捧上「金飯碗」吃上「生態飯」——門頭溝清水鎮扶貧側記

門頭溝區位於北京市西部,其中98.5%的面積為山地,平原面積僅佔1.5%。沿109國道行進,記者來到位於北京最高峰靈山腳下的清水鎮。這裡地處深山區,脫低致富曾是政府和百姓最頭疼的事兒。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如今清水鎮科學編制好村莊發展規劃,走上見綠又生金的涵養生態致富之路,逐步實現生態環境保護和鄉村旅遊的雙贏。

李家莊引進奇異莓產業

李家莊村曾是一個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煤礦全部關閉,失去了主導產業,村民沒了收入來源。全村146戶、262人中,低收入農戶達97戶、171人,成為清水鎮具有代表性的低收入村。

近年來,在北京市實施的產業幫扶、就業幫扶政策支持下,依託該村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李家莊村集體與社會資本合作,發展新西蘭奇異莓特色種植產業,建立起“企業+合作社+園區+農戶”的發展模式,為農戶特別是低收入農戶創造了土地流轉租金、園區就業等多項收入。目前,已有65戶低收入戶向企業流轉土地173畝,每年可獲得土地流轉租金10.37萬元。同時,結合險村搬遷幫扶政策,對該村部分房屋進行改造,其中低收入戶94戶,正在逐步開發新建民宅的民宿接待功能,打造特色奇異莓小院。村裡一舉甩掉了貧困帽,走上了小康路。

李家莊村通過產業幫扶發生的深刻變化,只是清水鎮低收入農戶增收的一個縮影。在鎮村兩級領導的帶領下,該鎮逐村逐戶研究制定低收入幫扶方案,建立了“一村一策”“一戶一檔”,探索建立了“公司+村集體+農戶”利益連接機制,實施了24個低收入產業幫扶項目,現在精品農業奇異莓、蜜蜂養殖、中草藥種植等一批產業已初具規模。

洪水口民宿旅遊生態富民

綠色發展的道路讓李家莊村看到了生態致富的希望,洪水口村的老百姓也跟著跨入了生態富民的快車道。由於地處深山,交通不便,洪水口村曾經人均年收入僅在千元左右。1998年在村黨支部的帶領下,洪水口村以股份合作制的形式,先後成立了聚靈峽景區、二帝山景區等六個不同產業類型的股份合作組織。全村戶戶入股,人人分紅,股金達到800多萬元,每名村民每年至少分紅7000多元。

2016年,洪水口村實施了險村改造工程,村裡依託靈山秀美的風景,發展旅遊,村民的生活發生了改變,全村村民都住上了二層樓,許多村民捧上了精品民宿的“綠飯碗”。50歲的楊紅梅家裡有六個房間,她告訴記者:“‘五一’到‘十一’期間是旅遊高峰,遊客連吃帶住,家裡人都忙得腳不沾地,今年收入怎麼也得超過20萬元。”

曾經的洪水口村和周邊的村落一樣,勞動力嚴重外流。自從股份制改革之後,村民入股能掙錢、資源能得錢、資產能分錢,加上京郊旅遊日漸紅火,很快全村村民集體入股。很多原打算外出的村民留在村裡,吃上了生態飯。

開發生態公益崗位安排就業

此外,清水鎮還培育“生態工人”,加大生態管護員、小溝小汊巡護員、老年巡視員、鄉村清潔隊等生態公益崗位開發力度,優先安排低收入勞動力就業。

“目前,全鎮生態管護員崗位就業低收入戶597人,2017年工資自532元/月漲至638元/月,年人均增收7656元;生態林公益林補償政策涉及低收入戶3856人,2017年補助標準自24元/畝調至42元/畝,經測算,直接帶動低收入戶137戶286人收入達認定標準線。因此,生態效益補償與生態管護員就業是促進清水鎮生態保護、解決低收入農戶增收的有力措施。”清水鎮鎮長崔興珠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