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與傳說中的帝王與開封

秦漢唐宋明清,是我國古代史中影響深遠的6個王朝。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唐太宗李世民、宋太祖趙匡胤、明太祖朱元璋、清聖祖玄燁(又稱康熙帝)6位皇帝都是叱吒風雲的大帝,除趙匡胤和開封淵源太深、對開封影響巨大之外,其他五帝與開封也多有歷史文化的交結盤錯。

開封作為神州名城、中原首善之地,其積累的歷史與人脈,所彰顯的文明與教化,長期形成的民俗與傳統,不能不引起諸位帝王的關注。作為當朝天下第一名人的皇帝與神州大地屈指可數的名城,二者的關係是相互影響的,即使其稱帝前後都未曾到過開封,但也會有一種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神交。當五帝雄才大略的智謀、氣吞山河的魄力與開封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百折不撓的城市精神發生碰撞之時,歷史與傳說中的帝王與開封會有著談不盡的文化話題。

秦王政(後來的秦始皇)13歲時繼位,公元前238年開始行使權力,很快就開始了其滅亡齊楚燕韓魏趙六國的戰爭步伐。魏國為秦國的東鄰,兩國是傳統之敵,魏國都城大梁這一中原地區大都會,早就引起秦王政的關注。秦王政與大梁、大梁人的交結,當然離不開戰爭。

先說秦王政與大梁人。《史記》卷六《秦始皇本紀第六》中專門有一段文字記敘秦王政與一位大梁人的關係:“大梁人尉繚來,說秦王曰:‘以秦之強,諸侯譬如郡縣之君,臣但恐諸侯合從,翕而出不意,此乃智伯、夫差、愍王之所以亡也。原大王毋愛財物,賂其豪臣以亂其謀,不過亡三十萬金,則諸侯可盡。’秦王從其計,見尉繚亢禮,衣服食飲與繚同。”這位讓秦王政言聽計從,並享用和自己一樣的衣服、飲食的尉繚,可不是一般的大梁人,是位著名的軍事家,著有兵書《尉繚子》,秦王政每次見到他,都會放下君王的架子表現得十分謙卑。尉繚的父親、祖父、太祖父先後在魏國擔任國尉,其在秦國後來也被任命為國尉,雖然他對秦王政有不好的看法,認識上也有反覆,但還是長期輔佐於嬴政,為秦統一六國立下汗馬功勞。由於前秦文化上的落後,秦王朝歷來就有重用外來人才的傳統,哪怕人才是來自敵國,對魏國大梁人尉繚的重用就是一例。

商鞅變法使秦始皇有了國富兵強方能完成統一大業的基礎,商鞅也是來自魏國,原在國相公叔痤手下,公叔痤病重時向魏王推薦商鞅任國相,未能獲准,商鞅因未獲重用出走秦國主持了以後的變法。現在看來當時的魏國大梁是個人才濟濟的地方,春秋戰國時期也是個人才大流動的時期,人才們變更自己服務的諸侯君主,不能用以後的“愛國”與“賣國”的標尺來衡量。

