擁有「精細」和「恆久」,所向無敵!

中國地大物博,幅員遼闊,茫茫國土,地有際,天無涯。哺育了中國人開闊的心胸,豪爽的個性,也造就了中國人粗糙、粗心、粗枝大葉等劣根。“差不多”“湊合”等也就成了漢語言中最常見最具漢民族個性的詞彙。反言之,中國人做事就是缺乏精細,因之也就缺乏恆久。中國人最喜歡日系車(本人絕不媚日),就是因為日系車從零件到造型都是格外的精細。中國人的模仿能力很強,引進日系車技術也有幾十年了,合資廠也有幾十家,但仍然無法自主生產精巧的日系車,完全進口日產配件進行組裝,卻達不到真正的日系車的標準。說到底,中國人,特別是中國的技術工人缺乏精細的精神。

作為一個教育工作者,深知育人在於培育人的品質和精神。我們要竭盡全力,想盡辦法,讓精細和恆久成為學生和老師的一種品質。我們的學生才能成為精品棟樑,我們的老師才能成為精英名師。

作為教師,首先要確定自己的事業目標是成為精英名師。這就要求我們的老師做每件事、上每節課都要有精細意識,精細地處理教材內容、精細地設計教案、精細地研究學生、精細地檢測課堂效果,力圖使自己的每一節課都成為精品課。長此以往,恆久堅持,自己就會成為精英教師,就會成為最受歡迎的老師,就會感受到成功的愉悅,就會擁有作為教師的幸福感。當然這樣做需要付出大量的心血,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但是經過長期艱苦的,恆久以精細的打磨,我們的技能達到爐火純青的地步,那是我們會產生事半功倍的效果,會擁有“中國太極”式的四兩撥千斤的魔力。那是我們體會到的不僅僅是辛苦,更多的是為自己擁有如此高的悟性而自豪。如果我們僅僅把工作當做謀生的手段,工作粗枝大葉,以“差不多”作為最高標準,不精細、不深入、不紮實、不持久。久而久之,會呈現麻木和枯燥無味的狀態,那麼工作對自己就是一種負擔,就是一種痛苦。自己只能成為一個“庸師”,甚至連“教書匠”的水平都達不到。那麼我們的工作就是失敗的,生活就是乏味的。

作為學生,更應該把“精細”和“恆久”作為自己學習和生活的基本要求。我們很多學生在高考中丟分,特別是丟了不該丟的分。不是我們的學生不會做,而是沒有精細的態度。因為粗心和粗糙而被扣分。誇張的說,粗心丟掉的不僅僅是那幾分,而是自己心儀的高校,甚至是自己的未來。如果我們做每一個題都力求精細規範,我們就不會為我們的失誤而懊悔不已。正如我們的口號所說“做一題會一題,一題改變人命運;拼一分得一分,一分成就人生”。如果我們以精細的態度上好每一節課每一節自習,把每個四十五分鐘都細化為一個個充實高效的環節,並檢測這些環節是否達到學習目的,是否有收穫。使自己的每節課都碩果累累,每節自習都使自己的自學能力有所提高。而且長期堅持,成為生活和學習的習慣,融入自己的思想、行為,成為自己的品質。那麼我們的學習過程就會遊刃有餘,學習就會逐漸變成充實而愉快的過程,甚至在有的時候我們付出的不是很多,但是有了這樣的品質也可能會得到豐厚的回報。當然,形成這樣的品質需要端正的態度、明確的目標、健康的心態、頑強的毅力,需要我們對自己高標準、嚴要求,以“完人”的標準來要求自己。

我們的老師和學生都是凡人,我們每個人身上都或多或少擁有我們稱之為“劣根”的缺點。但是我們不能讓這種“劣根”代代相傳。荒蕪人生,誤人子弟。我們要努力法古今完人,育當世英才。而要達到這個要求就必須要具備“精細”和“恆久”的精神,並使之成為一種不僅是做學問而且是做人的品質。那麼我們的老師就能成為真正的良師,才能育出令自己自豪的精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