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着榜样摘“穷帽”——渭南市华州区瓜坡镇脱贫攻坚走笔


提起渭南市华州区瓜坡镇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因为它是省内外的明星镇,样样工作都走在全市乃至全省前面,党建工作、农村环境卫生整治、产权制度改革、农村三资管理、营商环境、省级重点镇建设、农村综合实验改革,一块块奖牌,一项项荣誉,每过一段时间,就不期而至。精准扶贫更不用说,在区委书记霍文军、区长白晓林的心目中瓜坡镇就是全区的标杆,就是榜样;在瓜坡镇贫困户的感受中,他们的笑脸无不洋溢着对幸福生活的满足。记者本是按照相关部门的意见,总结推广瓜坡镇在脱贫攻坚工作中的经验做法,没想到,镇党委书记梁学锋和镇长杨志荣一致要求把采访对象锁定在脱贫攻坚先进村、创业脱贫明星、优秀第一书记身上,而这样的典型,在瓜坡镇,比比皆是。从这些缩影里,折射出瓜坡镇精准扶贫的不变初心,展示瓜坡百姓脱贫摘帽的铿锵脚步,呈现瓜坡大地“比学赶帮”的涌动热潮。

瓜坡镇脱贫攻坚出绝招

瓜坡镇总面积48.2平方公里,总人口5.3万人,贫困户767户2354人。自从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瓜坡镇下真功,出绝招,久久为功,招招中“的”:

绝招一:五支力量抓脱贫

该镇融合五支力量成立了12个脱贫攻坚临时党支部,第一书记、镇包村干部、村“两委”会成员、驻村工作队、村级专职人员联合组建帮扶工作队分工协作开展帮扶工作。先后出台了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签到制度和请销假制度等一系列管理办法确保第一书记、驻村工作队切实做到扑下身子真帮扶。

绝招二:企业结对帮脱贫

全镇21家企业开展结对帮扶,优先招录贫困户劳动力68人,可帮扶68户贫困户脱贫摘帽。

绝招三:公益岗位保脱贫

全镇共有129个保洁员岗位,全部安排贫困户家庭成员就业,每个岗位每年收入4000元左右,可带动129户贫困户增收致富。

绝招四:劳务培训助脱贫

镇上积极协调劳务培训机构,免费对639户贫困户1910人进行技能培训,帮助贫困户342人外出务工致富。

绝招五:党建引领带脱贫

该镇君沙、东赵、闫岩、湾惠、孔村、瓜底社区、良候社区党(总)支部以建设创新型党组织为核心,在“党建+三变+产业扶贫”上下工夫。君朝设施蔬菜、东赵猕猴桃种植、闫岩村蔬菜冷库、湾惠村秦塬中草药、孔村孔兴合作社苗木花卉种植及生猪养殖、瓜底社区花卉种植、良侯社区葡萄种植基地等产业扶贫项目均采取“支部+合作社+股份制+贫困户”新型经营模式助力脱贫。目前,产业扶贫项目带动贫困户已达676户2088人,基本实现了产业全覆盖。

绝招六:产业培育稳脱贫

全镇有创业意愿的204户贫困户已获得3—5万元产业扶持贴息贷款通过养鸡、养猪、养兔、养大麦虫等致富脱贫。帮扶204户贫困户种植花椒、核桃、猕猴桃、桃等,通过发展长效产业实现稳步脱贫。

养牛过上了“牛”日子

——瓜坡镇姚郝村张石头的脱贫故事

早上五时许,太阳冒出山尖,迎着清晨第一缕阳光,位于秦岭北麓山脚下的养牛人张石头,忙碌而充实的一天又开始了。割草,铡草,混合饲料,打扫牛圈,让牛饮水,观察牛吃饲料时的情况……每天勤勤恳恳为牛忙活,已成为张石头的生活习惯。虽然辛苦,但很快乐,比起过去的“穷”日子,张石头觉得如今是“芝麻开花节节高”,越活越快活,越过越有劲。

曾经的日子真叫“苦”

已过花甲之年的张石头,家住华州区瓜坡镇姚郝村。老伴长期卧病在床,巨额的医疗费使这个原本就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2016年,老伴撒手人寰,就剩他孤苦伶仃。生活就像寒冬腊月掉到“冰窖里”,那可真叫个“苦”。

但生活的磨难并没有压垮张石头这位农家汉子。他乐观向上,按他的话说,“我们家祖辈都在秦岭山里的峪道里住着,到我这一辈,才从山里搬出来,在山脚下的姚郝村落户,起码现在出门方便了,这就很好了。”

扶贫政策把心“暖”

