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綠色金融」GPI指數跟蹤:綠色環保產業的「去補貼」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6月GPI指數顯示,受5月31日發佈的限規模、降補貼光伏新政的影響,清潔能源行業景氣度大幅下降,市場對環保產業發展的樂觀預期整體弱化。

2018年以來,新能源汽車行業和光伏行業先後出臺降補貼政策。7月2日,《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進一步指出:要完善綠色發展市場化價格機制。這意味著,政府的力量在綠色環保產業中將逐漸弱化,“去補貼”未來還將繼續。

參照新能源汽車和光伏行業從政策紅利下快速擴張,到產能過剩後“補貼退坡”倒逼產業轉型升級的發展路徑,發現我國汙水處理行業產能已基本飽和,加上收費機制市場化的推進,汙水處理行業的去補貼時代也即將到來。

我國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和人均垃圾產量都有一定提升空間,且收費體系尚不成熟,近期政府對垃圾行業的支持還將繼續。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補貼退坡 綠色產業 轉型升級 收費機制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2018年7月1日,興業研究發佈了2018年6月(總第六期)“興業綠色景氣指數(GPI)”。該指數由興業研究和興業銀行綠色金融部共同開發,基於對興業銀行綠色金融客戶調研結果編制,並於每月1日發佈,旨在全面、細緻、系統地揭示綠色產業的發展現狀、研判產業熱點領域和發展趨勢、感知綠色產業發展中的痛點,為綠色金融和綠色產業的發展提供助力[1]。

6月GPI顯示綠色環保產業景氣度較上月整體回落,其中清潔能源行業景氣度下降幅度最大,這主要是受5月31日發佈的限規模、降補貼光伏新政的影響,市場對環保產業發展的樂觀預期有所弱化。在內部財政收緊、外部貿易戰關注補貼的嚴峻背景下,未來我國各類補貼可能逐步退去。綠色環保產業作為政府支持力度最大的產業之一,在補貼退坡的潮流中可能會受到較大影響,其中,新能源汽車行業和光伏行業在今年已經先後出臺了降補貼的政策。而此前,這兩個行業都曾在政策支持下經歷了從新興產業起步到產能快速擴張再到產能過剩的過程。

7月2日,發改委發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指出要促進綠色發展市場化價格機制的構建,這表明政府的力量在綠色環保產業中將逐漸弱化,“去補貼”浪潮將會繼續。那麼,參照新能源汽車和光伏行業的發展路徑,還有哪些綠色環保行業可能在接下來的去補貼浪潮中最先受到影響呢?

一、“去補貼”浪潮襲來

2018年以來,我國財政支出力度較前兩年明顯減弱,“去補貼”已經成為了許多曾備享政策紅利行業的主要壓力。

同時,我國也正面臨著嚴峻的外部形勢,“貿易戰”的矛頭指向了我國非市場導向的政策和做法,“公平貿易”倡導下,補貼經濟將逐漸退出歷史舞臺。

綠色環保產業是受政府支持力度最大的產業之一,在補貼退坡的潮流中受到的影響也相對較大,前面所提到的今年以來補貼加速退坡的行業中就有兩個屬於綠色環保產業。

1.新能源汽車

2018年2月13日,財政部、工信部、科技部、發改委聯合發佈《關於調整完善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財政補貼政策的通知》[2],提高了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技術門檻要求,細化了補貼標準檔位劃分。純電動乘用車補貼最低檔由2017年的2萬元降低至1.5萬元,純電動客車最高補貼由30萬元降至22萬元,新能源貨車和專車最高補貼由15萬元降至10萬元。通知從2月12日起實施,6月11日前為過渡期,過渡期間新能源乘用車和客車分別按照2017年標準的0.7倍和0.4倍進行補貼。

我國新能源汽車行業在2014年之後迎來了爆發式的增長,2017年產銷量分別達到79.4和77.7萬輛,比2014年的7.8和7.5萬輛均翻了10倍以上,產銷量已連續三年居全球第一。新能源汽車的快速發展離不開國家政府補貼的大力支持,並且除中央的扶植以外,地方地府也會對新能源汽車進行1:1的配套補貼。顧振華、陳強遠兩位學者在《中央和地方的雙重政策保護與產能過剩》研究中指出:“中央的產業鼓勵,疊加地方政府的財政刺激,很容易導致行業產能嚴重過剩。”根據近期國務院印發的《打贏藍天保衛戰三年行動計劃》,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銷量計劃達到200萬輛左右,而2017年《新能源汽車藍皮書》預計至2020年我國新能源汽車產能可達609萬輛,是計劃產量的3倍多。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除了產能過剩,政府補貼帶來的另一影響則是企業只跟著補貼的方向走,甚至出現騙補的現象,卻忽視了技術的開發、創新,目前我國新能源汽車關鍵的智能技術核心芯片仍然依賴進口,真正意義上的純電驅動平臺尚未形成量產,已量產的都是基於傳統車的改造而來。[3]這種補貼牽動行業發展的模式嚴重阻礙了市場的技術路線選擇。此時,補貼的縮減不僅是對政府財政壓力的緩解,同時也是在倒逼行業淘汰落後產能、加大技術研發力度、提升核心競爭力。