再說秦王政與大梁城。《戰國策》卷二十二《魏策一》中說大梁城“地四平,諸侯四通,條達輻湊”,鴻溝開鑿後,溝通的範圍大至滎陽之東、泗水之西、淮水之北、濟水之南廣大區域,形成了以大梁為中心的一整套水陸交通網,除了水運之便還有灌溉農田促進農業發展之利。這一切水利水德秦王政不但全看在眼裡,還特別關注大梁城所處的低窪位置。秦王朝還有一個傳統,那就是重視水利開發,中國古代有名的大型水利工程多出在秦國,像都江堰、鄭國渠、靈渠等,工程之大、效果之明顯、影響之深遠在我國曆史上都極為突出。秦王政二十二年(公元前225年),“王賁攻魏,引河溝灌大梁,大梁城壞,其王請降,盡取其地”。關於秦始皇水灌大梁之戰史料文字甚少,學界說法各異。是久攻不下,迫不得已以水灌大梁,或是圍而不打,疏渠築堤,引水灌城?到底是久攻不下王賁臨時才改為水攻,還是有備而來,在咸陽統帥部秦始皇就確定了水灌大梁、兵不血刃的戰法?其實,如果仔細推敲一下《史記》的《蘇秦列傳第九》中的一段文字,眉目就比較清楚了:“秦正告魏曰:‘我舉安邑,塞女戟,韓氏太原卷。我下軹,道南陽,封冀,包兩週。乘夏水,浮輕舟,強弩在前,錟戈在後,決滎口,魏無大梁……陸攻則擊河內,水攻則滅大梁。’”看來決滎口之水、水攻而滅大梁之城秦國是早有預謀的,也是秦王政一個早有設想的“水德”戰略。而實施進攻大梁城戰役之時王賁重兵圍城,你說是強攻不下也好,久攻不克也罷,不過只是一種騙局。他所率領的一部分兵力和民工正在圍城軍隊的後邊,緊張地進行著引河溝灌大梁的“水利”施工:一是疏浚鴻溝上游,清除淤塞、挖深溝槽,使其一旦決開滎囗,黃河大水能順大梁城西北高處傾瀉而下。二是在大梁城東南低窪處修築攔水之堤,防止用來灌城之水一瀉而走,達不到淹城毀城的目的。這不是一日兩日之功,水灌大梁之役時間較長,原因在此。此外,我們今人也不能以今日黃河距汴近在咫尺、河懸大地十米的概念,來描述或想象當時的情景,因那時的黃河河道距大梁開封的距離甚遠。說引鴻溝水灌了大梁也行,說引黃河水經鴻溝淹了大梁也罷,只是說掘開黃河淹了大梁有些不太妥當。秦王政水灌大梁使開封城遭受人為洪水的首次滅頂之災,以後又被某些掌權者多次運用。秦始皇以後泰山封禪和多次東巡有時與開封擦肩而過,都不巡幸這裡,是否內心對這方百姓有所愧疚呢,焚書坑儒暴虐天下的秦始皇也會有惻隱之心的。

孟姜女哭長城這一傳說故事家喻戶曉,孟姜女雖然老家在齊國但籍貫在杞國,今日杞縣小張莊尚有孟姜女廟。在《開封民間故事集成》一書中,收有兩則有關孟姜女的傳說,傳說中的秦始皇自然成了開封人恨上加恨、全民鞭撻的一代暴君。

秦始皇,史料中沒有他到過開封的記載。漢高祖劉邦卻算開封的常客,而位於開封城東北的靈昭陵還是他的骨肉牽掛。

在開封繁塔的北側有一株古老的國槐,樹幹磨盤般粗細,虯枝翠葉,樹皮焦褐色裂紋嶙峋疊致,倍顯滄桑。關於此樹,《開封文史資料》(第十一輯)刊發過王宴春老先生的一篇文章,其中寫道:“據傳有一次劉邦清明節去信陵君墓時,走到繁塔址(當時還沒有建塔)大雨滂沱,雨到下午仍不止,最後劉邦在此處親手栽下槐樹一棵,以示懷(槐)念之意,故稱漢槐,又稱劉邦槐。”這株國槐據我市有關部門2013年測算樹齡為1174年,看來與劉邦所處的年代相差甚遠,不過傳說中所說的劉邦去信陵君墓拜祭,確有史料根據,他每次經過開封,是常要祭祀信陵君的。《史記》卷七十七《魏公子列傳第十七》文中記載:“高祖始微少時,數聞公子賢。及即天子位,每過大梁,常祠公子。高祖十二年,從擊黥布還,為公子置守冢五家,世世歲以四時奉祠公子。”大漢王朝是我國曆史上存在時間最長的封建王朝,劉邦又是我國曆史上第一位平民出身的開國皇帝。從史料中可以看出,劉邦從平民到沛公、到漢王、到開國皇帝,其為人處世治國,都以秦始皇、楚霸王為反面教員,而當初地位低賤時,聞信陵君賢德有才便十分敬慕,視公子為人生楷模。漢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劉邦下詔安排5戶人家專門看守信陵君在開封南郊的墳墓,要求他們世世代代每年四季按時祭祀魏公子,祭祀規格之高,可見劉邦對信陵君之崇敬。一朝之帝,一國之君,僅僅依靠頒佈聖旨頤指天下是不行的,劉邦深知還需帝王自己的人格力量,信陵君招募賢才、重用下人的政治品格對劉邦影響很深。劉邦有一段名言對後人頗有影響,他說:“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信陵君招募賢才且知人善任的品德真是進入了劉邦的靈魂,魏公子無忌這一品德早已成為衡量我國曆史偉人的一把標尺。在我們重點抓住宋文化的同時,兼顧一下像信陵君這樣重磅級的歷史人物資源,也是一項珍貴的獨特人文優勢。

