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人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合唱——灵丘罗罗腔

罗罗腔,是一个古老的地方剧种,流传于山西省北部的灵丘县及其周边的浑源县、应县、繁峙县和河北省阜平县的部分地区。

罗罗腔,因其唱腔旋律优美,节奏明快,行进十分流畅,故颇为当地群众所喜爱。

一人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合唱——灵丘罗罗腔

灵丘罗罗腔

(渊源)

关于罗罗腔的源流现在没有定论。有学者认为罗罗腔系由弋阳腔演变而成,在清代初叶即已形成。古弋阳腔最大的演唱特点是干唱,后场帮腔,即一人前台歌唱,众人后台帮合,和以哟哟罗罗之声。

据灵丘县罗罗腔剧团的老艺人们说,罗罗腔原来就是一人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合唱罗罗之声,所以叫罗罗腔,后来逐渐发展,去掉众人后台帮唱,仅以乐器伴和尾腔和过门;有的则认为罗罗腔实即北曲中《耍孩儿》调,《耍孩儿》在元代北曲中或名《魔合罗》,罗罗实为魔合罗之音变,娃娃与罗罗同为《耍孩儿》调的另称,其区别是娃娃或用乐器托腔,罗罗腔则唱时不托腔,只用唢呐吹奏过门。

若依此说,罗罗腔的形成上限至少在明代中叶;还有一种说法是罗罗腔源出于北方弦索腔。弦索腔兴起于中原的河南、山东地区,它是在民间小戏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其源流则是明代以来所流传的各种小曲如 《山坡羊》等。

(特色)

灵丘罗罗腔角色行当分生、旦、净、末、丑。表演上讲究“四功五法”,表演程式如“起霸”“走边”“趟马”“登殿”“坐帐”等也都规范成套。此外还从山西北路梆子吸收了走“花梆子”的步法。

罗罗腔剧目的唱词格式是和它的曲调相配合的,一般分成两大类:一类是配“数词”系统之曲调的唱词,这类唱词大多是七字句或十字句,上下两句搭配组合,有时也出现八字句、九字句,或十字句以上的句子。另一类是配“娃子腔”系统之曲调的唱词,这类唱词大多与“数词”的唱词结构相似,此外,还有以两个三三式的六字句为上句,再配一个七字句为下句的,艺人们称其为“三条腿”唱词。

在唱腔上,因为乐队不托腔伴奏,这就使演员在演唱时有了较大的自由,唱词处理根据剧情的需要和当时的演出气氛,以及演员自身的条件,能说能唱,节奏掌握可快可慢,音量控制随大随小,演员演唱时,行腔吐字显得格外清楚,从整体效果来看,颇有说唱艺术的诸般特色。

灵丘罗罗腔的传统剧目很多,这些剧目题材广阔,通俗易懂,故事性一般较强,反映社会生活各个层面的状况:既有帝王将相忠奸斗争的宫廷戏,也有军事战争的蟒靠戏,还有描写庶民百姓悲欢离合的生活故事戏,及公案戏、神话戏、爱情戏等。这些戏多数取材于古典小说和民间传说,它以劳动人民朴素的思想感情歌颂了忠臣、良将、清官、义士和劳动人民的忠贞爱情,揭露和鞭笞了奸佞权贵和贪官污吏,剧目中寄托了人民的美好愿望。不用讳言,剧目中也夹杂着愚忠愚孝、因果报应、荒诞迷信的成分。灵丘罗罗腔的传统剧目大多失传。今仅存有《邯郸会》《水牛阵》《伍子胥过江》等四十余个。其中《描金柜》和《小二姐做梦》最能代表本剧种特色。

(传承)

灵丘罗罗腔的演员中,以活动于清末民初的雷有旦最有名,他的唱腔优美,表演细腻,功底深厚,60岁时踩跷扮演《卖绒花》和《天飞闸》中的小旦,台步轻盈,不减当年。他的弟子孙德有,唱做并佳,1961年他凭记忆,口传下十多个传统剧目。

一人前台演唱,众人后台合唱——灵丘罗罗腔

罗罗腔现代戏

新中国成立后,较著名的演员有张翠花(艺名小毛毛旦)、王彦云、王自谦等。张翠花艺术全面,以做功细腻著称。王彦云工小旦兼青衣,在《小二姐做梦》中,她分别表演八个性别、年龄、身份、性格不同的人物,时而男,时而女,时而老,时而少,各尽其妙。王自谦,工丑角,曾在现代戏中成功地塑造了一些人物形象,如《小二黑结婚》中的二孔明,《两块六》中的大爷,《赤叶河》中的王大富等。琴师张鸿绪和雷有旦是同代人,1960年灵丘罗罗腔剧团成立时,已年近八旬,双目失明,两耳皆聋,但仍克服了种种困难,把罗罗腔主奏乐器板胡的特殊演奏方法传给后辈。剧团从1963年开始,陆续排演了《夺印》《赤叶河》《小二黑结婚》等多部现代戏,多次参加了山西省戏剧调演,较好地保留了这一古老剧种。

现今,大同市灵丘县的罗罗腔剧团是全国仅存的一个罗罗腔专业剧团,可算是“天下独一团”了。2006年,罗罗腔被列入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