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斯福新政时宁愿把过剩的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满满的现实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国纽约股市大暴跌,纽约股票市场价格在一天之内下跌12.8%,开启了1929—1933的世界经济大危机的序幕

罗斯福新政时宁愿把过剩的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满满的现实

中学时的历史课本在提到这次危机时描述了一个现象,由于生产过剩,资本家将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一时奶流成河,当时我的感觉是,一来这么多牛奶白白浪费掉,太可惜;二来那么多穷人在挨饿,这些人却宁愿把牛奶倒入河流也不分点给穷人,简直太自私自利。

然而时隔多年,详细了解了这件事之后,才明白在当时的情形下把牛奶倒掉,或许是最合理的做法。

罗斯福新政时宁愿把过剩的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满满的现实

如果把牛奶发给穷人会怎样呢?

发给穷人后,有钱买(中产阶级或以下)的人会想,我花钱买牛奶喝,你不用花钱就有,心里不平衡。时间长了,买牛奶的人少了,根据市场原则,牛奶下价。这时候,牛奶工厂的boss不愿意了,心想“我花那么多钱造厂生产牛奶就是看牛奶有利可图,现在好了牛奶降价了,玩毛线,不办了还可以止损”。接下来牛奶工厂倒闭,工人失业,一些中下级的工人没了收入来源,生活慢慢变得紧巴巴。原来一天喝一瓶牛奶现在两天喝一瓶牛奶,社会需求持续减少,会导致继续撑着的工厂撑不下去了,逐渐的大范围的失业,之外还会导致下一级的供应商失去了市场。同时,大范围的失业又会带来严重的治安问题,整个国家以这种思维去运营的话估计要垮。

罗斯福新政时宁愿把过剩的牛奶倒掉也不给穷人,满满的现实

反过来,多余牛奶不发给穷人;这样看牛奶厂它就算生产过量,但他的市场价格和需求仍然满足它能够稳定的运营下去,在政府不去过多干预市场的情况下,他至少可以养活一大批工人。再加上如果政府给穷人提供工作机会,穷人有了收入,需求就会上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