是来体验一份城市中感受不到的状态,不是来享受如有雷同的粗犷。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5、乡土元素的景观应用

既是休闲农业,那乡土元素的应用是再自然不过的事,但是这点又往往容易被忽视,因此,我们提出,乡土元素在景观中的合理应用,是一种生活智慧的体现,也最容易成为点睛之笔。

扎捆的木柴堆叠在一起既是生火原料又是成为天然的景观挡墙,菜地既是游客们的食材又是庭院内景观的组成部分,各种乡村间不起眼最常见的物件,在合理利用下都可以成为丰富的景观元素,增加环境氛围的亲和度与游客对景观的认可度,而这些才是我们喜闻乐见的。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6、艺术人文的渗透

借鉴地域革新的五大行动:

将艺术与乡村风貌的融合改造;

将老屋的功能性艺术改造;

废弃校舍的功能性艺术改造;

为用而生的新作品创作;

农产品的艺术化包装。

我们需要将游客进行休闲农业创意体验的核心空间进行艺术的包装与渗透。

日本越后妻有村,台湾彩虹眷村,釜山甘川洞文化村等空心村能复活并成为旅游热门目的地,就是它们被进行了艺术的二次创作,并逐渐形成能复合多元,具备住宿、餐饮、文创、休闲等功能的休闲主题村落。就像为一具空洞的驱壳注入了新的灵魂,艺术与人文情怀的注入就是休闲农业灵魂的再塑造。在《睿途分享 | 乡村振兴战略:空心村再生发展的全球案例》中进行了详细的介绍与分析。

水绕绿田、纵横阡陌、傍水低田、荷塘水清

山水绕村、三五聚落、绿树环居、花径通院

稼穑乡野、躬耕田园、浣纱织布、捕鱼采樵

饮酒品茗、击鼓踏歌、读书吟诗、临溪垂钓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农耕劳作:稼穑乡野、躬耕田园、浣纱织布、捕鱼采樵)

莫用城市美学定义乡土文化——休闲农业项目设计要点

(休闲娱乐:饮酒品茗、击鼓踏歌、读书吟诗、临溪垂钓)

诗意的休闲农业就应该以唯美精致的设计来升华。休闲农业中的乡土景观原本就是人们与土地之间的关系必然地衍生出的一种和谐的美,是以对气候、地形地貌的尊重为出发点,通过最简单的方式营造适合当地人居住的环境。在“科技和乡土的智慧”中寻找某种恰当的表达方式,朝着“新乡土”或“现代乡土”方向发展。结合旅游产业、走向新的可持续发展之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