2. 光伏

2018年5月31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能源局發佈《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有關事項的通知》[4],限制規模、降低標杆電價,嚴苛程度超預期。通知表示:暫不安排普通光伏電站建設規模,意味著此前“十三五”規劃中普通光伏電站規模指標的13.9GW降為0;其次,戶用分佈式光伏首次被納入規模管理。限制規模指標的同時,補貼力度也隨之下降,新投運的光伏電站標杆上網電價每千瓦時下調0.05元;“自發自用、餘電上網”分佈式項目補貼標準降低0.05元,至每千瓦時0.32元(含稅)。

與新能源汽車類似,光伏行業也是在政策紅利下迅速壯大,截至2017年底,全國光伏發電裝機量已達到130GW。 2017年我國新增光伏發電裝機量約53GW,同比增長超過53.6%,在全球新增裝機中的佔比超過了50%。但是,2017年我國光伏發電佔比僅為1.9%,遠低於德國(20.8%)等發達國家的水平。光伏同樣也面臨著嚴重的產能過剩問題,此時的補貼退坡與新能源汽車行業邏輯類似。

其實早在2016年12月,國家發改委發佈的《關於調整光伏發電陸上風電標杆上網電價的通知》(發改價格〔2016〕2729號)中就表示,2018年我國光伏和陸上風電上網電價將大幅下調。2017年12月,發改委又發佈《關於2018年光伏發電項目價格政策的通知》,進一步降低光伏上網電價。而這次2018年剛過半,光伏新政又再一次調低新建電站上網電價。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而在光伏之前,同為清潔能源發電的風電行業早已開始實行補貼退坡機制,從2014年起風電已經經歷了三次下調上網標杆電價,目前大部分地區風電與火電的差價已縮小至0.2元以內,離能源“十三五”規劃中到2020年實現風電平價上網的目標已十分接近。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無論是光伏補貼退坡機制的開啟還是風電基本實現平價上網都表明在清潔能源發電市場,政府補貼的逐步退出將是必然。然而此次光伏新政加速退補仍然超出市場預期,光伏企業密集聯名上書,市場的強烈反應表明企業仍然沒有做好擺脫補貼依賴的準備,但此次政府態度十分堅定,新政實施也沒有過渡期,這為其他高度依賴政府補貼的綠色環保產業敲響了警鐘。

二、高度依賴補貼的綠色環保產業需做好退補準備

2018年7月2日,發改委發佈《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5](發改價格規〔2018〕943號),《意見》提出要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推進生態環境保護市場化進程,不斷完善資源環境價格機制,更好發揮價格槓桿引導資源優化配置、實現生態環境成本內部化、促進全社會節約、加快綠色環保產業發展的積極作用,進而激發全社會力量、共同促進綠色發展和生態文明建設。《意見》具體內容包括完善汙水處理收費政策、健全固體廢物處理收費機制、建立有利於節約用水的價格機制、健全促進節能環保的電價機制、狠抓政策落地。

該意見的發佈表明:綠色產業價格機制正在逐步向市場化邁進,政府的力量在綠色環保產業中將逐漸弱化,這與近期去補貼浪潮完全契合。在此背景下,有些行業雖暫未受到補貼加速退坡的直接影響,但也需做好隨時擺脫政府補貼依賴的準備。未來還有哪些綠色環保行業可能在接下來的去補貼浪潮中最先受到影響呢?

