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猗懒农爱发明,30年创造30余种农机具获3项国家专利

记者 冯杨婕 实习生 王棉

手扶拖拉机农具升降尾轮、塑膜覆盖禾苗自动培土机、棉花剥壳机、喷药施肥机……这些发明创造,听起来似乎和初中都没毕业的普通农民扯不上啥关系,更和一个很懒的人牵连不到一起。但就在我们的身边,有个“懒农”懒出了新高度。他30年时间里发明创造出30多种农机具,其中,3项获得了国家专利,还有1项正在申请,演绎出了热爱生活、善于琢磨的科技人生。

他,就是临猗县楚侯乡百俊村61岁农民杨发全。7月3日,记者见到了这个发明达人,倾听了他与发明之间的奇妙故事。

临猗懒农爱发明,30年创造30余种农机具获3项国家专利

杨发全在讲述他发明的多功能喷药机工作原理 王阳斌 摄

“懒”让他结缘发明

作为一名农民,杨发全可以说是“不务正业”的。当地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前,他在公社搞过修理和电焊。1982年土地改革后,杨发全家也分到了几亩地,可是他却天生不愿意干农活,用杨发全老伴的话说,杨发全就是个懒汉,为此老伴没少和他吵架。但是再不愿意下苦力,地里的活总要有人干,毕竟他还承担着养育三个儿女的责任。

俗话说“懒人有懒法”,杨发全虽然身子懒,不愿干农活,但是他脑筋却不懒。不爱干活他就调动所有脑细胞进行发明创造,制造低成本、高效率的农业耕种机械,让繁重的农活干起来能轻松些。

传统的禾苗塑膜覆盖由人力一锨一锨地培土,不但耗时耗力,而且操作不当还容易伤了禾苗。怎么才能让农民不再为人工培土费神费力?1999年,杨发全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经过一番琢磨和反复实验,终于发明出了自己的第一个专利发明塑膜覆盖禾苗自动培土机。

这个机器由行走机构、培土装置和输料系统等组成,机架下装有行走轮,机架上装有培土装置,机架后边还装有驾驶鞍座,前边装有牵引拉杆。可在人工破膜放苗后,用拖拉机牵引自动在苗孔周围的塑膜上培土。这样一来,速度快、省时省力,便解决了人工培土效率太低的缺陷。

“刚发明出来自动培土机,可把我老婆高兴坏了,省了不少力,当时我那个自豪啊!”杨发全憨厚地笑着说,从此,他对发明创造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

获3项国家专利

最让杨发全和妻子感觉辛苦的是剥棉花。前15年,杨发全家的地里种着几亩棉花,白天把棉桃一个一个摘回来,晚上把3个孩子挨个哄睡着了,两口子就用手逐个把棉花棉花剥出来,每晚都忙到深夜。那个过程,不只要忍受着棉花刺的扎人,还要付出沉重的劳力,更是和瞌睡虫百般斗争的过程,非常的辛苦。

杨发全迫切地想要改变这种劳动困境。他就在脑海中苦苦思索着剥棉花最简单的方法。2003年,杨发全发明的棉花剥壳机问世,它由机架、电动机、传动装置和棉壳分离装置组成,棉壳分离装置装在机架上,为一条横向的隧道式通道,一端为棉桃入口,另一端为棉花出口,通道内由入到出依次排列有碾压滚筒和三级分离拨齿滚筒,棉桃入口上装有簸箕状喂料斗和喂入拨齿,通道底部装有可震动的筛板。

“电动机带动把棉桃吸入机器,在碾压滚筒内,通过挤压让棉花和壳松动。再经过三级分离拨齿滚筒,利用离心原理,将棉花和壳分离。”杨发全解释说,这个机器就解决了原来手工作业效率太低的问题,提高了壳与棉花的分离率。

因为这个机器的发明,杨发全一夜成名,中央7台还采访报道过他发明的棉花剥壳机,一时间,他成了红人。而他的棉花剥壳机也吸引了灵宝市、临汾市、吕梁市等地的人前来购买,那一年,他的机器销出去50多台。

