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斯福新政時寧願把過剩的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滿滿的現實

1929年10月24日星期四美國紐約股市大暴跌,紐約股票市場價格在一天之內下跌12.8%,開啟了1929—1933的世界經濟大危機的序幕

羅斯福新政時寧願把過剩的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滿滿的現實

中學時的歷史課本在提到這次危機時描述了一個現象,由於生產過剩,資本家將大量牛奶倒入密西西比河,一時奶流成河,當時我的感覺是,一來這麼多牛奶白白浪費掉,太可惜;二來那麼多窮人在捱餓,這些人卻寧願把牛奶倒入河流也不分點給窮人,簡直太自私自利。

然而時隔多年,詳細瞭解了這件事之後,才明白在當時的情形下把牛奶倒掉,或許是最合理的做法。

羅斯福新政時寧願把過剩的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滿滿的現實

如果把牛奶發給窮人會怎樣呢?

發給窮人後,有錢買(中產階級或以下)的人會想,我花錢買牛奶喝,你不用花錢就有,心裡不平衡。時間長了,買牛奶的人少了,根據市場原則,牛奶下價。這時候,牛奶工廠的boss不願意了,心想“我花那麼多錢造廠生產牛奶就是看牛奶有利可圖,現在好了牛奶降價了,玩毛線,不辦了還可以止損”。接下來牛奶工廠倒閉,工人失業,一些中下級的工人沒了收入來源,生活慢慢變得緊巴巴。原來一天喝一瓶牛奶現在兩天喝一瓶牛奶,社會需求持續減少,會導致繼續撐著的工廠撐不下去了,逐漸的大範圍的失業,之外還會導致下一級的供應商失去了市場。同時,大範圍的失業又會帶來嚴重的治安問題,整個國家以這種思維去運營的話估計要垮。

羅斯福新政時寧願把過剩的牛奶倒掉也不給窮人,滿滿的現實

反過來,多餘牛奶不發給窮人;這樣看牛奶廠它就算生產過量,但他的市場價格和需求仍然滿足它能夠穩定的運營下去,在政府不去過多幹預市場的情況下,他至少可以養活一大批工人。再加上如果政府給窮人提供工作機會,窮人有了收入,需求就會上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