当精准扶贫的春风吹进秦东大地的时候,张石头这个贫困户深深感受到了这股暖风。逢年过节,瓜坡镇和姚郝村镇村干部、包联部门华州区水务局等部门负责人,就带着米、面、油、茶叶等生活用品,上门访贫问苦,让他心里暖暖的。

最让张石头高兴的是住房条件大大改善。水务局帮扶工作队将张石头家20多年的老房子翻修刷白,把屋里的家具都一一给他摆放到位,让家里看起来窗明几净。

连着他家门口的那条小路,原本是条土路,遇到雨天,出门两腿泥。帮扶工作队也积极协调镇上,把泥泞不堪的土路变成了水泥路。

而张石头的心里很清楚,如果要实现脱贫致富,仅仅靠“等靠要”是肯定不行的,还需要自食其力,有一份稳定的收入。在瓜坡镇和各级部门的帮助下,张石头选择了养殖奶牛。“作为贫困户,人穷不能穷志,依靠不能依赖。”张石头向前来走访的镇村干部说出肺腑之言。他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

养牛养出“牛”日子

2017年,在镇村两级干部和帮扶部门的协调下,为张石头办理贷款,多方筹措资金,买了两头奶牛,搞起了奶牛养殖。同时,为他免费栽上了150棵新品种大红袍花椒树苗。

养牛务花椒,张石头每天干劲满。他把自家后院的老房子收拾出来当作牛圈,还买了铡草机,专门给牛铡草。帮扶干部还专门为他送来了养牛手册和免费的牛疫苗。

“以前挣不来钱,每天都是熬日子,现在不一样了,有了镇村领导的关怀,还有工作队的帮扶,大家齐心协力帮我,让我有了牛,我不仅要摘掉贫困户的帽子,还要过上好日子。”张石头一边喂牛一边为记者算了一笔账。

“两头奶牛一天产奶最多的时候能产四五十公斤,拉到奶站上卖,一天能收入100元左右,少了一天也能赚个六七十元。一个月下来,最少能落2000多元,比以前好太多了。”

现在,张石头由一个山里的农家汉子,变成了一个专业的养牛人。从最开始的一头奶牛到三头,再到养两头肉牛。张石头每天都为“牛”日子奋斗着。2017年,他彻底摘掉贫困户的帽子。同时,他因自强不息的脱贫精神还荣获华州好人的荣誉。

“感谢党和政府没有忘记我们这些贫困户,我还要继续撸起袖子加油干……”已经脱贫的张石头没有了任何后顾之忧,说话间脸上也绽放着幸福的笑容。

那笑声,回荡在幽幽的山谷里,温馨而绵绵悠长!

“娃娃书记”的执着担当

——记瓜坡镇孔村第一书记田文军

一张文绉绉的书生脸,满口柔和的普通话,这个“娃娃书记”能在偏僻的穷山村扎下根吗?见到华州区瓜坡镇孔村第一书记田文军的第一面,无论镇村领导还是村民,心里都泛起这样的疑虑。可事实上,这个“娃娃书记”在脱贫攻坚的战场上,执着坚定,勇于担当,他瘦瘦的身体里迸发的大能量让所有人都刮目相看。

沉下心安心扎根村里

“孔村来了小田书记,党建主题扬红旗,撸起袖子加油干,扶贫攻坚不掉队,别看小伙年龄嫩,干起工作不泄气,第一书记真能行,孔村如今面貌新”。在华州区瓜坡镇孔村,提起村上来的年轻第一书记,村民人人竖起大拇指。

孔村位于瓜坡镇北3公里处,共有贫困户32户89人。

在到孔村前,从小在县城长大的田文军听关中方言都有些吃力。即便做好了心理准备,可田文军刚到村上时,还是被眼前的景象吓了一跳。

当时的孔村党支部和村委、监委合在一起办公。不仅房破屋漏,院内杂草丛生,而且院子紧挨着一个私人承包的养羊场,气味十分难闻。

面对这样的办公环境,孔村两委干部确实是硬撑着。当他们看到稚气文雅的帅小伙田文军时,都在用质疑的目光看着这位新来的孔村第一书记,“区上派这么一个文绉绉、软绵绵的娃娃来村里挂帅,能行吗?”