30年间,杨发全在摸索中,发明创造了30多种农机具。杨发全靠着发明创造,提高了劳动效率,让家里每年的种地收入达到了十余万元。虽然家庭条件转变了,可是每研制一款农机具,他都要投入不少的资金和精力,由于没有任何保护措施,更别说申请专利,他研制出的农机具很快就被人仿造。吃一堑,长一智。在此后的几年里,他在禾苗自动培土机、尾轮自动升降机和剥棉花机研制成功后,就都及时申请了国家专利。

造多功能喷药机

杨发全的专利申请路充满着神奇色彩。他申请自己的第一个专利时,政府部门工作人员问他要设计图纸,杨发全拿不出来:“我就是想象着做出来的,连尺寸我都是到了地里根据实物需要,拿个剪子用一个树枝剪出来的,更别说图纸了。”

一个农民初中都没毕业,不懂物理原理,更不会画图纸,那他的机器是咋发明出来的?

“我也说不上来,就是边想边干,农业生产中需要哪个部件是啥样的,就造,不对了就拆了再来。”杨发全摸摸头,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

这几年,杨发全给地里种了15亩桃树,平时打药的事都是他和老伴两个人操作,用市场上现有的人工打药机,一个人坐在前面驾驶三轮蹦蹦车,一个人在后面操作打药机,本来也没什么。可是,3年前大儿子有了孩子,老伴到安徽看孙子去了。打药这种两个人干的活他得一个人完成,对于一个本就不喜欢干农活的“懒汉”来说,那种辛苦无以言表。

从去年8月开始,杨发全从地里打药回来的路上,他就一直琢磨:“怎么能打药轻松?”

没想到,时隔7个月后,今年3月,杨发全还真就发明出了一件神器——喷药施肥机。他研制的这台机器用手扶拖拉机改装而成,由电动三轮车的车头、手扶拖拉机的后车架及一个盛水的皮罐组成,在车上焊了两个支架,支架上安装了12个动力喷头,车一发动,喷头就可用动力进行树上喷药,下冲施肥。车上还装有一个分离器,合上能喷两侧的树,分开则只喷一侧的树,非常实用,一个人操作就能完成喷药的活。后面的皮罐可装800到1000斤的药水,能喷洒近两亩的果树,喷一遍只花15分种,而普通的喷药机得1个小时才能喷完。

喷药施肥机的发明制造过程十分磨人,杨发全说,刚开始他构思的是手扶拖拉机拉着盛水的皮罐,但是手扶拖拉机,人是坐在后面,运城地区就有很多人因为驾驶手扶拖拉机不当,人被甩了出去,危险系数特别高。再加上人坐在后面,打药时风一刮药水容易飘向人,这种构思设计在农业操作中很不科学。

后来,他就想要用电动三轮车当车头带动手扶拖拉机的后车架,人在前面操作。这种设计要求改变传统手扶拖拉机的刹车闸向。为了这个改变,杨发全把手扶拖拉机刹车拆了,研究透他的构造和原理,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刹车闸向的改变。

这台机器的所有零部件都是杨发全自己一手制造而成,特别是构造这个分离器时,那一晚,他反复构思、试验了一宿,抽完了3包烟,研究忙活到天亮才造了出来。如今,靠着这个神器,杨发全正在申请自己的第4个国家专利。

杨发全总结自己的发明动力有两个,一是天生爱琢磨勤动手,二是党的政策好。“发明就是从无到有,那你得敢想更得敢干。可若不是党普及政策,我哪知道还能申请专利,尤其是前两个发明的图纸,都是人家政府人员骑着车子来给咱绘的,绘完了我还没来得及感谢人家,人家却称赞咱,让咱感觉一个农民也可以受到这样的尊重。”

大千世界,无奇不有,每个人的爱好和追求都不尽相同。杨发全坦言,自己也没啥爱好,就只有发明创造了,这个爱好他到老也不会放弃。今年,他准备再发明一个集开沟、施肥、地膜覆盖为一体的神器,打造种地全自动化。(来源:运城新闻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