還記得小時候那家新華書店嗎?新華書店已經80歲了

還記得小時候那家新華書店嗎?新華書店已經80歲了

看到新聞,新華書店今年 80 歲了。

全中國第一家新華書店,80 年前,從延安清涼山萬佛洞最底層的一間石窟中誕生。

我估計你很久沒去過新華書店,甚至是很久沒見過它了。

我第一次遇到它是在小時候在農村,書很稀罕。家裡有的書、能借到的書,包括姐姐們的瓊瑤都翻遍了。村子裡有個老人有一本《封神演義》,我專門去借了好幾次才借到,過了十幾年他還記得這事兒。

上初中去了縣城,才第一次去新華書店。看到整店的書,是種什麼感覺?——真的震撼。

我長大後再見什麼新東西,都很少那麼震撼了。

還記得小時候那家新華書店嗎?新華書店已經80歲了

很多人都對新華書店有特殊記憶。

人們都提到新華書店是老家的地標:每個城市中心,都有一家新華書店。

“但你就覺得這是新華書店的地界,和周圍的商場都不同。” 同事說,她總覺得新華書店的空間有特殊氣場。

還記得小時候那家新華書店嗎?新華書店已經80歲了

新華書店就是一個當時的精神遊樂園。

它在城市最繁華的位置,人流量很大,趕赴書店,像去參加某種集會。

一位讀者說,她小時候每次去新華書店前都覺得很興奮,這種興奮和去公園不同,是隱秘的開心。

一踏進去,一切都不一樣了。

紙張的味道,一排排書架,統一的國營商店的裝修風格加強了特殊感:逛書店是一個認真的事,是種值得期待,需要精神準備的活動。

有人說,書是最早的 VR。每打開一本書,你就掉進另一個世界。那新華書店就是最早的 VR 體驗中心,其中充滿通往虛擬世界的入口。

一位朋友回憶小學逛新華書店,當時他喜歡看《百慕大三角洲之謎》、《水晶頭骨之謎》之類的解密書籍。長大了知道那是偽科學。

但他懷念那一個個下午:坐在平凡無奇的地磚上,覺得自己發現了世界奧秘,並深深為世界的神奇感動。

我同事用 Silent Disco 比喻它——那種每個人都戴著耳機,挑選自己喜歡的音樂,在一片安靜中跳舞的地方。

當時,你走進新華書店看到的就是這幅景象:外表安靜,人們心裡群魔亂舞。

還記得小時候那家新華書店嗎?新華書店已經80歲了

在互聯網還沒誕生的年代,新華書店提供了最豐富的通往世界的入口。它是互聯網時代之前的互聯網。

第一次讀到王小波,第一次看《安娜·卡列尼娜》。新華書店把命運隨機贈送給很多人。

一位讀者曾留言告訴我,高中時,他想學吉他,他爸不準。他借了舅舅的老紅棉,在新華書店買了自學的書。十一年之後的現在,他早就有了自己的樂隊。

再往前說,剛剛恢復高考時,新華書店發售的《數理化自學叢書》等複習資料,改變了很多人的命運。

同時出現在新華書店裡的人,相互之間有最基本的信任。

不少人都曾被父母寄存在書店,逛個大半天再回來找你。他們很放心。

同時在藝術區看書的人,會覺得彼此是同類;如果你和陌生人在文學區尋找同一個作家,彼此很可能相視一笑。

在新華書店人很還多的時期,逛書店時,你會時時處於這種微妙的社交氛圍裡。

新華書店也給處在其中的人造成一種錯覺,我們因為書變成了不一樣的人。

一個女孩,第一次看《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是在新華書店。

看那本書的下午,她記得自己又入迷,又緊張,書裡對兩性關係的描寫讓她大開眼界。

如果有人路過,她就會小心捂著字,害怕別人瞄到她在讀什麼。

但她又希望別人看到她冷靜地把書放回書架,表現得像個老手。這讓她覺得,自己成為了大人。

這也是我說新華書店是精神遊樂園的原因之一:你在公共空間,獲得了隱秘、刺激的閱讀體驗。而最刺激的部分在於,你得把你感受到的驚歎,暫時壓制在心裡。

我們懷念新華書店時,是在懷念一整套生活方式。懷念還沒有被過多打擾的專注。

那時候,書店就是書店,沒有咖啡廳,沒有令人眼花繚亂的文創商品。

抱一本書,一站就是一下午。時間嗖的過去。沒有微信要回。

後來新華書店也開始賣一些書之外的產品:鋼筆、音像製品、隨身聽、復讀機。

都跟知識有關。國有書店那種不時髦的陳列,讓這些產品擺得特別樸實,引不起什麼額外的購物慾——卻意外保持了書的主體地位。

那時人們幹什麼都比較單線條。去餐館就是好好吃一頓,去喝酒就是好好聚,去公園就是玩。

去新華書店就是看書,買書。不為喝咖啡,不為挑禮品,不為在“最美書店”拍照。

不可否認,屬於新華書店最好的日子過去了。我們也不再需要它。

關於它,很多人能講回憶。但講不出現在了。

許多地方的新華書店店面都在萎縮,這聽起來有點沮喪。但我能確定的是,關於它的記憶,才是最寶貴的,不會萎縮的東西。我們總會記得第一次和廣袤世界的某個角落產生精神連接的時刻。很多年前的那個下午,你從新華書店走出來,心中充滿愉悅:

那一刻你確信,自己成為了不一樣的人。


你在哪個城市?你還記得那家新華書店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