1. 汙水處理行業

隨著近年來我國水汙染防治工作的一步步推進,汙水處理行業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底,我國城市和縣城的汙水處理廠數量達3552座,比2006年的1019座翻了近3.5倍。城市、縣城汙水日處理能力分別從6366萬立方米/日、496萬立方米/日提升至14910萬立方米/日、3036萬立方米/日;汙水處理率也分別由55.8%、13.6%提升至93.4%、87.4%。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2016年12月,發改委和住建部印發《“十三五”全國城鎮汙水處理及再生利用設施建設規劃》,提出到2020年,我國城市汙水處理率要達到95%,縣城汙水處理率不低於85%。截至2016年底,我國城市汙水處理率已經達到93.4%,距離95%的目標已經非常接近,而縣城汙水處理率已達87.4%,基本上已經完成了“十三五”目標。

可以看出汙水處理行業產能已基本飽和,提升汙水處理率已不是未來主要的發展目標,而提標改造、工藝升級、提高處理效率和出水水質、降低管網漏損率才是接下來的發展方向。

由於我國水價過低,目前大部分汙水處理廠仍然需要依靠較高比例的政府補貼才能維持運營。從汙水處理概念股中的35家上市公司數據來看(見表2),2017年政府補貼與淨利潤之比超過10%的企業佔比高達42.9%,超過20%的企業佔比達14.3%,其中一家企業在2017年共獲得政府補貼1152萬元,淨利潤仍然為負的6657萬元,可以看出:汙水處理行業仍處於高度依賴政府補貼的階段。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按照前述新能源汽車與光伏行業的發展邏輯,那麼政府補貼也將逐漸退出汙水處理行業。事實上,7月2日國家發改委發佈的《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已經發出了信號,意見提出要完善汙水處理收費政策,充分運用市場化手段實現生態環境成本內部化,汙水處理收費的市場化意味著政府補貼比例將逐漸減小,汙水處理行業的去補貼時代也即將到來。

2. 垃圾處理行業

生活垃圾處理行業在我國起步相對較晚,但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垃圾產量逐年增長,並且國家對於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的要求也在逐步提升,這帶動了近年來我國垃圾處理行業的快速發展。截至2016年末,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廠達940座,比2006年的419座多出了1倍多,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經由2006年的53.0%提升到了96.6%,縣城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也由6.6%提升至85.2%。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2017年發佈的《“十三五”全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規劃》中提出至2020年底,我國直轄市、計劃單列市和省會城市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要達到 100%,其他城市要達到95%以上;2017年12月發佈的《關於創新農村基礎設施投融資體制機制的指導意見》指出力爭到2020年,90%的農村生活垃圾得到處理。可以看到目前我國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已經比較接近2020年的目標了,但仍有一定的提升空間。此外,我國目前人均垃圾產量相較其他發達國家來說仍處於較低水平,2016年約為195kg/人,而其他如意大利、法國、英國等相對成熟的發達國家則穩定在500kg/人左右,瑞士、丹麥等國家更高,都在700kg/人以上。未來隨著我國居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以及人均GDP的增長,人均垃圾產量將繼續增長。綜合來看,我國垃圾處理行業未來仍有一定的上升空間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目前,我國生活垃圾處理尚未形成成熟的收費體系,並且收費普遍偏低,因此垃圾處理行業對政府補貼同樣具有很高的依賴性。《國家發展改革委關於創新和完善促進綠色發展價格機制的意見》中提出要建立健全城鎮生活垃圾收費機制;探索建立農村垃圾處理收費制度。這同樣在提醒我們政府補貼未來也將退出垃圾處理行業,但是考慮到目前我國垃圾處理行業仍然處於上升期,且收費體系尚不成熟,而構建健全的收費體系仍需要一段時間,近期政府對垃圾行業的支持還將繼續

(感謝實習生方琦對本報告的大力支持)

注:

[1]關於最近一期GPI指數的具體介紹,請參見2018年7月1日發佈的《興業研究綠色金融報告:綠色產業進入調整期——興業綠色景氣指數(GPI)報告(2018年7月)》。

[2]http://jjs.mof.gov.cn/zhengwuxinxi/zhengcefagui/201802/t20180213_2815574.html

[3]http://nev.ofweek.com/2018-05/ART-71008-8600-30226963.html

[4]關於光伏新政的詳細點評請參見2018年6月4日發佈的《興業研究行業研究報告:限規模、降補貼,光伏行業臨大考——評》

[5]www.gov.cn/xinwen/2018-07/02/content_5302737.htm

特別提示:本報告內容僅對宏觀經濟進行分析,不包含對證券及證券相關產品的投資評級或估值分析,不屬於證券報告,也不構成對投資人的建議。

若有意購買相關報告/服務,請將姓名、工作單位、職務及手機號發送至[email protected]

長按上方二維碼關注我們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绿色金融」GPI指数跟踪:绿色环保产业的“去补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