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古往今來,世界上出現了許多奇蹟,有些甚至連現代科技都無法解決,比如金字塔,比如巨人像,讓我們不得不驚歎祖宗們的智慧。

在中國,也有許多未解之謎,但更多的還是超前的發明,比如造紙術、比如煙花。祖先們的無窮智慧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中國的翡翠是在明末由緬甸輸入的,盛行於清朝,初期還是貴族才可以用,到了後期,翡翠開始大量盛行,出現在民間百姓的生活中。

我們都知道翡翠的雕刻是非常複雜的,就算是到了現代,我們也需要藉助各種機器的手段,那麼在古代,他們又是如何用智慧解決這件事的呢?

所幸在翡翠之前,我國對玉也經過了幾千年的研究,下面我們就來看看古人是如何對付“難搞”的翡翠玉石的吧。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搗沙,在解玉之前,人們要先準備好解玉的工具,解玉沙是必不可少的。下圖中,兩位玉工分工合作,一個用杵將石臼裡的沙搗碎,另一個用篩子將搗好的沙篩出來,按照顆粒大小分類堆放。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搗沙

在古代,還未經過雕琢的玉料稱為“玉璞”,就是我們現在常說的原石,它的表面常常包裹了一些粗松的石頭。

開玉,就是把玉璞表面的其他石頭削掉。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開玉

在上面這張圖中我們可以看出,有兩個玉工,坐在大樹下,兩人之間用架子架起了一塊大玉璞。兩人各拿著鋸子的一端拉著,條鋸上主要用來切割玉璞的,是一條鋼絲。

扎碢(tuo,同“砣”),就是用碢具將開好的玉璞解成方塊或方條,再經過設計、畫樣後,大片裁去多餘的玉料做出玉器的雛形。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扎碢

如上圖所示,旋車上架著的工具結構複雜,這組工具在長木棍(木軸)的一端裝上了圓形的鋼盤,這個鋼盤被稱為“扎鍋”,鋼盤的邊緣很薄,使整個鋼盤看起來就像是一塊圓形的刀片。木軸上纏繞著兩根繩子,繩子下端繫著兩片木板,玉工的腳就踩在木板上,這兩片木板叫做“登板”。

操作的時候,木工的兩隻腳輪番踩著登板,依靠繩子牽動木軸旋轉。玉工右手託著玉料,抵在旋轉的鋼盤邊,玉工的左手邊放著水和解玉沙,方便玉工操作。堅硬的解玉沙澆在玉料上,配上旋轉的鋼盤,玉料就這麼被切出了形狀。

衝碢是一種工具,主要用於將玉料方硬的部分衝磨成圓。這個過程也是在旋車上完成的,將原先的鋼盤替換成厚鋼圈,再在外面繞上一圈厚竹枝,加上解玉沙的澆磨,慢慢衝去玉塊上的角。這個步驟之後,要雕琢的作品也就大致成型了。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衝碢

磨碢用到的工具和扎碢類似,但扎碢是薄而鋒利,磨碢則要用厚一點的鋼圈,以便將玉的外表磨得更加細膩,瑩瑩有光。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磨碢

掏堂就是用鋼捲筒旋進玉器的中央,掏空玉器的內部,掏堂過後,玉器的中央會出現一根圓柱,叫做“玉挺”。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掏堂

此時玉工就會振錘取出玉挺,這道工序非經驗豐富的玉工不能勝任,如果力道不對,玉挺取不出來事小,整件玉器都有可能碎裂。

之後,再以彎曲的扁狀錐頭慢慢揣摩,掏空玉器的內膛。

上花,就是用小形的軋碢,在玉器的表面琢磨出花紋。不同的軋碢會留下不同的花紋。

比如,中厚緣銳的碢具碾出的線條兩端淺中間深,新時期時期紅山文化的玉器線條就是這種樣子,也因此才有了紅山文化是碢具琢碾玉器開端的猜測。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上花

一些需要鏤空花紋的玉器,需要一個特別的步驟——打鑽。打鑽的主要工具是彎弓和底端鑲有金剛鑽的軋杆。

玉工坐在桌子的一端,左手握著玉器抵在軋杆下端金鋼鑽的下面,右手來回拉動彎弓,彎弓會帶動軋杆一來一回的旋轉,杆尖所嵌的金剛鑽就能夠把玉鑽出一個圓洞。這種鑽圓洞的技法在戰國時期就已經非常成熟了,常被用來營造盤旋轉機處流利豐滿的效果。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打鑽

透花

,也就是鏤空花紋,以“搜弓”為主要的工具。操作時,先把搜弓上的鋼絲解開一端,穿透打鑽出來的洞,再將鋼絲綁好。

玉工的右手握著搜弓,一來一回拉動著,鋼絲上加浸了水的石沙,就能依照玉片上畫的線條來切割了。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透花

打眼是專門用來對付小件而又有固定外形玉器的鑽孔技巧,如扳指、菸袋嘴、鼻菸壺等都需要用到這一技法。

由於這類玉器太小,不便用手拿著打鑽,玉工就在大竹筒中裝了水,上面裝置木板,木板中央挖了洞,洞的外形就和要鑽孔眼的小玉器外形相同。不同外形的小玉器,要配上挖了不同外形孔洞的木板。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打眼

玉工的左手握住小“鐵盅”,右手拉著“繃弓”,一來一回的帶動鐵盅重複旋轉,鐵盅下端所嵌的金剛鑽,就會在玉器上鑽出洞來。

技法逐步提升後,桯(ting)鑽與管鑽取而代之。穿孔如是兩面對穿,則常有接頭不整的痕跡。

木碢是磨光的碢,普通版是用葫蘆瓤做的,把已雕琢好的玉器表面認真的磨光。這時運用的工具構造是登板連繫著木軸,帶動一個圓形的轉盤,而這步驟用的圓盤,是厚厚的“木碢”,配用硬度比較低的石沙(又稱“浸水黃寶料”)來細細磨光。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木碢

皮碢是玉器拋光上亮用的最後工序,由牛皮製成的,可詳細呈現玉色。

皮碢

古時的砣碾不像現代用砂輪那樣可為所欲為。查看各時期的做工,其實碾玉之法,源自遠古人對石器加工經驗的長期積聚,原始水凳的應用開端了砣碾玉器。

用砣加帶水的解玉砂來碾玉,其難度超乎想象,基本看不見要砣的位置,全憑手感,靠不上碾不到,稍鼎力靠則可能損壞砣輪或令它停下。這種技法至少需要特別的對手臂以至全身的控制要領和長期的鍛鍊,才可能初步具備。

來自祖先的智商碾壓,古代勞動人民是如何雕翡翠的

任何一件玉雕作品都包含著很高的藝術性和欣賞性,古人治玉的技法,與任何古代手工技藝相比可說是難度最高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