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松林:四代传承 把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编者按】今年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个体劳动者第五次代表大会上的贺信中提出,弘扬企业家精神发挥企业家作用,坚守实体经济落实高质量发展,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作出新的更大贡献。2018年,是改革开放40周年,也是示范区成立21周年,21年来,杨凌经济社会持续较快发展,这其中,一批批企业家们发挥着重要的推动作用。为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展示企业家形象、弘扬企业家精神,在全区大力实施3631方略,建设全省一流营商环境。杨凌电视台《杨凌新闻》栏目推出系列报道“优秀企业家巡礼”,致敬时代推动力。杨凌视线同步展播,今天刊发第四集《刘松林:四代传承 把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记者 米蓓 杨鹏飞)杨凌上川口村有着300多年的锣鼓生产加工历史,刘松林作为村上锣鼓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通过技术改造,产品创新,依托杨凌的政策优势,将延续了几百年的小作坊生产发展成了声震全国的大产业。

刘松林:四代传承 把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这几天,在杨凌新声铜鼓乐器有限公司的厂房内,工人们格外忙碌,因为前不久,厂长刘松林刚刚接了两笔大单,而且都要赶在九月底前完工。

刘松林:四代传承 把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刘松林:四代传承 把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今年60岁的刘松林是上川口村锣鼓手艺的第四代传承人。1983年,乘着改革开放的东风,他毅然辞去国企工作,专心跟着父亲振兴锣鼓产业。

刘松林:四代传承 把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刘松林说,“起初,进入这个行业以后,受父辈的影响要传承老祖先流传下来的工艺,这是他给我的任务,要传承下来,但是对我来说,入了这个门后,还是对这个很感兴趣的,可以说在这上也投入了很多信心,可以说把一生的精力都投入进去了。”

刘松林:四代传承 把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刘松林:四代传承 把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刘松林:四代传承 把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干一行爱一行”,从父亲手中接过锣鼓产业后,刘松林便开始捉摸如何走规模化生产之路,如何做出高品质的锣鼓。为了打开市场,刘松林对延续了几百年的手工生产线进行了半机械化改造,并给产品制定了规范化质量标准,一面面锣鼓在他手中焕发出新生。

刘松林告诉记者,“我就发现这个里面的劳动强度太大,过去是手工抡锤锻打,我自己虽然说在学匠人,拿个钳子,一圈子五个人在打那个胚铊,当时就觉得这的确太辛苦了,从86年后我就上了空气锤和摩擦压力机,这一下就把劳动强度降低了,把人工解放了,效益一下子提升了。”

效益提高的同时是品质的提升,如今,新声锣鼓走俏全国,公司每年销售额增长都在10%到20%。

刘松林:四代传承 把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刘松林说,“2000年以前和2000年以后明显不一样,2000年以前一年就是200~300万产值,2000年以后就是2000万~3000万产值,所以就是说效益在不停的增长。”

刘松林:四代传承 把小手艺变成大产业

最让刘松林自豪的是,2013年,在政府的支持下,新声锣鼓成功申请进入全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他与杨凌18位手艺人共同制作的一面直径达2.5米的巨型大鼓,敲响在2016年央视春晚西安分会场,从而声震全国。在杨凌优越的营商环境中,刘松林终于让祖传的小手艺变成了辉煌的大产业。

“政府现在提出营造营商环境,这的确是做到了,政府现在从各个方面,政府职能部门,这个工作方式都在转变,主动上门服务已经成为常态了,的的确确是做到了全心全意为基层着想,为企业服务,的确做的很好。”刘松林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