很快,村民们的疑虑就被打消了……

田文军,这位年轻的第一书记,面对全村32户贫困群众,他一户户上门访贫问苦,掌握了孔村的所有情况,对32户贫困户的详细情况,户户牢记于心。

他在村里参加组织活动,吃住在村里。虽然是一口标准的普通话,但是见人“大姐、姨、叔”叫得村民群众心里暖洋洋的。

就这样,出乎所有人的意料,群众眼里的这个“娃娃书记”,不仅仅是把村上工作干得有模有样,就是和村上班子、老百姓的关系也相处得很融洽。他用自己的真情真心,真正融入村民生活中,跟群众打成一片,成为村里的一份子。

接地气 融入真情 为群众办实事

脱贫攻坚声声急,第一书记天天忙。

6月上旬的一天傍晚,突然下起暴雨,还刮着大风。田文军担心一位60岁老人的危房经不起大雨的侵袭,当晚10时许,他独自来到老人家中,安排老人住进幸福院。

“不要看这位小田书记小小年龄,但他干工作绝对不比农村这些基层干部差。”孔村妇联主任罗粉兰说。

也正如罗粉兰说的,田文军自驻村以来,定期走访党员,每周走访贫困户,撰写民情日记300余篇,记录群众困难100余条,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党、向人民证明了自己的决心、信心和能力。

从驻村第一天起到2017年11月,整整6个月,竟然没有休过一天假。一个在城里长大的90后小伙,派驻在条件艰苦的农村,克服了酷暑严寒,蚊虫叮咬,环境卫生恶劣的重重困难,攻克了纷繁复杂、毫无头绪的各种工作难关,但从来没有听到过他有任何的抱怨。

为了整治村里的环境卫生,他头顶烈日,跑前跑后,联系铲车,忙碌的身影中,一个好干部形象渐渐在村民心中树立起来。“村民们有任何困难,田书记都会想办法解决。”孔村的老党员张应中竖起大拇指说,“他真的是一个实干型的人。我们有事请他帮忙,他从来都不推脱。”动真情

扑下身子发展产业“拔穷根”

说起扶贫工作,田文军说:“我很清楚,我的职责就是要让村民们都富起来!”

随着扶贫工作的深入推进,小田书记就更忙了,他以产业扶贫为重点,跑项目,要资金,一心扑在孔村的脱贫摘帽上。

田文军因地制宜,决定在洪黄李发展花椒产业。种植户涉及238户804人。现在已经免费发放花椒树苗20000余株,种植花椒300余亩,通过整体发展,提高群众的收入。

田文军发现贫困户致贫的原因是没有劳动能力或劳动能力较弱。为此,在村干部及致富带头人的带领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确定了以“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发展生猪养殖产业及苗木花卉种植产业,把全村32户贫困户全部变为股东,由党支部管理监督,合作社具体操作。预计每年年底可以确保每户贫困户保底分红500元。目前养猪场的前期改造工作基本完成,花卉基地的月季花也竞相绽放。

“栽植上了月季花,建起了养殖场,贫困户都是股东,我们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变成了真的。”贫困户张青峰笑着说,“小田书记来了一年多,我们孔村大变样。”

每到晚上,113盏路灯在孔村的主干道上亮闪闪;硬化的1000米通村路,扩宽的1000米生产路,让群众出门更方便了;为解决本村的垃圾处理问题,新建占地3亩的垃圾填埋池一处,同时,对全村4公里的通村路两旁进行了绿化,让孔村村容村貌更美了。不仅如此,为了丰富群众的精神文化生活,新建了村“两委”办公楼,专门设立了党员活动室、图书室、老年幸福院,还新建了20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

路灯装了,村容美了,道路通了,广场建了,村干部的干劲也更足了。村民纷纷竖起大拇指:“小田书记不简单!”而田文军觉得自己也有了变化,“这一年多我对基层的认识更全面了,现在做事不再急躁,少了浮夸和自我,多了一点定力,也更加成熟了。”

急群众之所急,办群众之所需。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孔村被镇党委、政府评为美丽乡村建设优秀党支部,并被确定为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示范村、2018年度生态村建设示范点。大家的“小田书记”也被评为华州区“优秀第一书记”。

叩开幸福生活的大门

从华州区瓜坡镇向南,直抵秦岭北麓的湾惠村,一路上漫山遍野的花椒树、核桃树点缀山坡,田间地头欢声笑语。脱贫攻坚以来,在镇村领导班子的带领下,村民们叩开了幸福生活的大门,

“新房的钥匙已经拿到了,还加入了白芨草药合作社,年底还有分红。”“现在气象科技发达了,慢慢也懂技术了,地里种的花椒、核桃,每亩都能收入5000-8000元左右了。”“到村里的路也修好了,出门就可以坐车到城里了。山上的花椒和核桃也能在家门口卖出去了……”曾经的贫困村,如今成了桃花源,感受于脱贫带来的幸福生活,村民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

项目带动,白芨苗让村民腰包鼓起来

炎炎烈日下,在湾惠村秦塬中草药种植园里,连片的白芨苗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村党总支书记李小亭正在耐心地带领群众除草。尽管汗如雨下,人人早已湿透了衣背,但心里却乐开了花。

