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胡同!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前段時間有人加了筆者的微信,沒說兩句話,噼裡啪啦發了一堆古錢幣的照片讓鑑定。說實話從他一發照片我就知道他大概屬於收藏行業裡面的哪種群體。圖片模糊,一張照片裡面有十幾枚錢幣,而且更神奇的是唐宋元明清這些不同朝代的錢幣居然包漿都一樣,我這人也直接,說了一句“地攤假貨”,他頓時就炸了,說我是騙子。後來才瞭解到,他在上海某風公司因為出手藏品交了一萬塊錢,等了近一年藏品還未出手掉。他無法找正主討回公道,於是到處罵人騙子。這種低素質、低眼光的人被騙真的是活該。售假分子先賣了他一堆等同於破銅爛鐵的假貨,他再悲催的和一些騙子公司取得聯繫,因為出手這堆他所謂“珍寶”被騙“出手費用”,這樣的經歷也是夠衰的!

來看下圈裡人是怎麼發的照片進行鑑定。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很遺憾,這枚重和通寶屬於偽品。字體、工藝都不對,包漿明顯做舊。

圈外人一張口就喜歡問這東西值多少錢,往往一開口就知道屬於新手。比如問大清銀幣值多少錢?有點錢幣收藏常識的朋友都知道,中國近代發行的各種銀幣、銅幣有幾千種,大清銀幣的種類也不是新手能夠想象的。比如現在有人問你中國一套房子賣多少錢?你能回答嗎?北上廣深、各省省會城市、十八線小縣城能是一個房價嗎?北京市中心和五環以外能是一個房價?學區房和普通商品房能是一個價?精裝修和清水房能是一個價?

更有人看了我在頭條發佈的文章後問,“是不是所有古錢幣都不值錢?”對於這樣的問題真的讓人覺得無從回答!

在這裡舉個例子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上面這枚錢幣是1996年中國人民銀行發行的朱德誕辰110週年流通紀念幣樣幣(背面壹圓二字左右方有“樣幣”兩個字),這種樣幣是央行發放到部分銀行作為真偽參照的品種,數量不多。這枚紀念幣將出現在本月嘉德秋拍的錢幣拍賣專場,雖然嘉德只給出了2000—4000元的估價,筆者認為現場拍賣成交價很可能翻倍,甚至破萬。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這枚是普通的朱德誕辰110週年紀念幣,當年的發行量是1000萬枚,目前的市場價在50元/枚左右。和上面的樣幣市場價可謂一個天上一個地下。

其實古錢幣裡面的母錢,銀元裡面的簽字版,包括一些已經試鑄的銀元、銅元但是由於一些歷史原因沒有發行只留有少量的樣幣的錢幣今天能賣到天價的原因也就是如此。

影響錢幣價格的因素還有品相,一般品相的袁大頭普品也就在700元左右,一些磨損嚴重的袁大頭,在市場上兩、三百元也不好賣,而極品的原光幣價格則高達1萬以上,有時有錢都不一定買的到。

如果有藏品想要鑑定,首先要自己學習一些相關的知識,不至於兩眼一抹黑。如果是貴重藏品認為是寶貝,最好多次鑑定,然後通過分析不同的鑑定結果得出結論。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以錢幣收藏為例,凡是稍微看過上面的那些書,自己都會了解手裡的藏品到底值不值錢,值多少錢。

最近筆者看到很多人把自己叫做“藏家”,這個群體通常都是早期接觸過嘉德和保利等拍賣公司,但是這些公司都不拍賣他的藏品,於是大肆抨擊嘉德保利。後來找了交錢就能合作的各種“拍賣公司”、展覽公司、文化傳播公司,錢交了一大堆,東西還是一件沒有賣掉。最後他們也不抨擊某家公司了,直接噴收藏品行業。我見過這類“藏家”的某些藏品,我就不多說了,一些人買了幾百萬的藏品,對的幾乎沒有。

我不怕有人說我給正規的拍賣公司打廣告,嘉德、保利、瀚海、匡時、西泠、誠軒、朵雲軒、榮寶齋等公司如果都不給某一位“藏家”的“國寶”進行拍賣,難道是集體和這類“藏家”群體過不去嗎?不要說送到拍賣公司了,這類人把自己手裡的“清三代的官窯”、“元青花”、“五大名窯”等藏品拿到古玩市場能1萬塊一件賣掉嗎?

還有一類人,已經不是在玩收藏了,一天想著撿漏、撿大漏,普通的袁大頭也想著賣幾十萬,什麼錢幣珍稀就在地攤上淘,指望靠著這個發家致富,這能叫玩收藏???這頂多叫做

投機倒把

筆者之前發了文章說明了大多數銀元和銅元的市場價格,打碎了一些人的發財夢。可笑的是還有人反說嘉德從來不拍賣錢幣,幾百元、幾千元的藏品嘉德怎麼可能拍賣。筆者今天還是要繼續打破這些人的“義正言辭”。當然筆者也知道很多在這樣說的人,是屬於那些李鬼公司的業務員,在混淆視聽罷了。

一場錢幣拍賣專場,上拍幾百種錢幣,每一枚都該是價值幾十萬、幾百萬?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嘉德2017年秋拍的安排已經出來了,目前正在預展,感興趣的可以自行在中國嘉德拍賣的官網查看。


筆者發文也就是想提醒部分真正的收藏愛好者,想讓大家都不被騙怎麼可能?又有多少人抵得住那些打著境外拍賣旗號的公司對藏品的估價?

比如下面這些價格。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收藏,這些人已經走進了死衚衕!

清者自清,濁者自濁,切勿對號入座!

筆者認為收藏行業就好比是所學校,一所學校能上清華北大,哈佛劍橋留學的始終是少數。收藏圈裡的人就好比是一所學校裡面的學生,不努力學習,最後考不上好大學,怪高考制度不行,是學校和老師的錯!?想靠運氣上好大學,這就好比想靠運氣撿漏,與其幻想成功,不如自己努力。

最怕的是被“野雞”學校忽悠了,讀了幾年書,結果連文聘都沒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