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古時代——商國入主中原時期的「國際環境」

夏聯盟主的部落勢力主要分為四個部分,第一個就是崇國本部的同姓方國,諸如有崇氏、褒氏、斟灌氏、斟鄩氏、杞氏、繒氏、莘氏、戈氏、有扈氏等等。他們分佈在今天的河南中西部,以及在關中有一塊飛地。第二個就是與崇族人血統相近、語言相近的其他東羌方國,諸如有虞氏、陶唐氏、皮氏等等。他們基本上分佈在關中東部、晉西南和豫西地區。第三個就是與崇族人政治關係最為密切的夷人方國,諸如己姓的昆吾氏各部、風姓的有莘氏各部,以及嬴姓的葛國。他們基本上分佈在今天的河南東部和北部。第四個就是與崇族人關係忽遠忽近的東夷、淮夷方國,諸如畎夷、白夷、玄夷、風夷、赤夷、黃夷等九夷。他們基本上分佈在今天的山東中西部和淮河流域。

上古時代——商國入主中原時期的“國際環境”

在這四個部分的勢力中,古崇國作為夏聯盟的核心自不用說,中原夷人方國在政治關係上與崇國密切,是古崇國的左膀,其餘東羌方國在血統、語言上與古崇國親近,是古崇國的右臂,這三大勢力才是夏聯盟的穩定成員。而東夷、淮夷各方國部落,與古崇國的關係時近時遠,勉強可以算作夏聯盟的一部分,稍微嚴格一些,就要被劃分到夏聯盟之外了。按照稍微嚴格的劃分,夏聯盟的範圍僅僅侷限於中原、關中和晉西南,面積只有不到20萬平方公里,恰好是二里頭文化的分佈範圍。與此相對應的,東夷、淮夷分佈的山東、皖蘇北地區,恰好是嶽石文化的分佈範圍。

上古時代——商國入主中原時期的“國際環境”

在夏時代後期,東夷淮夷各部臣服古崇國,但是在商國攻打古崇國的戰爭中,這些夷人部落始終處在觀望狀態,可見他們與古崇國關係實質上是很疏遠的。再加上考古上發現雙方的文化差異很大,分別屬於不同的文化,可以確定夷夏分屬不同的族群集團,夷夏的關係僅僅是在夏時代末期一度友好而已。商國在攻打古崇國的過程中,聯姻了有莘氏,攻滅了葛國,驅逐了昆吾、顧國和韋國,風姓的其他各國處在觀望狀態,晉西南和關中的東羌方國是遠水不解近火,東夷淮夷方國更是不攙和夏商之間的戰爭。到商國攻佔夏都時,商國等於只擊敗了夏聯盟最核心的勢力,而夏聯盟的外圍勢力,還圍在商國的周邊。在東方,有莘氏已經成了商國的盟友,韋國、顧國雖然被商國打敗驅逐,遷徙到豫東北一帶,但是實力還在,彭國、有仍氏在豫東南,雖然沒有幫助古崇國抵抗商國,但也並沒有臣服商國,處在觀望狀態。在西方,古崇國各部、昆吾氏逃往關中、商洛地區,與有扈氏會合,豫西、晉西南還有老牌強國古虞國和古唐國,以及其他方國部落,實力依舊強大,時刻可能打回中原來。

上古時代——商國入主中原時期的“國際環境”

在這種情況下,商國的君主大乙(也就是成湯)沒有給西遷的古崇國留下喘息之機,一鼓作氣向西追擊。商軍越過崤山,進入崤函谷地,由這裡北上,進入汾河盆地(或者是渡過黃河,從中條山王屋山山口向西進入汾河盆地),打敗了虞、唐兩國,並且摧毀了兩國的都城和城邑。虞唐兩國在4000年前以前的器物文化是三里橋文化和陶寺文化,古崇國興起後,二里頭文化自然也變成強勢文化,向西滲透到豫西和晉西南地區,與三里橋、陶寺文化相互融合,形成二里頭文化東下馮類型。陶寺古城一直延續到3600年前左右,與二里頭古城幾乎同時被摧毀,形成廢墟。也有一種說法認為,晉西南地區也是古崇國的核心地區,崇族人的重要一支就生活在晉西南,甚至而言,晉西南地區就是古崇國真正的王畿地區。傳說中的鳴條之戰,更有可能發生在晉西南汾河谷地,東下馮遺址所在的地區,也就被周人稱作夏墟。所以後桀是在洛陽盆地抵禦商國失敗後,又在晉西南重新組織軍隊,與商軍作最後的決戰。最終後桀戰敗,古崇國部分族人逃往關中。

上古時代——商國入主中原時期的“國際環境”

無論鳴條之戰是發生在洛陽盆地,還是汾河盆地,無論是哪一種說法,共同點都是,商國征服了晉西南地區,摧毀了那裡的大型城邑,掃除了西進關中的障礙。最終,或許是商軍進入關中,進一步打敗在關中立足未穩的新崇國,使其臣服於商,也或許是新崇國迫於商國的軍威,不戰而降,主動臣服於商,並且在將近600年的商時代中,成為商國最親密的藩國之一。總而言之,流亡關中的崇國,臣服了商,夏聯盟的核心和右臂已經徹底被商征服,剩下的自然就是殘缺的左膀了。左膀(中原夷人方國)中,有莘氏已經與商國聯姻,顧國、韋國被驅逐到了豫東北地區,剩下的就是豫東南、魯西南地區的彭國、有仍氏、宿國等方國了。是否繼續發生了戰爭,無從考證,但是在200年後左右,也就是3400年前,商國東方的藍夷、班方、邳方、姺方挑釁商國,彭國、韋國隨同商國出征,打敗了這些挑釁的方國。這至少可以說明,商國成功的拿下了夏聯盟殘缺的左膀,徹底取代了古崇國在夏聯盟中的地位。在這種情況下,商國以河北南部、河南中北部為本部領地,四周都是藩屬方國和部落,東夷和淮夷各部距離遙遠,對商國也沒有威脅。可以說此時的商國,此時的大乙,幾乎可以用高枕無憂來形容了。

上古時代——商國入主中原時期的“國際環境”

我們可以把這個過程類比為滿清入主中原。大乙(即成湯)就相當於多活了十幾年的皇太極,商國就相當於滿清政權,古崇國就相當於明帝國。大乙先是結盟有莘氏(滿清結盟科爾沁),再打敗古崇國的盟友葛、溫、顧、韋、昆吾(滿清征服李氏朝鮮、攻滅明朝的盟友林丹汗、南明的屏障李自成),最後一鼓作氣攻佔夏都(滿清兵分兩路攻佔南京),最後是追擊夏聯盟的殘餘勢力,臣服唐、虞、崇等國(滿清消滅南明殘餘勢力、三藩和鄭氏臺灣)。所不同的是,滿洲在掃清南明的殘餘勢力之後(即佔領鄭氏臺灣之後),十年不到,又遭遇準噶爾大軍的威脅,並且從此開啟與準噶爾的百年戰爭。而商國在掃清夏聯盟的殘餘勢力之後,沒有商國版的三藩之亂,也沒有很快遭遇到東夷版的準噶爾汗國,而是維持了長達170多年的和平狀態,如同清朝佔領臺灣之後,準噶爾入侵之前的那段高枕無憂的和平時光一樣。但是到170多年後(3430年前之後),商國周邊的方國逐漸崛起,商國將高頻率的迎接這些方國的威脅,陷入不斷的戰爭之中,除此以外,他們還陷入了另一場危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