信陵君墓東北方向四五十里處,今祥符區杜良鄉小黃鋪村附近,曾經還有一處劉邦牽掛的陵墓——其親生母親劉媼的靈昭陵。《汴京遺蹟志》卷之九中記載:“靈昭陵在城東北四十五里馬尾牆保。其地即春秋宋之黃鄉,世傳漢高祖兵敗於此,母因死焉,後居梓宮招魂葬之,有丹蛇出水中,自躍入於梓宮,其躍處有遺發,乃號靈昭陵。其地曰小黃園因置小黃縣。陵寢累經河水淤平。”據《光緒祥符縣誌》有關陵墓的記載,開封市,不包括縣,有不少古代名人的陵墓,像扁鵲墓、信陵君墓、單雄信墓等共計44座,只有劉邦母親的墓稱為陵,靈昭陵是我市曾有的很少的一座帝王太后級的陵寢。劉邦是個孝子,孝老敬親,他將其母的去世地昔日的小黃園特別升格為小黃縣。他還為其父在長安附近仿建故鄉的城郭、廟宇、里巷,以樂戀鄉的父親。他知道要以德治國,必須從孝道開始,要推行孝道必須從自身做起。劉邦在歷史上雖是一個頗有爭議的皇帝,但他在開封表現出的還是歷史文化發展中的正能量。

唐太宗李世民與盛世貞觀之治,可以說是我國曆史上的一個神話。秦始皇水灌大梁後,將大梁改置為碭郡所屬的浚儀縣,此後的開封進入了一個城市衰落期。大概由於城運人脈的斷檔,這個時期的李世民在史籍中幾乎與開封絕緣,找不到這位千古一帝直接和開封的蛛絲馬跡。文獻史籍的缺憾,讓四大古典名著之一《西遊記》中的一則歷史神話傳說彌補了。

在《西遊記》第十回、第十一回兩個章回中,作者為鋪墊玄奘出場,編造了一出唐太宗李世民與河南開封府人氏相良陰間借賬、陽間還錢的故事,內容雖看似遊離主題,但文筆十分生動,細節更似真實。李世民在地府借債的債主、開封府人氏相良同妻子在門首販賣烏盆瓦器營生賺得些錢兒,夫妻倆為積德常記庫焚燒金銀紙錠,在陰間借給了夢遊地府的李世民一庫冥錢,夫妻倆死活不敢接收李世民派人送來的還債錢,李世民只好在開封城中心建一座相國寺,旁立相公相婆的生祠,就當還了相良的債,《西遊記》書中道:“即今大相國寺是也。”這則歷史神話傳說的知曉人之多、普及率之高,一定會比今日大相國寺正版的歷史介紹效果更佳。為什麼呢?不僅僅是效果出自古典文學名著之中,還因為它生動地傳遞著一種古今中外一致的人性哲理,這也是傳說與歷史的不同。生動的歷史神話傳說,讓唐太宗李世民和名寺大相國寺、名城開封,神奇美妙地攜起手來,一點也聞不到玄武門之變的血腥。如果回到歷史認識的軌道,應該說,唐太宗李世民造就的貞觀之治這一華夏曆史上的政治奇蹟,對汴州開封走出城市衰落的陰影、走向復興,也是一雙巨大的歷史推手。

作為開國之君,朱元璋是比劉邦出身還要貧窮的一位。他16歲時父母雙亡,因無家可歸,只得出家當了小和尚,可所在寺廟香火冷落,朱元璋被派為遊方僧出外行乞化緣。他在中原一帶遊蕩了3年,這期間他行乞打工到過河南,當然也到過開封,後來又回到寺中。直到25歲時他投奔反元起義的紅巾軍,開始了他攀登皇帝寶座的迢迢征程。

