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观点:根本就不能商业化的顺风车

讲观点:根本就不能商业化的顺风车

------本期内容导读------

顺风车出现的起源是什么?要么是提倡“节能减耗、绿色出行”,要么是建议“互助友爱,缓解堵车”,总之它起源于城市里的一些公益组织,根本是一项公益活动。

------以下正文详情------

前一段时间,滴滴经过了种种整改、强化措施之后,非常努力地重新开启了自己的顺风车业务,但是,重启后的顺风车不仅被乘客们抱怨说很难叫到车、成行手续越来越麻烦,而且连司机们也吐槽改革后的顺风车规范繁琐,价格还低,根本就赚不到什么钱,都不太愿意去做了。

为什么顺风车就成了一项买卖双方都嫌弃的业务?这个两相矛盾的市场难局将会如何破解?刚刚的观点却十分简单:顺风车根本就不应该是一项商业化的业务!

仔细回忆一下,顺风车出现的起源是什么?要么是提倡“节能减耗、绿色出行”,要么是建议“互助友爱,缓解堵车”,总之它起源于城市里的一些公益组织,根本是一项公益活动。唯一的区别点在于:由于在这项活动中,搭车者的确获得了一定的好处,而被搭车者也承担了一定的成本,因此倡议搭车的一方向另一方支付一定的搭车费用,有时也被说成是油钱。

而顺风车被商业化的时机也比网约车更早一点。那是因为起步发展的顺风车在实践中遇到了几个问题的困扰:

一、搭乘双方的信任问题:

由于大家彼此在搭车前不认识,而一般的公益组织又不具备一定的规范与措施来核实双方的身份,并对之后的搭车行为进行适当的监督与规范。所以,那时也只能通过各种媒体呼吁彼此尊重对方,或者是建议通过其它的方式,比如同小区、同单位的熟人之间进行顺风出行。

二、顺风搭车的费用标准问题:

虽然大家都认可顺风车的费用要低于出租车。但是低多少?具体乘车环境变化怎么办?甚至包括实际进行时如何支付结算?是当场付还是月结?谁来保证并监督?都成了各种困扰大家的新问题。

三、双方的风险问题:

顺风车肯定不算是客运服务,但是如何面对那时的交通管理部门的查处?即使没人查处,万一出了交通事故,双方的责任如何评估?就算没有事故,搭乘双方之间产生的各种纠纷,比如丢了东西、损坏了车内设备等等,又由谁来沟通解决?这些显然不是那时只是倡议推广的公益组织所能解决的。

因此,顺风车的口号提得很好,宣传得也挺到位,但是实际生活中往往寸步难行。最后也就仅仅限于少数熟人、邻居、同事之间的友爱互助行为而已。然后一直到了网约车平台出现之后。

网约车的平台,似乎在表面上对这三个问题都有了相应的解决方案以及推进程度。对于搭乘双方,网约车平台通过身份核实以及相互评价来解决;对于搭车费用,网约车会参照其它车型给予规范折扣;对于双方风险,网约车平台的成立恰恰就是解决这一方面的难处,实际都有了思路与措施。

那么,这样子看来,似乎网约车平台可以推广顺风车的最佳保证了!可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却被几科所有人给忽视了:顺风车不是一个商业项目,它是一个公益项目,这是它在推行与执行前必须要让搭乘双方所明白并理解的。

这就好比是“希望工程”,你在设计流程、规范与标准的时候,是可以借鉴许多商业模式的管理经验。但是,无论是捐助者,还是被捐助者,在接入这项工程时,双方都明白,一个是在奉献爱心,所以无关捐赠多少,都值得赞扬与鼓励;而另一个是在接受爱心,无论得到多少,都应该感恩理解。你绝对不能让捐助者去评价自己的投入与回报之间的得失利益,也不能让被捐助者简单地表达自己是不是满意或满足。

大家如今在网上所看到的各种对于网约车的吐槽,恰恰就陷入了这样的错误方向。顺风车的司机抱怨的是:搭载了拼车的乘客,又麻烦又受气,最后得到了钱甚至还抵不了油费!而搭乘顺风车的乘客抱怨的是:司机不专业又服务不太好,自己花了钱却多了麻烦,不如出租车省事!这些针锋相对的矛盾的根源就是:双方都弄错了自己的定位,也理解错了对方的定位。

更错误的是,网约车平台也弄错了顺丰车的定位。它们有意无意地让司机们感觉:顺风车是审核及门槛更低一点的赚钱方式,又让乘客们感觉:顺风车是比快车、专车更便宜的商业出行方式。这就是大家都不满意的根本问题!

刚刚的解决思路是什么?就是网约车平台在旗帜鲜明地站出来,明确顺风车是一项公益项目,在这个项目中:

平台在做贡献:贡献的是自己的管理手段与责任心,并辅以大数据以及行业经验,帮助双方更好地推进业务;

司机在做贡献:贡献的是自己的车辆与一定的爱心,收取到的钱或多或少,不是评价自己付出的重点,而是以更多的爱心,帮助到有可能会顺风同行的乘客;

乘客同样在做贡献:是在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作贡献。因此,就绝对不能拿顺风车去与商业服务的快车、专车、出租车去比较。如果真计较的话,还是不要去乘,直接寻找商业化的服务好了。

这个问题不弄清楚,顺风车的未来只能是一团浆糊外加一团乱麻,越弄越僵、越搞越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