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滿足別人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滿足自己的期待

比滿足別人的期待更重要的,是滿足自己的期待

1.

Eva和Mike結婚一年,在外人看來他們很幸福,Mike也這麼認為,他甚至很有成就感,因為他終於把妻子變成了自己喜歡的樣子。

Mike給了她很安穩的生活,也給了她“應該滿足的期待”。

她喜歡化妝,可是Mike不喜歡,她便不化了;她喜歡長髮,Mike不喜歡,她便剪短了;她喜歡穿褲子,Mike不喜歡,她便買了十條裙子換著穿;她喜歡瑜伽,可是Mike希望她跳舞……

只要是Mike不喜歡的她都不做了,只因為Mike想要一個符合內心期待的妻子,而她一味成全,每一次的成全都需要一遍又一遍“只要Mike喜歡就好,我怎樣都可以”的自我催眠和暗示。

他就那樣將她打造成了自己期待的樣子,Eva漸漸變成的樣子讓Mike越來越喜歡,可是Eva卻沒有以前開心了。

她一直想著取悅他,卻忘了取悅自己。

我們身邊有很多人,在愛人的時候都強制性忽略自己的感受,成為對方期待的樣子,可是當某一天對方不再愛了,便是道不盡的委屈和心酸。

2.

幾乎99%的孩子在出生的時候,父母便將ta按自己所期待的樣子去培養,孩子也會為了獲得父母的愛漸漸長成父母期待的樣子,可是當他們完成兩次自我意識的飛躍,便與曾經的乖巧聽話相去甚遠,於是父母說孩子叛逆,孩子說父母自私。

很多一直被迫滿足父母期待的乖巧孩子,就是這樣突然叛逆的,小琳就是這樣,從乖寶寶到乖孩子,從乖孩子到好學生,一切都是父母的期望,穿什麼樣的衣服,交什麼樣的朋友,學什麼樂器,念什麼學校什麼專業等等。

父母從不會問他的意願,即使說出來也會被駁回去,對於自己的人生他沒有選擇權。

二十幾年的人生裡,他一直過著父母期望的人生,而他自己的意願一直都不在父母的考慮範圍。然而在愛情的問題上,他徹底“翻臉”,不想和父母託人介紹的女孩子交往,父母給的選擇是,必須選擇他們喜歡的女孩子,否則就斷絕關係。

“你怎麼這麼沒良心,我們辛辛苦苦把你養大,你就不能娶我們喜歡的女孩子嘛?你怎麼這麼自私的,我們養你容易嗎?”父母責備他。

“我自私,你們就不自私嗎?我什麼都不能選擇,學校、專業、工作,喜歡的女孩子,所有都要選你們喜歡的,憑什麼?我為什麼不能按自己的意願生活,為什麼?”最後一句“為什麼”幾乎是吼出來的。

“我們都是為了你好——”父母那句話說出來時小琳笑了,笑著笑著就哭了。

王爾德曾說,過自己想要的生活不是自私,要求別人按自己的意願生活才是。

3.

我們總是希望身邊親近的人,比如愛人、父母、孩子、朋友,成為自己期待的樣子。

倘若我們對自己的期待和身邊人的一致,那麼也算得上幸事一件,可是大多數情況下,這兩者都是不一致的,當“權威”的一方要求對方去完成那份期待時,被迫的一方定然覺得委屈,就像從小服從父母期待的小琳。

成為別人期待而自己又極不情願成為的樣子,我們內心天生排斥,與牛不喝水強摁頭的效果神似。

於是,在某一天我們突然明白,馬斯洛的需求理論果然是沒錯的,當你有所改變時,對方會有更多需求等你滿足。然而,需要意志力去維持的“被動”努力,終究難長久,因為意志力時常會打退堂鼓。

北美著名心理學家和行為科學家維克托·弗魯姆的期望理論告訴我們目標設置與個人需求相統一,激勵的作用才會最大的顯現出來,主動性也會出現。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主觀意願決定了我們對一件事情的堅持會不會長久。

果然,比滿足別人的期望更重要的,是滿足我們自己的期待。

作者簡介:九仙月,世界500強企業10年HR從業經歷,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一個混跡江湖的治癒系井姐,堅持暖心,專注情感治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