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觀點:根本就不能商業化的順風車

講觀點:根本就不能商業化的順風車

------本期內容導讀------

順風車出現的起源是什麼?要麼是提倡“節能減耗、綠色出行”,要麼是建議“互助友愛,緩解堵車”,總之它起源於城市裡的一些公益組織,根本是一項公益活動。

------以下正文詳情------

前一段時間,滴滴經過了種種整改、強化措施之後,非常努力地重新開啟了自己的順風車業務,但是,重啟後的順風車不僅被乘客們抱怨說很難叫到車、成行手續越來越麻煩,而且連司機們也吐槽改革後的順風車規範繁瑣,價格還低,根本就賺不到什麼錢,都不太願意去做了。

為什麼順風車就成了一項買賣雙方都嫌棄的業務?這個兩相矛盾的市場難局將會如何破解?剛剛的觀點卻十分簡單:順風車根本就不應該是一項商業化的業務!

仔細回憶一下,順風車出現的起源是什麼?要麼是提倡“節能減耗、綠色出行”,要麼是建議“互助友愛,緩解堵車”,總之它起源於城市裡的一些公益組織,根本是一項公益活動。唯一的區別點在於:由於在這項活動中,搭車者的確獲得了一定的好處,而被搭車者也承擔了一定的成本,因此倡議搭車的一方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搭車費用,有時也被說成是油錢。

而順風車被商業化的時機也比網約車更早一點。那是因為起步發展的順風車在實踐中遇到了幾個問題的困擾:

一、搭乘雙方的信任問題:

由於大家彼此在搭車前不認識,而一般的公益組織又不具備一定的規範與措施來核實雙方的身份,並對之後的搭車行為進行適當的監督與規範。所以,那時也只能通過各種媒體呼籲彼此尊重對方,或者是建議通過其它的方式,比如同小區、同單位的熟人之間進行順風出行。

二、順風搭車的費用標準問題:

雖然大家都認可順風車的費用要低於出租車。但是低多少?具體乘車環境變化怎麼辦?甚至包括實際進行時如何支付結算?是當場付還是月結?誰來保證並監督?都成了各種困擾大家的新問題。

三、雙方的風險問題:

順風車肯定不算是客運服務,但是如何面對那時的交通管理部門的查處?即使沒人查處,萬一出了交通事故,雙方的責任如何評估?就算沒有事故,搭乘雙方之間產生的各種糾紛,比如丟了東西、損壞了車內設備等等,又由誰來溝通解決?這些顯然不是那時只是倡議推廣的公益組織所能解決的。

因此,順風車的口號提得很好,宣傳得也挺到位,但是實際生活中往往寸步難行。最後也就僅僅限於少數熟人、鄰居、同事之間的友愛互助行為而已。然後一直到了網約車平臺出現之後。

網約車的平臺,似乎在表面上對這三個問題都有了相應的解決方案以及推進程度。對於搭乘雙方,網約車平臺通過身份核實以及相互評價來解決;對於搭車費用,網約車會參照其它車型給予規範折扣;對於雙方風險,網約車平臺的成立恰恰就是解決這一方面的難處,實際都有了思路與措施。

那麼,這樣子看來,似乎網約車平臺可以推廣順風車的最佳保證了!可是,最根本的一個問題卻被幾科所有人給忽視了:順風車不是一個商業項目,它是一個公益項目,這是它在推行與執行前必須要讓搭乘雙方所明白並理解的。

這就好比是“希望工程”,你在設計流程、規範與標準的時候,是可以借鑑許多商業模式的管理經驗。但是,無論是捐助者,還是被捐助者,在接入這項工程時,雙方都明白,一個是在奉獻愛心,所以無關捐贈多少,都值得讚揚與鼓勵;而另一個是在接受愛心,無論得到多少,都應該感恩理解。你絕對不能讓捐助者去評價自己的投入與回報之間的得失利益,也不能讓被捐助者簡單地表達自己是不是滿意或滿足。

大家如今在網上所看到的各種對於網約車的吐槽,恰恰就陷入了這樣的錯誤方向。順風車的司機抱怨的是:搭載了拼車的乘客,又麻煩又受氣,最後得到了錢甚至還抵不了油費!而搭乘順風車的乘客抱怨的是:司機不專業又服務不太好,自己花了錢卻多了麻煩,不如出租車省事!這些針鋒相對的矛盾的根源就是:雙方都弄錯了自己的定位,也理解錯了對方的定位。

更錯誤的是,網約車平臺也弄錯了順豐車的定位。它們有意無意地讓司機們感覺:順風車是審核及門檻更低一點的賺錢方式,又讓乘客們感覺:順風車是比快車、專車更便宜的商業出行方式。這就是大家都不滿意的根本問題!

剛剛的解決思路是什麼?就是網約車平臺在旗幟鮮明地站出來,明確順風車是一項公益項目,在這個項目中:

平臺在做貢獻:貢獻的是自己的管理手段與責任心,並輔以大數據以及行業經驗,幫助雙方更好地推進業務;

司機在做貢獻:貢獻的是自己的車輛與一定的愛心,收取到的錢或多或少,不是評價自己付出的重點,而是以更多的愛心,幫助到有可能會順風同行的乘客;

乘客同樣在做貢獻:是在為緩解城市交通壓力作貢獻。因此,就絕對不能拿順風車去與商業服務的快車、專車、出租車去比較。如果真計較的話,還是不要去乘,直接尋找商業化的服務好了。

這個問題不弄清楚,順風車的未來只能是一團漿糊外加一團亂麻,越弄越僵、越搞越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