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超士:将西方“粉画”引入中国第一人

李超士是中国最早期的留学法国的画家之一,也是最早系统地接受西方现代美术教育的画家,而且是第一个将西方粉画引入中国的先驱者,在他之前,中国人不知道也没有人学过这门特殊的画种,是李超士将这一西方画种介绍到中国。

李超士倾其毕生致力于粉画的艺术创作和美术教学,对西方这一艺术画种在中国的推广和普及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令人遗憾的是,粉画在中国似乎不太受欢迎,也很少有画家涉足这一画种,以致当代很少有人知道画家李超士的存在,挖掘和研究中国第一代留法画家李超士,竟然是一件挺难的事情。

李超士:将西方“粉画”引入中国第一人

李超士

李超士(1894—1971)名骧,广东梅县人,1894年出生于广东省梅县一个富商之家,其父李习初是一位著名的商人,曾积极支持和帮助中国同盟会从事反清革命活动,因为其儿子李骏是中国同盟会的重要成员。

李骏曾经担任过孙中山的秘书,积极协助孙中山从事革命活动,辛亥革命胜利以后,孙中山被推举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孙中山在遴选内阁成员时,力挺王宠惠出任外交总长一职,取代了呼声甚高的伍廷芳,李骏则出任外交次长一职。

1912年初春,辛亥革命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篡夺之后,李骏不愿与袁世凯为伍,而是选择与孙中山共进退。

由于李骏是革命功臣之缘故,李骏安排弟弟李超士以广东省政府公费派往欧洲留学,同一时期的辛亥革命女功臣方君瑛,也曾携妹妹方君璧以公费留学法国。

但李超士没有去法国,而是先抵英国学习音乐和美术,一年之后才回到法国,在巴黎“色尔曼图画学校”专攻绘画,据史料记载,李超士、方君璧和吴法鼎有可能是最早前往法国学习西方美术的留学生。

1913年,李超士考入“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成为该校历史上第一个中国留学生,而同是广东梅县同乡的林风眠、李金发、林文铮等人留学法国时,要比李超士晚了6-7年。

当时的法国是世界艺术的中心,而“巴黎国美”更是世界顶级的艺术圣殿,酷爱美术的李超士在学校里接受了严格而正规的美术训练,素描、粉画、油画等美术课程的学习和训练,使得李超士对西画的了解和掌握达到了一个相当熟练的程度,尤其是对粉画的喜爱程度,超过大多数学画者。

粉画在西方具有悠久的历史,与油画、水彩画等画种地位相当,欧洲许多古典主义大师都曾创作很多经典的粉画作品。当时的法国,印象派正处于高峰时期,李超士有幸进入印象派大师埃德加·德加的私人工作室学习绘画。

1918年,李超士从“巴黎国立高等美术学院”毕业后,曾赴社会主义苏联考察美术教育,此前李超士曾游历意大利、德国、希腊、比利时、荷兰等国家,潜心研究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历史名画和优秀的美术传统,而当时苏联的美术教育还有别于欧洲其他国家,有自己比较独特的美术教育思想。

1919年,李超士取道苏联西伯利亚回国,应时任“上海图画美术学校”校长刘海粟之邀出任西洋画教授,著名女画家潘玉良就曾跟随李超士学习过素描、粉画和油画。

李超士将粉画引入上海画界,很快在上海掀起了一股学习粉画的热潮,一些画商甚至抓住商机,从欧洲采购了大批用于粉画创作的颜料、纸张等绘画材料,上海当地也开始尝试生产粉画材料,当时苏州画家颜文樑就曾以粉画创作了一幅《厨房》,并曾获得西方美术界的赞誉。

1926年底,李超士应林风眠之邀,前往北京出任“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当时这所学校刚刚由“北京美术学校”更名,由于增设了音乐系和戏剧系,因此更名为“国立艺术专门学校”,蔡元培向时任北洋政府教育总长章士钊推荐林风眠出任“国立艺术专门学校”教授兼校长,当时林风眠刚刚从法国留学归来,遂邀请李超士加盟。

李超士:将西方“粉画”引入中国第一人

青年时期的李超士

1928年,李超士又应蔡元培之邀赴杭州,与林风眠等人一同创办了“国立艺术院”,并帮助林风眠分担学校的管理工作,“国立艺术院”的建立,标志着中国独立高等艺术院校的开端。

