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兴教父——侯为贵

中兴教父——侯为贵

中兴创始人-候为贵

4月27日晚上,中兴通讯发布2018年第一季度报告。第一季度,中兴通讯实现营业总收入288.80亿元,同比增长12.18%;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普通股股东的净利润16.87亿元,同比增长39.01%。但中兴教父的出山,往往是个危险的信号。

而教父侯为贵,其个人经历,往往是我们未关注到的,其曝光度也远远低于华为的任正非。

今天,我们就回顾下从小就是尖子生的候为贵,在毕业后教了两年书,后来又在航天691厂从技术工人一路干到技术副总工,是解放后国家培养起来的第一批工程师。

1981年,侯为贵以技术专家的身份被派往美国负责技术和设备引进。美国先进的技术和光怪陆离的生活让将近40岁的侯为贵感慨自己像进入一个外星球一样,也是那次他意识到:电信产业大有可为。

直到1985年,改革的春风吹遍中华大地,侯为贵辞去国企车间主任一职,南下创立了深圳中兴半导体有限公司,以电子琴、电子表加工业务起家,专门研究生产交换机,侯为贵时年43岁。如今看来,这是一个创业的高龄期,上有老下有小,顾虑和责任过重,但在当年这并不是什么稀奇事。比如前一年,40岁的柳传志带着10个科研人员走上创业路,全家几口人挤在10平米的小平房里。而在中兴创立三年后,1988年,另一个时年43岁的中年人也在一无所有后,选择重头再来,在深圳的一栋居民楼里创立通讯公司,这个中年人是任正非,这家公司是华为。

回到侯为贵身上,创立中兴半导体后,仅仅三年,他们便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交换机。在此之前,国内通信技术还处于空白期,市场被爱立信、朗讯等国际巨头垄断,业界流传“七国八制”的说法,因为主流来自七个国家的八种制式,这导致当时家庭能装上电话都非富即贵。

研发出中国第一台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数字程控交换机后,中兴开始转型为通信设备制造商。自此之后,中兴进入起飞阶段,到1992年邓小平南下时,中兴的销售额已经突破1亿元。1997年,中兴在深交所上市,2004年在香港上市,也由此成为中国第一家从A股到H股上市的企业。在此期间,侯为贵带领中兴进行股权激励和管理上的改进,他坦诚“我的性格内向一点,这不一定是优点,对于管理企业来讲,也不一定是最好的,但管理企业各有各的招数,最后看的是结果。”

从43岁到74岁,此前侯为贵将人生的三分之一扑在中兴上。同代企业家里,他面目慈善,为人谦逊。常年穿一件黑夹克的老先生,据说出差也一切从简,只坐经济舱,不住豪华间,经常还自己带锅去酒店熬粥。但在管理方式和领导风格上,相比于同代柳传志和任正非的狼性气质和军人秉性,侯为贵工程家气质更为浓厚。

中兴教父——侯为贵

谈及业务,不得不谈华为和任正非。相比于中兴,华为在3年后创立,并在90年代中后期居上,不断与中兴拉开距离。两个几乎同时期创立在深圳的通讯企业,从领导者的个人气质到企业气质迥异。有人比喻,任正非如果是日月神教的任我行,足够强势,培养了一批信众,信仰销售和结果,而侯为贵则更像武当派的掌门人冲虚道长,温和不善言辞,信仰技术。

中兴教父——侯为贵

2008年9月,中兴第1亿部手机下线,2009年全年出货超过4000万部,跻身世界前五大智能手机厂商之列,也奠定了其在巅峰时期“中华酷联”的地位。只是,高歌猛进之时,危机和动荡已经悄然袭来。保守的价格战路线,使得中兴在之后真正智能机浪潮中败下阵来,从前五跌至十名开外,而华为则成了四家唯一保持住地位的国产手机。

教父候为贵再次出山,人们都期待这只是故事的一个新高潮,而非终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