舊時期在開封民間流傳過一則朱元璋求喝“珍珠瑪瑙翡翠湯”的傳記故事,至今細細品味仍是回味無窮。說的是朱元璋至河南行乞正逢中原災荒,他在開封鄉下一連3天沒有討到一口飯吃,又餓又氣,昏倒在地,被路過的一位老婆婆救起帶回家中。老婆婆用家中僅有的一塊豆腐和幾根菠菜,燒了一碗菜湯給他喝,朱元璋喝後有了精神,問讓他喝的是什麼湯,那老婆婆苦中作樂,開玩笑地告訴朱元璋,這湯名叫“珍珠瑪瑙翡翠湯”。後來朱元璋當了皇帝,吃盡了山珍海味 ,可就是找不到那“珍珠瑪瑙翡翠湯”的味道。這一傳說,各地的版本有所不同,但朱元璋曾經的赤貧和當皇帝后的巨大反差,傳說所蘊含的哲理卻是讓人信服的。

據史料,朱元璋是到過開封次數最多、時間最長的,也是最“熱愛”開封的一位皇帝。《劍橋中國明代史》上卷本第三章《洪武之治:1368一1398年》中十分精確地統計到朱元璋此間汴梁之行的出發、返回和逗留的時間:1368年4月11日,剛剛稱帝的朱元璋由應天(南京)出發,中間4月16日徐達和常遇春攻克汴梁,朱元璋6月6日到達汴梁。在汴期間,他主要是召集眾將領商討北伐及攻打元大都的軍事部署,兼作將開封作為北京的考察。據說,實際上有一個時期,朱元璋一直想把開封當做北方的京都。他在開封一直逗留到8月11日, 9月26日他又出發離開南京出巡開封,10月7日到達,一直到11月11日,朱元璋此次開封之行主要是協調他的主要將領們征討山西、陝西和蒙古的軍事計劃。1368年朱元璋稱帝后第一齣巡開封,實地考察之後於9月下詔,決定對王朝國都實行“兩京”制:“朕觀中原土壤,四方朝貢,道理適均,其以金陵為南京,大梁為北京,朕以春秋往來巡狩。播告爾民,使知朕意。”朱元璋為何如此鍾情開封,是有其道理的:一是開封為宋朝的舊都,以其為北京,北上掃除元軍餘部,有利於喚起北方民眾的民族情感。反元的紅巾軍早期就曾打過復宋的旗號,1355年還在亳州由自稱北宋一位皇帝第十世孫者建立了史稱“小宋”的復辟政權。北翼紅巾軍首領打著這個旗號,甚至攻佔了開封。朱元璋也一直奉“小宋”龍鳳年號為“正朔”,直到他稱帝前夕。二是開封的戰略地位,這裡是朱元璋北望坐鎮指揮北伐、南望兼顧金陵及江浙後方的最佳位置,還是轉運糧草和補充兵力的重要基地。三是朱元璋及其追隨者正統的北方帝都文化情結,他立開封為北京,洪武二年又立其家鄉鳳陽為中都,都是對南京有一種不如意的文化逆反,元大都攻下之後朱元璋就有了新的想法,洪武十一年撤銷了開封的北京建置,只是條件不允許、壽命有限,未看到他心目中理想的帝都,直到永樂帝遷都後來的北京城為止。朱元璋對開封的厚愛,還表現在他對開封府城隍的冊封上。對全帝國境內城隍神的冊封是有等級的,開封府的城隍神被朱元璋封為承天鑑國司民顯聖王,僅次於京都的承天鑑國司民升福明靈王。

說到朱元璋對開封的鐘情,不能不說說“朱抱槐”。“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朱元璋1368年年初在南京加冕稱帝,很快便兩次來到開封,在汴時間3個月以上。朱元璋來汴就住在原元代汴梁路官署後為明代按察司署所在地。傳說他常在駐地的一株大國槐樹下鍛鍊身體,這株樹存活至今,據有關部門2013年測定,它的樹齡已高達829年,也就是說朱元璋當時在這樹下練身時,這株國槐的樹齡已經184年。如今此樹高十餘米,最大合抱樹圍3米左右。它的位置就在商業大院東胡同8號院的南側,這一帶就是元代汴梁路官署和明代按察司署的舊址。為什麼叫“朱抱槐”呢?至今仍有一些開封人一早一晚以雙手拍樹來健身,健身人雙手掌相向有節奏地拍打樹幹,遠處看就像在擁抱樹木,也是個形象的說法。從傳說劉邦栽的漢槐到趙匡胤的繫馬槐,再到朱元璋的朱抱槐,這是開封國槐一組帝王傳說的故事,也是開封歷史文化中一個帝王情結的花絮吧。

