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满足别人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满足自己的期待

比满足别人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满足自己的期待

1.

Eva和Mike结婚一年,在外人看来他们很幸福,Mike也这么认为,他甚至很有成就感,因为他终于把妻子变成了自己喜欢的样子。

Mike给了她很安稳的生活,也给了她“应该满足的期待”。

她喜欢化妆,可是Mike不喜欢,她便不化了;她喜欢长发,Mike不喜欢,她便剪短了;她喜欢穿裤子,Mike不喜欢,她便买了十条裙子换着穿;她喜欢瑜伽,可是Mike希望她跳舞……

只要是Mike不喜欢的她都不做了,只因为Mike想要一个符合内心期待的妻子,而她一味成全,每一次的成全都需要一遍又一遍“只要Mike喜欢就好,我怎样都可以”的自我催眠和暗示。

他就那样将她打造成了自己期待的样子,Eva渐渐变成的样子让Mike越来越喜欢,可是Eva却没有以前开心了。

她一直想着取悦他,却忘了取悦自己。

我们身边有很多人,在爱人的时候都强制性忽略自己的感受,成为对方期待的样子,可是当某一天对方不再爱了,便是道不尽的委屈和心酸。

2.

几乎99%的孩子在出生的时候,父母便将ta按自己所期待的样子去培养,孩子也会为了获得父母的爱渐渐长成父母期待的样子,可是当他们完成两次自我意识的飞跃,便与曾经的乖巧听话相去甚远,于是父母说孩子叛逆,孩子说父母自私。

很多一直被迫满足父母期待的乖巧孩子,就是这样突然叛逆的,小琳就是这样,从乖宝宝到乖孩子,从乖孩子到好学生,一切都是父母的期望,穿什么样的衣服,交什么样的朋友,学什么乐器,念什么学校什么专业等等。

父母从不会问他的意愿,即使说出来也会被驳回去,对于自己的人生他没有选择权。

二十几年的人生里,他一直过着父母期望的人生,而他自己的意愿一直都不在父母的考虑范围。然而在爱情的问题上,他彻底“翻脸”,不想和父母托人介绍的女孩子交往,父母给的选择是,必须选择他们喜欢的女孩子,否则就断绝关系。

“你怎么这么没良心,我们辛辛苦苦把你养大,你就不能娶我们喜欢的女孩子嘛?你怎么这么自私的,我们养你容易吗?”父母责备他。

“我自私,你们就不自私吗?我什么都不能选择,学校、专业、工作,喜欢的女孩子,所有都要选你们喜欢的,凭什么?我为什么不能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为什么?”最后一句“为什么”几乎是吼出来的。

“我们都是为了你好——”父母那句话说出来时小琳笑了,笑着笑着就哭了。

王尔德曾说,过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别人按自己的意愿生活才是。

3.

我们总是希望身边亲近的人,比如爱人、父母、孩子、朋友,成为自己期待的样子。

倘若我们对自己的期待和身边人的一致,那么也算得上幸事一件,可是大多数情况下,这两者都是不一致的,当“权威”的一方要求对方去完成那份期待时,被迫的一方定然觉得委屈,就像从小服从父母期待的小琳。

成为别人期待而自己又极不情愿成为的样子,我们内心天生排斥,与牛不喝水强摁头的效果神似。

于是,在某一天我们突然明白,马斯洛的需求理论果然是没错的,当你有所改变时,对方会有更多需求等你满足。然而,需要意志力去维持的“被动”努力,终究难长久,因为意志力时常会打退堂鼓。

北美著名心理学家和行为科学家维克托·弗鲁姆的期望理论告诉我们目标设置与个人需求相统一,激励的作用才会最大的显现出来,主动性也会出现。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而主观意愿决定了我们对一件事情的坚持会不会长久。

果然,比满足别人的期望更重要的,是满足我们自己的期待。

作者简介:九仙月,世界500强企业10年HR从业经历,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一个混迹江湖的治愈系井姐,坚持暖心,专注情感治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