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普通家长,如何帮孩子减负?

前几天去电视台参加一个节目,讨论中小学生减负的话题。回家后和孩子们说,孩子们问:你有没有说一定要给我们减负啊?我说没有。孩子很失望地说:那我们还不是一样惨!

作为普通家长,如何帮孩子减负?

我笑了,说:如果我们把学习当作负担,那无论减不减负,学习都是一件让人讨厌的事。孩子们同意我的看法,却又感觉很无奈。

我很理解孩子们的想法,他们也认为学习很重要,可是每天与作业鏖战到深夜,又累又困,再没有力气来爱上学习。听到减负,孩子们的第一反应就是减负意味着作业可以少些吧!

每周一到周五,有五个孩子在我家做作业,我观察孩子们的作业,发现了几个值得探讨的现象。

大量抄写或罚抄

一个孩子在英语练习册上写相同的句子写了好几行。我问,同样的句子要抄那么多遍吗?孩子说,因为我做错了,老师让我抄20遍。我问,你分析过错的原因吗?孩子说,没有。我只好说,我们待会再说,你先按老师要求抄吧。

另一个孩子在抄语文课文。我问,你们的作业就是抄写吗?孩子说,本来是没有这个作业的,可是有同学犯了错,老师就让全班罚抄,只好抄了。

我很意外这样的惩罚和教学方式。抄写可以增强记忆,有其好处。但如果将作业变为惩罚,将作业变为一遍遍不过脑子的重复劳动,让孩子想起作业就厌烦,功效恐怕要打折扣。

天天写字帖

有的老师为了让孩子书写工整规范,要求孩子每天都要写两页字帖。我观察孩子写的,字帖上写的真心好,作业和笔记却没有更加工整,还是和原来写的一样。

和孩子交流后,我发现,孩子没有建立关于好书写的心理表征,练习的再多,也是不过脑子的重复劳动,浪费时间又没有效果。

缺乏规划

每科都有作业。初中生7门课,每天大约有4~6科的作业,就算每科做半小时,量也不算小。

这些现象造成的结果是什么呢?没有留白。

了解学习规律的都知道,孩子学习成绩要好,不仅是课堂听课和完成作业。

预习、作业、复习都有必要。我要求孩子们每天先复习再作业,最后预习。然而,每天的作业已经耗费了大量的时间,孩子自己的预习复习规划根本没有办法实施,时间只够完成作业,更没有时间满足自己的兴趣爱好。

孩子完全被动的跟着老师的节奏走,越来越缺乏对学习的主动性。所以,他们希望减负——少做些作业。

可是,这种情况全都是由老师造成的吗?

作为普通家长,如何帮孩子减负?

一位科任老师要教上百名孩子的课,在规定的时间内对学习程度参差不一的孩子完成教学任务,是一件非常不容易的事。

老师也知道大量的抄写是重复劳动。可是,一个班的学生,有的书写已经完全没有问题,有的错字别字一大堆,要兼顾学生不同的程度,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作业量也是如此。老师深知,没有刻意练习,学生不可能轻松掌握任何知识和技能。一个班的孩子,有的能做到完成作业时兼顾预习复习,有的完成作业都很困难,只能通过布置作业的方式来带动教学的实施。

希望孩子写字工整,在升学考试中不因为书写杂乱而吃亏,但要给孩子建立字的心理表征,实在没时间。

老师有老师的难。

那么,减负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减?

2018年3月16日的记者会上,陈宝生厘清了一些概念。他认为,所谓减轻学生的学业负担,指的是违背教学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超出教学大纲、额外增加的内容,“我们把它叫作负担。在正常范围内的,我们把它叫作课业、学业,叫作必须付出的努力。这一点,我觉得应当把它区分一下”。

陈宝生说,减负要从五个方面共同推进。一是从学校减负,加强科学管理,在教学各个环节落实减负任务。二是校外减负,主要是规范教育秩序,治理整顿各类培训机构。三是考试评价减负,要改变评价方式,完善学业考试办法,建立素质综合评价制度,不允许以分数高低对学生排名,不允许炒作高考状元。四是老师教学减负,老师要按照大纲足额授课,绝不允许课上不讲课下讲、课上少讲课后讲,甚至鼓励引导学生参加培训。五是家长和社会减负,要提高教育素养,树立正确的成才观、成功观。

这些是教育部的意见。

作为普通家长,我没有那么高屋建瓴,我想的更多的是我能做些什么以帮助孩子更好地学习。

作为普通家长,如何帮孩子减负?

最重要的,我想首先是给孩子无条件的爱。

无条件的爱,是孩子生命发展的安全基地。孩子感受到无条件的爱,就有充足的能量探索世界,并不断完善自己。

其次,深深地了解孩子。孩子在成长过程中不断发展变化,随时了解孩子的变化,是必须要做到的。

也许孩子过去数学不错,最近退步了。你需要知道原因,是压力太大还是功课太难?是方法不对还是情绪困扰?

父母最常见的做法就是说孩子不够用功。实际上,每个孩子的思维发展不同,也许最近学几何,孩子的空间思维还没有完全发展起来,退步只是暂时的。

只有真正了解原因,才能真正帮助到孩子。

最后,在了解孩子的基础上,给孩子适当的时间和空间。也许孩子最近太放松,您需要帮助孩子紧一紧;也许孩子最近太紧张,您需要帮助孩子松一松。

这一切,都建立在你和孩子良好的沟通基础之上。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