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渣」的推理哲學,帶你談東野圭吾「暢銷王」經歷!

“寫小說不花錢,而且可以邊工作邊創作;如果能得獎的話,說不定會有大筆稿費進賬。”——東野圭吾

日本作家東野圭吾對很多人來說並不陌生,他的經典作品《白夜行》《秘密》《嫌疑人X的獻身》和暢銷書《解憂雜貨鋪》都佔據過國內暢銷榜的頭名。2016年更是堪稱東野圭吾之年,他的新作《解憂雜貨鋪》摘得多個年度暢銷榜冠軍,而他本人也成為了亞馬遜年度作家榜榜首。

“學渣”的推理哲學,帶你談東野圭吾“暢銷王”經歷!

在外人看來,東野圭吾坐擁圖書和電影兩大帝國,名利雙收可謂風光無限。然而光鮮的背後卻蘊藏著無限心酸的故事。東野圭吾的經歷,也如他筆下一個個複雜的推理故事,曲折而動人。

從“學渣”到獲得“江戶川亂步獎”

正所謂文如其為人,東野圭吾的性格甚至長相都極像其筆下的推理神探。其中一個推理系列的神探警官——加賀恭一郎更是被人直指為作者本人的寫照,智慧、沉穩而又英俊。

“學渣”的推理哲學,帶你談東野圭吾“暢銷王”經歷!

小學時,東野圭吾痛恨讀書,沒看完過一本小說;初中時,他進了遠近聞名的壞學校,唯一的願望是能四肢健全地畢業;高中時,他整日痴迷李小龍,“遠大理想”是能考上錄取線最低的大學;高考落榜進復讀班後,他依然是全校最沒心沒肺的快樂學生。

東野圭吾在一個普通家庭長大,上的全是普通的學校,十幾年間,沒有進過特長班,沒有請過補習老師。正是這段“晃盪”的青春歲月,讓他在充分自由的環境下成長,養成他笑對挫折的勇氣與胸懷,保全了讓他受用一生的所有天分。

小學時不出眾的學習成績也讓他一度對自己喪失了信心,他曾經感嘆:“每天都沐浴在老師失望而又悲哀的目光中,我心裡真不是滋味。”

每個人都經歷著受騙和傷痛,最終掌握了在這條街道生活下去的本領。—— 東野圭吾 《我的晃盪的青春》

東野圭吾經歷了兩次高考,最後終於考上了大阪府立大學工學系的電機工程專業。

到了大學,東野圭吾大概是“良心發現”準備“浪子回頭”,又恢復了閱讀的習慣。在看過許多推理小說之後,“覺得這樣的小說實在有趣,自己好像也可以寫寫看。”這成為他以後從事推理創作的最初契機。

“學渣”的推理哲學,帶你談東野圭吾“暢銷王”經歷!

在剩下的大學時光,東野圭吾一改中學時代懶懶散散的狀態,廢寢忘食地投入到小說創作中。僅僅用了半年時間,他的處女作,總共三百多頁稿紙的《智能機器人的警告》誕生了,但他沒有立即選擇四處投稿以求出版,而是懷著激動的心情,繼續廢寢忘食地開始寫作第二篇小說。

1981年大學畢業後,東野圭吾成了日本電裝公司的技術工程師,像大多數上班族一樣,千篇一律的平淡生活讓他感到了厭倦。

功夫不負有心人,他憑藉努力與勤奮,終於在1985年憑藉校園青春推理小說《放學後》摘得第31屆江戶川亂步獎而正式出道。是年,東野圭吾僅27歲。

登頂“天王級”作家

雖然1985年就獲得了江戶川亂步獎,但此後整整十年間,東野圭吾的作品一直備受冷落。

“學渣”的推理哲學,帶你談東野圭吾“暢銷王”經歷!

