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卜林《丛林故事》是在鼓吹“弱肉强食”的强权统治吗?

因为和父母走散,印度樵夫的儿子莫格里被老虎希尔汗当成猎物追到狼穴,所幸被狼夫妇搭救,并得到收养,从此在丛林里过着自由快乐的狼孩生活。十几年以后他长大了,狼首领也逐渐老去,不能再保护丛林的动物们。此时老虎希尔汗又来各种捣乱,莫格里历经磨炼,用人类的火种救了整个丛林……

吉卜林《丛林故事》是在鼓吹“弱肉强食”的强权统治吗?

这是英国首位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吉卜林的出色之作《丛林故事》,这些有趣的动物故事不仅把儿童引进了一个新奇的想象天地,而且通过莫格里和黑豹、蟒蛇、老熊等动物们的冒险活动,教会了他们生活的哲理:要团结有爱,互相帮助,每个人都应该充分发挥自己的智慧和勇气,与邪恶势力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

吉卜林《丛林故事》是在鼓吹“弱肉强食”的强权统治吗?

在《丛林故事》里,吉卜林所阐述的心目中理想的社会秩序对成年人有着更为重要的启示意义。“丛林法律”要求动物有“无声无息的脚步,明察秋毫的锐利目光,识别风向的耳朵和尖锐的白牙”,这显然是动物为了维护自己的生存必须具备的条件。同时,“丛林法律”还规定母兽和幼兽必须受到保护,这样动物们繁衍后代才能得到保证。除此以外,“丛林法律”还有一些有利于弱小动物生存的特殊规定,比如禁止动物吃人,因为一旦吃了人,便会招来人类的报复,“森林里每一个子民都会遭殃”,老虎谢尔汗正是违反了这些丛林秩序才遭到谴责与反对的。

吉卜林《丛林故事》是在鼓吹“弱肉强食”的强权统治吗?

可以看出,这些丛林规则是吉卜林将人类社会动物化的演绎。在他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二十世纪初期英布战争爆发的动荡世界,吉卜林亲身体验了欧洲文明国向全世界的凶猛扩张,但由于支持政府的扩张政策,其声誉也大大下降,只好隐居乡村纵情创作。

吉卜林《丛林故事》是在鼓吹“弱肉强食”的强权统治吗?

对此,不同评论家往往有不同的看法。有的认为吉卜林在鼓吹“弱肉强食”的强权统治,有的认为他是在为掠夺政策做辩护,而他所想象出来的这套理想化的规则系统,也是基于清醒的自身定位和互相依存的关系,试图建立符合帝国利益的理性秩序。但其试图鼓吹的人对自然、人对人之间那种勇气、自我牺牲和忠诚于集体、社会的责任等等这些美好品质,却又恰好是当下真实丛林世界里所缺乏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