李小亭说:“湾惠村近年来在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除原有的花椒、核桃等产业外,把种植高效益的中药材白芨产业作为增加农民收入的新型产业来培育,群众致富有了支撑和希望。”

湾惠村位于瓜坡镇东南两公里处,全村462户1712口人。素有“地无一处平”的说法,是个典型的贫困村。有贫困户71户210人。

为了找到一条长期、稳定的增收道路,在镇上领导和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助下,村“两委”抓住扶贫开发机遇,结合村情,经过多方考察,决定发展中药材产业白芨。

“白芨是一种非常珍贵的中药,按照现在的市场价估算,每亩能赚7万多元,40多亩一年收入可达280多万元。”李小亭告诉记者。

目前,产业园依托秦塬中草药种植专业合作社,流转闲置土地育苗40余亩,以“党支部+合作社+基地+贫困户”的模式带动发展,并优先使用贫困劳动力到种植基地务工,确保在册贫困户就业增收有保障。

中草药白芨不仅为湾惠村开创了一条新的致富路,还让贫困户不出门就可以挣到钱。全村71户贫困户每年以500元每亩的价格将土地流转给合作社,同时到基地务工,每人每天能够挣到70元到120元不等的务工费,双重的经济收益,给农民增收致富带来更大实惠。

科技助农,“智慧气象”为扶贫贡献“气象智慧”

“今年我家花椒颜色红,质量好,产量也高,按照今年花椒每斤6元的价格,一树花椒就是100元。”湾惠村马泉组的贫困户杜邦劳指着自家地里的花椒说,“这多亏了帮扶工作队的气象服务做得好,平时专家老师讲课讲得好!”

2016年,市气象局作为湾惠村的包联单位,派驻了一个3人组的驻村工作队到村上。这对靠天吃饭的湾惠村来说无疑是一场“及时雨”。在镇、村干部的支持下,他们深入最基层,将最新气象预警信息、科学精准管理知识、种植栽培技术带进村、送到户。

现在湾惠村的“宝贝疙瘩”就是白芨,为了让白芨健康成长,帮扶工作队一系列“智慧气象”服务送到田间地头,服务到村民心坎上。

该局组织科技人员形成了《关于华州区瓜坡镇马泉村栽植中药材-白芨的气候分析报告》,对白芨种植提供气象依据和科学建议;选派技术骨干进入秦源中草药专业合作社试验基地,采取土样,联合农业部门对白芨种植土壤进行营养成分测定,为土壤施肥提供科学依据;安装自动气象站,及时为种植户提供气象信息,为白芨生产提供及时有效的科学依据;配备土壤水分测定设备;根据白芨需求,及时提供白芨气象灾害防御信息,将贫困户和村干部手机纳入重点人群信息群,及时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息。

帮扶工作队队长高满兴告诉记者,气象部门负责提供基础性、支撑性的公共服务,释放更多的气象“红利”,带动贫困地区加快脱贫步伐,为打赢脱贫攻坚战提供气象方案、贡献气象智慧。

肩扛使命,党建引领脱贫攻坚“万马奔腾”

“农民富不富,关键看支部;支部强不强,就看领头羊。”要问脱贫攻坚最大的法宝是什么?无论是镇村领导,还是干部群众,都会发自肺腑地说,党建核心的引领,让人心聚拢在一起。在镇党委的坚持领导下,村“两委”班子团结有力,村里正气升腾,人人肩扛使命,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筑牢堡垒,核心就是选对带头人,配强村‘两委’班子,要有魄力还要有耐力。”瓜坡镇党委书记梁学锋说。

湾惠村的核心带头人就是李小亭。这个哪怕病倒在床的汉子,一说村民有啥事,就立刻爬起来的村支书,黑黑的脸膛,朴素的着装,没有华丽的言语,只有躬身劳作的背影。

就是他,凭着对党和群众的一片忠诚,怀着建设家乡的无限热情,点燃了村民心中的那团希望之火,叩开了贫困群众幸福生活的大门。

针对村上基础设施现状,在镇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村“两委”班子和驻村帮扶工作队整合各方面资源,先后完成4条通村路和生产路修建,总里程6.7公里,目前全村各自然村主要道路全部实现硬化,极大地解决了村民出行难问题。另外,为改善农业基础设施条件,新修农业灌溉的排水渠700米。

路通了,灯也亮了。在全村主要道路安装光控太阳能路灯150盏。为营造群众丰富的文化生活,村里还正在建设13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广场。

风劲吹,马蹄急。湾惠村将党建与精准扶贫深度融合,充分发挥支部党建引领作用,让党的旗帜高高飘扬在湾惠村的田间沃野!( 刘超峰 史王萍 时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