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識:豬肉上的章把你嚇一跳?是否有必要關心它?

最近網絡上出現了一篇文章,題目是《為什麼有的豬肉蓋紅章,有的蓋藍章?一看嚇一跳……》。文章稱:

  • “豬肉上蓋的章就是豬肉的檢疫證明”
  • “不同的章代表著不同的檢疫結果”
  • “蓋有圓形形狀的章的豬肉就證明是合格的豬肉,大家就可以放心地買了”
  • “紅色章代表的是母豬,藍色的章代表公豬”

......

根據蓋章來判斷肉?

目前,大多數地區已經推行了定點屠宰。所有的生豬,都要到政府認證授權的屠宰場進行屠宰,才能夠進入市場。屠宰生豬,需要遵守《生豬屠宰檢疫規程》和《生豬屠宰管理條例》。

《生豬屠宰檢疫規程》詳細規定了生豬從進入屠宰場之後需要進行的各種檢疫。《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的第十條要求“生豬定點屠宰廠(場)屠宰的生豬,應當依法經動物衛生監督機構檢疫合格,並附有檢疫證明”。

合格的,才能加蓋檢疫驗訖印章;不合格的,要按相應的流程處理,並不會進入市場。

冷知識:豬肉上的章把你嚇一跳?是否有必要關心它?

《生豬屠宰檢疫規程》第7條

除了檢疫合格,豬肉還需要經過品質檢驗。品質檢驗合格的,需要 “加蓋肉品品質檢驗合格驗訖印章或者附具肉品品質檢驗合格標誌”。

冷知識:豬肉上的章把你嚇一跳?是否有必要關心它?

《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第十三條

也就是說,出廠的豬肉,一定是“檢疫合格”和“品質檢驗合格”的。如果有其中之一不合格,根本就不允許出廠銷售。

如果不合格的豬肉出了廠,不僅屠宰場要被處罰,銷售或者使用這些不合格豬肉的餐飲服務經營者也要被處罰。

冷知識:豬肉上的章把你嚇一跳?是否有必要關心它?

《生豬屠宰管理條例》第二十九條

那篇《為什麼有的豬肉蓋紅章,有的蓋藍章?一看嚇一跳……》的文章中介紹的表示“不能食用”的印章是存在的。

國標只規定了合格的蓋章,不合格的豬肉是否蓋章要各個地區的規定。但是蓋了那些章的豬肉不能進入銷售渠道,更不能出現在超市或者肉攤上。

冷知識:豬肉上的章把你嚇一跳?是否有必要關心它?

文中說“蓋有圓形章的豬肉就證明是合格的豬肉”,其實並不準確。

國家法規只是要求了蓋章,並沒有對章的形式做出統一規定。早期的確是用圓形印章,但後來又推行更方便的長條滾筒式印章,此外還有針刺式印章。

具體的蓋章形式是由各地方主管部門來規定,由此造成不同地區的印章五花八門,形狀各異。如果只認為“蓋圓形章的才是合格的”,那麼蓋長條滾筒式驗訖章的那些豬肉就“躺著中槍”了。

豬肉上的印章很難洗掉,大家也會擔心會不會有害。其實,那是食品檢驗章專用的顏料,食用食品色素混合酒精、甘油、維生素C與水混合而成的,每一種原料都可以食用,不會危害健康。

至於“紅色章代表的是母豬,藍色的章代表公豬”,完全是以訛傳訛。國家標準只是規定了印章顏料必須滿足可食用的要求,並沒有對顏色的使用作出規範。

實際上,各地使用的顏色也不只是紅色和藍色這兩種,有些地方使用紫色甚至綠色。此外,肉豬都是經過閹割的,本來也不再是公豬和母豬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