康熙8歲繼承大位,執掌大清朝政61年,其與開封的交關不少,有文有武。

康熙五十七年(1718年)康熙帝御批:“河南地接六省,應設八旗滿洲蒙古馬兵六百名,烏槍兵二百名,駐紮開封府。”1644年清軍入關後,定都北京,為用有限的八旗軍控制全國的局面,採取了“駐京八旗”和“駐防八旗”的兵力部署控制辦法。前者是以大部八旗兵駐紮北京戍衛京師,後者是以小部八旗兵駐防全國各重要城市和軍事要地。按照康熙的指示,康熙五十八年(1719年)在開封城內西北隅建成滿營一座,說是營其實是城,周長6裡,築土城牆高有丈餘,城裡建房2000多間,開封人俗稱其為裡城,稱駐防的八旗兵為“小八旗”。之所以駐防各地的八旗兵要駐在城堡式的營房裡,一是和漢人隔離開來,以防旗兵沾染漢俗;二是也有保障駐地安全的因素。開封裡城,也算烙有康熙印記的一處古蹟遺存。說罷武交,倒過來再說文交,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甲戌秋七月,康熙皇帝派遣內閣中書穆東格翰林院華貼民、米貴二人,專程赴汴齎奉康熙御書“功存河洛”、“昌明仁義”、“嵩高峻極”、“靈瀆安瀾”4道匾額。“功存河洛”是為河南開封府禹王廟所題,“昌明仁義”是為開封孟子游梁祠所題,一時間開封官民上下頓覺榮光萬丈,“臣民歡忭於鳳翥鸞翔”,康熙帝為河南、開封親筆題匾4道,成了當時省城開封久年不遇的特大興事。河南巡撫還專作頌辭,並作序記其經過。除4道木製匾額及時頌行各處外,還另制臥碑(石匾)4通珍存於開封府學宮,今經發掘修整,4通臥碑都完好地鑲嵌在開封府文廟文化廣場東側的御書碑廊中,供遊客觀賞康熙大帝御書的風采。康熙自幼臨池勤奮,酷愛書法,字從董其昌,兼取各代名家,造詣頗深。他還有意施展自己的統治藝術,“政事稍暇,頗好書射”。其書法活動,常常是為改善滿漢關係展開的,他的書法作品遍及天下牌匾碑鐫。其射獵活動,主要是圍繞維護滿蒙關係與弘揚八旗尚武傳統所舉行的。書法與射獵之好集康熙大帝之一生,使之在中國帝王史中更顯其文治武功無與倫比。

有人將禹王臺康熙所題的“功存河洛”匾,視為他曾經蒞汴的佐證是不對的。這位我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皇帝是否來過河南、到過開封,長期以來在省市學界和民間口碑都有不同的說法。能夠查閱前清檔案及《清聖祖實錄》等珍稀史籍的先生們,似乎對這一小兒科的學術又不屑一顧。康熙在位期間,一直以“黃淮沖決為患”,曾6次為此南巡,親歷黃河、淮河等河道,考察治河工程,尋找治理方案,但都沒有他到過開封的明確記載。康熙從未到過開封的說法,一直是一種主流結論。但是,在海內外著名小說家二月河先生的帝王系列鉅著裡,四卷本《康熙大帝》之中,卻有相關的明確的故事情節。第三卷《玉宇呈祥》之第六回《視河工天子巡汴梁 評功過圖海受懲賞》文內生動講述了康熙帝在汴6日,每天都要到黃河岸邊踏看水情,十幾處決口堤壩大抵都已看過。二月河先生筆觸至此究竟依據的素材是史籍正典,或是稗官野史民間傳說,我們不得而知。不過先生這一巨椽之筆,說實在的,無論是對歷史、對社會、對開封、對河南,都是一種符合邏輯的文學思維創作。

尊重歷史,有一是一,是治學的底線。重視歷史傳說也是十分必要的。歷史因為傳說,有了體溫;傳說因為歷史,方顯厚重。歷史傳說的民間傳播力、藝術感染力,都要超過歷史。歷史正傳與歷史傳說可以說是一對傳播文化、宏揚文明的親姐妹、親兄弟,是我們認識世界、學習知識的一扇門和一扇窗。

歷史與傳說中的帝王與開封

歷史與傳說中的帝王與開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