不久,南京国民政府颁布实施《大学组织法》,“国立艺术院”被更名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为了能够高起点办学,林风眠相继聘请了潘天寿、吴大羽、刘既漂、李金发、李树化、蔡威廉等人来校任教,还聘请了来自法国的克罗多、日本的齐藤、英国的魏达等画家执教,并发起组织成立了“艺术运动社”。

林风眠等诸多留法教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深深地影响了他们的学生,李超士还模仿西方美术教育方式,在学校创建了“李超士画室”,吴冠中、李可染、赵无极、董希文、席德进、苏天赐等诸多学生都是在林风眠、李超士等留法学人的培养教育之下成长起来,“杭州艺专”和它培养的学生,甚至影响了中国美术界多年,也可以说撑起了现代中国美术的半壁江山。

李超士:将西方“粉画”引入中国第一人

左三:蔡威廉、左四:李超士、右一:林风眠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也开始向西部撤退,先后途径浙江诸暨、江西贵溪、湖南长沙,最后在湖南沅陵的老鸭溪立足,并与“北平艺术专科学校”合并组建了“国立艺术专科学校”,租用当地民宅,建筑临时用房,坚持恢复上课。

即便办学条件如此简陋,战争也没有给学校办学的机会,武汉会战之后,长沙地区又成为抗日主战场之一,为了躲避战火,“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又西迁云南昆明,借用昆华中学和昆华小学的校舍上课。

不久,“国立艺术专科学校”又先后迁至昆明附近的呈贡县安江村,及至1940年又迁至四川璧山,1942年以后又迁至重庆沙坪坝磐溪,在重庆办学时期,李超士曾一度代理过一段时间的校长。

1946年暑期,李超士随原“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师生复员返回杭州,在复校后的“国立杭州艺术学校”担任西画教授。

1949年1月、李超士的学生李长白建立了“杭州孑民艺术研究所”,这个艺术研究所,以蔡元培先生的字“孑民”命名,以此纪念蔡元培创建“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的历史功绩,当时“杭州孑民艺术研究所”设有西画、国画、图案、音乐、语言文学五个系,李超士担任西画导师,但时隔不久,“杭州孑民艺术研究所”就被撤销停办了。

1950年10月,李超士与曾任“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务长的戴秉心教授被调到山东济南,奉命在“山东师范学院”参与组建美术系,李超士担任教授并主讲粉画课程,戴秉心则担任美术系系主任。

当年在“杭州艺专”的一些留法画家,也都相继离开了“杭州艺专”,这其中就包括林风眠、吴大羽等著名美术教育家,其个中原因,非常值得研究者深入挖掘,究竟是什么原因,当年创办“国立艺术院”的留法画家群体,竟然都被逐渐边缘化,在年过半百之龄,竟然都陆续离开了“杭州艺专”。

1958年,“山东师范学院”美术系独立组建了“山东艺术专科学校”,此时李超士已经64岁了,已经决定退休,学校还为李超士举办了个人画展。

1959年,在山东省第三届文代会上成立了中国美术家协会山东分会,已是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的李超士当选为第一任主席。

1962年,年近古稀之年的李超士又被“山东艺术专科学校”请回,复职带助教授课。这一年,山东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超士粉画集》,这是一本很薄的画册,虽然仅仅收录了李超士25幅粉画作品,但是却有极高的研究价值,是研究李超士和中国粉画非常重要的参考资料。

李超士:将西方“粉画”引入中国第一人

李超士作品:《少女像》

十年文革时期,李超士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冲击和迫害,但李超士这段经历或历史,几乎无人知晓,或者不便于公开披露。

1971年,李超士因病在济南去世,享年77岁,接近80岁高龄,在当时那个年代也算是可以了。

李超士一生如此寂寞,还真是一个历史之迷,甚至就连在“中国美术学院”工作二三十年的教授,也都不知有著名画家李超士的存在,实在是有些令人匪夷所思。

最大的可能,也许就是粉画没有在中国流传下来,就连一些美术专业者也都不知道粉画的存在,何况一般美术爱好者了,还有一种可能就是粉画工具很少生产,以致后来根本就不生产了,粉画也就没有被传承下来。

李超士:将西方“粉画”引入中国第一人

李超士作品:《南瓜丰收》

1985年,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出版了《李超士画集》选编了李超士各类作品75幅,基本上代表了他一生的艺术成就,当然还有一些作品流失,或因保管不善而被毁掉。

总之,李超士这位中国第一代留学法国的画家,相比其他留法画家,知名度确实不高,但他们的人生命运却几乎是相同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