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族「哈妹」蘇海珍:讓獨弦琴藝術遍地開花

在防城港市東興市柑子嶺路367號,一間不足50平方米小店裡響起了悠揚的琴聲,一名身穿紫色奧黛的女子低頭撫弦,很多路人因她動人的琴聲而駐足。她這一彈,就是30年。

她叫蘇海珍,如今,明星般的她擁有多重身份,除了站在臺前的獨絃琴演奏家、京族“哈妹”以外,還身兼京族博物館館長。

京族“哈妹”蘇海珍:讓獨絃琴藝術遍地開花

蘇海珍自幼隨母親學習獨絃琴,可以說,母親是蘇海珍獨絃琴的啟蒙老師。憑著對獨絃琴藝術的獨特領悟,蘇海珍形成了自己的藝術風格。20多年前,蘇海珍只是欽州歌舞團的一名普通演員,她未曾想到,自己從小熱愛的獨絃琴藝術,如今成為了創業的源泉和畢生奮鬥的事業。

京族“哈妹”蘇海珍:讓獨絃琴藝術遍地開花

舞臺上彈奏獨絃琴的蘇海珍 供圖 東興市委宣傳部

京族獨絃琴屬彈撥類弦鳴樂器,因獨有一根弦而被世人稱為獨絃琴,是京族的文化標誌之一。獨絃琴的聲音柔和而悠揚,如大海般寬闊,琴聲聞如京族的語言和民歌,像人聲在吟唱。

蘇海珍的母親是名的京族民間歌手,不僅能歌善舞,還彈得一手好琴。在良好的家庭文化氛圍薰陶下,蘇海珍從小便對音樂表現出極大的興趣和天賦。

“8歲那年,我就開始跟母親學習京族民歌和獨絃琴,母親要求很嚴格,我每天放學後必須回家學琴,所以我的課餘時間基本上都貢獻給了獨絃琴。”這一學,獨絃琴從此走進了蘇海珍的生命。

京族“哈妹”蘇海珍:讓獨絃琴藝術遍地開花

1987年9月,蘇海珍在廣西藝術學校學習音樂基礎和文化課,畢業後的她繼續分配到欽州市歌舞團工作,跟著王能老師學習獨絃琴。

1994年,蘇海珍考入中央民族大學音樂系大專,當時的中央民大沒有獨絃琴專業,畢業時系主任希望她留校當老師,但蘇海珍放棄了留在北京的機會,回鄉繼續傳承和發揚京族文化。

畢業後的蘇海珍回到了家鄉並在東興市口岸辦公室工作,“獨絃琴演奏家”的光環給蘇海珍帶來無數的榮譽和讚美,數不清的企業和演出向她遞來了橄欖枝,她一度成為京族文化的代言人,常常代表京族出席各種文藝活動,把獨絃琴美妙的琴聲和婉轉動聽的京族歌曲傳遍了四方。

2005年,蘇海珍還發行了中國首張獨絃琴演奏專輯《海韻魅影》,反響十分熱烈。但蘇海珍卻並未迷失在世俗的鮮花與掌聲之中,反而在一次次的演出中,愈發感覺到自己和其他民族藝術家的差距。

京族“哈妹”蘇海珍:讓獨絃琴藝術遍地開花

舞臺上演出的蘇海珍 攝影 黃天福

“獨絃琴藝術,如不潛心研究,就會停滯不前甚至倒退。”2005年,好學不倦的蘇海珍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自費去越南拜師學藝。

隻身來到越南後,蘇海珍先後師從河內國家歌舞團著名的獨絃琴手黃秀老師和河內音樂學院資深的獨絃琴演奏家阮氏清心老師。越南和中國在獨絃琴藝術上存在不少差異,這曾給蘇海珍帶來了很大困難,她必須比別人更加努力才能夠達到老師的要求。

回憶起在越南求學的時光,蘇海珍說:“後面的學習壓力非常大,可以說比國內任何時候的壓力都要大,那段時間每天除了吃飯就是彈琴,彈上五六個小時也不覺得累,簡直像著了魔一樣。”

蘇海珍坦言,在越南學習使她進步很大,收穫也很多。“堅持不懈的練習是必要的。但是獨絃琴演奏不是炫技,功夫在琴外,獨絃琴演奏除了需要精湛的技巧,更多地是需要提高自己在音樂方面的文化修養,瞭解那些樂曲古老的歷史,瞭解每段旋律所表達出的情感。只有這樣,才能真正詮釋出擁有感染力的音樂。”

京族“哈妹”蘇海珍:讓獨絃琴藝術遍地開花

蘇海珍的獨絃琴培訓班 攝影 唐穎倩

雖然蘇海珍在自己的音樂事業上已頗有建樹,但目前獨絃琴在中國的教育資源還是相當匱乏,算是一門“小眾”的藝術。

2018年,蘇海珍在東興正式創辦了屬於自己的獨絃琴培訓基地,她想通過自己的力量繼續傳承和發揚京族獨絃琴文化。具有民族主義情懷的她,讓獨絃琴藝術走進了民間。

京族“哈妹”蘇海珍:讓獨絃琴藝術遍地開花

“在我看來,獨絃琴是能夠讓人快樂的藝術,它的精髓不是精湛的演奏技巧,也不是音符的精準和流暢,而是樂曲中蘊含並傳遞的感情。現在獨絃琴的內涵已不僅指音樂,它代表的是京族獨特的文化。我要教育我的學生像我一樣熱愛京族文化,讓京族文化被更多人所認識,讓京族文化走向世界。”蘇海珍說。

京族“哈妹”蘇海珍:讓獨絃琴藝術遍地開花

令蘇海珍感到欣慰的是,學生們無論演奏水平的高低,有的孩子即便最終不能以獨絃琴演奏作為專業,但孩子在學習的過程中體會到了音樂帶來的美好,在提升自己的藝術素養的同時,開啟了一扇通向自己內心世界的大門。藝術本身所帶給人的滋養可以讓一個人更有靈性,更深刻。無論他們將來身處何地,這種對藝術的感悟能力,都會令其受益終生。

京族“哈妹”蘇海珍:讓獨絃琴藝術遍地開花

無論是童齜之年的蹣跚學藝,還是時至今日的桃李天下,蘇海珍的所思、所想與所為始終離不開她熱愛的獨絃琴。“選擇了獨絃琴,就是一輩子的事。”在蘇海珍的言傳身教中,我們也看到了藝術的精神一代又一代的傳承。

文|唐穎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