日本推理鼻祖——江戶川亂步

成為專職作家後,東野圭吾陸續寫出了很多作品,本以為自己的作品會大受追捧,但現實卻是他的書根本無人問津,銷量奇低。為了讓出版社覺得銷量還可以,他甚至自掏腰包去東京的各大書店買自己的書。他的作品多次入圍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但每次的結果都是落選。

雖然生活的艱辛、事業的挫敗讓他長時間陷入憂鬱和悲傷,但他依然沒有輕言放棄。

“悲觀也沒用。誰都想生在好人家,可無法選擇父母。發給你什麼樣的牌,你就只能儘量打好它。” —— 東野圭吾《時生》

事情的轉機出現在1997年,此時距他出道已過去了整整十一年。《名偵探的守則》驚豔亮相,引起了整個日本推理小說界的轟動,銷量逐漸上升,但依舊落選吉川英治文學新人獎。而他的妻子也在這一年與他離婚。

對東野圭吾而言,從這一年起,他必須放下過去的一切,事業和家庭都要重新開始了,他要振作起來,以嶄新的姿態出現在世人的眼前。


在和相愛了14年的妻子離婚後,東野圭吾在接下來的一年中,潛心醞釀情感,最終寫出《秘密》這一空前絕後的長篇小說,並榮獲第52屆日本推理作家協會獎,同時入圍直木獎!

在《秘密》拍攝的同年,東野圭吾又一引起小說界轟動的《白夜行》出版了。《白夜行》中罪惡的力量愈強,贖罪與愛的力量就愈大,這種反諷的手法既讓讀者感到出其不意又引人深思,令無數讀者在被罪惡裹挾的愛情之中悲切動容。

“學渣”的推理哲學,帶你談東野圭吾“暢銷王”經歷!

白夜行電影

推理界的東野圭吾時代

東野圭吾在接受《北京青年週刊》的採訪中坦言:“我一直希望自己的作品可以帶給讀者更多的東西,比如人性的獨白,比如社會的炎涼。我想,這些東西是人類永遠需要關注的命題。創作者應該通過作品,表達自己的思想,努力去讓整個世界變得更好,而不是僅僅侷限於語言的遊戲或其它一些東西。”

東野圭吾的推理小說表達了一種理想,那就是慰藉卑微者飽受死亡威脅的心靈。這種理想屬於所有對生命困境有真切感受的人類個體。他筆下的卑微者與現代化的社會形成對立,反抗科技理性及與之相伴的監控制度,這就是張揚差異,甚至可以說肯定了異端的權力。

東野有很多小說都涉及弒父情節,孩子在無法忍受父親對其精神和肉體上的折磨後將其殺害,這種悲劇產生的根源在於孩子對父親毫無親情可言,在得不到社會肯定的同時又得不到孩子的尊重,父親性格扭曲後將所有憤恨發洩到無法反抗的孩子身上,由此釀成了社會悲劇。

“學渣”的推理哲學,帶你談東野圭吾“暢銷王”經歷!

在東野的作品中,大多數親生父親都表現得自私自利,與孩子間沒有深厚的親情,而沒有血緣關係的繼父都深愛著孩子。東野認為父親和孩子之間深厚的感情並不是來源於血緣,而是相互溝和理解,而溝通和理解的前提是信任,信任是人與人之間最基本的關係,是人類社會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前提,而信任的前提是愛。

有人因此說,東野圭吾是一個以讀者為中心的作家,他的小說最大的意義不在於反映現實社會,而在於對讀者的個人意義,他的作品教會我們如何去生活,如何去思考,如何去愛。

東野的經歷不可不謂傳奇,他的作品如今跨越多個國度,感動著更多的人。他也曾經跌倒在生活的泥潭中,但憑藉對文學的熱愛,最終走出了人生的陰霾。最後,以他的經典推理名作,也是第一次獲得江戶川亂步的作品——《放學後》中的一段話作結:

我們這種平凡之人在面對勝負關鍵時,總需要找尋某種倚靠,但,在比賽中乃是孤獨的,無法倚靠任何人,那麼,該倚靠什麼呢?我想,只有自己曾經努力過的事實。——東野圭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