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75万“家庭”的高考结束了,而我们的教育还在继续

说起“00后”的话题,似乎总是自带流量,每有相关的消息发出,总能引发社会的关注。而如今,这批曾经的“千禧宝宝”又和高考联系到了一起。

975万“家庭”的高考结束了,而我们的教育还在继续

根据教育部透露的数据,2018年全国高考报名考生人数达到975万人,比去年增加35万人。因为今年参加高考的学生大多是2000年出生,首批“00后”已正式走上高考的舞台。

975万“家庭”的高考结束了,而我们的教育还在继续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落下帷幕,十年寒窗,一朝高考,考完之后猛然的放松,让很多莘莘学子们感到了一丝的茫然与无措。高考结束了,学子们将如何安排接下来的暑假时间是很多家长和孩子都在思考的事情。

作为教师,要告诉孩子们:无论结果如何,都要用一颗平常心对待,它只是人生当中的一次考试。人生路漫漫,将来的“测验”还会很多,需要做的,就是不断地努力和拼搏。

与此同时,老师们也应对高中的教育教学工作进行总结。

回顾近年来的高考季,学校和教师的一些教育行为与管理细节值得回味。因为这些细节可能影响到学生的学习和成长行为,甚至影响高考。

纠正一个坏习惯,可能会改变一个学生的命运。

在2015年高考时,一个学生在关键的数学考试中没有来得及涂选择题,白白丢掉了45分……他最终选择了复读。事后,在与其教师的交流中发现了一个值得重视的问题:这名学生成绩本不错,备受老师赏识。高考后出了问题大家才惊觉,原来这名学生在平时考试中经常晚交卷,不时还有迟到现象。虽然老师也曾提醒,但都没有太当回事。因此,在这名学生积极上进的光鲜形象中,掩盖了一些小毛病,关键时候就酿成恶果。据高考监考教师说,早就发现了这名学生还没有涂卡,曾提醒过两次,到最后想涂也来不及了……

如果教师能在此前一次晚交卷的时候拒收他的试卷,如果我们能对他的一次迟到来个立竿见影的告诫,高考中的“滑铁卢”可能就不会出现。

心理学上有个“墨菲定律”:会出错的,终将出错。学习成长中的错误总是难以避免,关键是如何对待错误。有些错误,越早暴露越好。如果我们让这些坏习惯及早消失在校园里,就是对学生一生的负责。

教会一种思维方式,开启的是真正的教育。

与高考一轮复习讲评课注重知识立意不同,语文教师吕老师在二轮讲评试卷时,突出了错题归因、对比归类、举一反三、当堂运用、重点突破,有效提升了解题技巧。针对学生在一个阅读题目中出错较多的问题,吕晓玲提出了词语含义题这一题型的特征及解题思路,引导学生再次认真阅读试卷中王安忆的散文《后院》,明确了该类题型由浅到深的三个表述层次,即由具象的后院,到真实自然的生活,再到人的思想情感,可以说每个层次都扣准了规定得分点。

吕老师并没有简单告诉学生一套答题方式,她其实深谙概念分类学,将答案分解为三个递进层次:事实性知识(后院)、主题性知识(一种生活)、规律性或概念性知识(精神文化)。概括能力对高中任何一门学科来说都是学生的弱项,如此按照三个层次进行分类,就为学生提供了一套解题工具,一个思维模型,用于解决某一类问题。这套工具或模型的特征是逐步上升到思维领域,提升理解力。学生掌握了普遍性的认识,就能够迁移运用,对一些问题就可以进行灵活分析。

这不仅是解题的思维问题,也正是我们教育的目的。其实,每一位教师都是教育家。

传递一种信任,让学生自我成长。

学校在走廊的墙上挂了一个宣传版面,要求负责艺体部的老师看护好这块版面,坚决不能被划破。当时负责艺体部的老师没有跟班主任说,也没有跟学生说,只是在平常教育学生爱护公物、保持良好的卫生习惯。直到毕业,这块版面竟然毫发无损。奇怪的是,实验班走廊的那块版面竟然在最后面目全非了。

如果老师当时跟学生约法三章,可能会带来两个问题:一是让学生感到不被信任,二是强化学生的有意注意,后果很可能是事与愿违。如果把爱护公物当成学生的基本文明规范,做到相信每一个学生,那么他们也不会让我们失望。

同样,高考前教师必要的指导和提醒是必须做好的,但过多的叮嘱就会变成学生的压力,导致他们自我怀疑。高考不过是学生人生一次重要的挑战,是个人成长中的一次难得的磨砺,要珍惜这样的机会,让学生自己经历风雨,学会自我成长。

作为教师,要保持一颗平常心,在适当的时候给予学生鼓励,陪伴学生走向成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