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記者帶你走進眉縣老農人的手機直播果園

早春三月,露天的櫻桃地依然是一片光禿禿的樹杆,張曉文的櫻桃實驗大棚裡卻已是花繁葉茂,授粉的蜜蜂嗡嗡忙碌著。這番春暖花開的景象被遠在千里之外的客戶通過手機直播平臺盡收眼底。

手機直播果園,這是張曉文近年來的新嘗試。

65歲的張曉文出生於陝西省眉縣黨家寨村,高中畢業後開始務農。從靠天吃飯到擁有獲國家發明專利的櫻桃品種,從普通農民到遠近聞名的致富帶頭人,張曉文說,這得益於他的農事關鍵詞——農業技術和綠色農業。

新華網記者帶你走進眉縣老農人的手機直播果園

張曉文在櫻桃大棚裡除草。新華社記者 蔡馨逸 攝

1986年,從瀕臨渤海的山東省帶著櫻桃樹苗回到地處西北內陸的家鄉時,張曉文沒想到自己的兩畝試驗園將帶動全縣的櫻桃產業。然而,“一籃櫻桃收入頂得上半畝小麥”的巨大對比,讓他看到了種櫻桃的前景,並萌生了改進品種、提升果品質量的想法。

“當時的櫻桃個頭小、味道一般,如果不改良,很快就會被市場淘汰。”張曉文一邊嘗試扦插、嫁接、種子育苗,一邊向陝西楊凌、河南鄭州、山東煙臺等地的農業專家請教。

經過近20年的苦心鑽研,張曉文終於培育出了果型好、甜度高的新品種,遠銷北京、上海、廣州等一線城市,並使原來需要七八年才能掛果的大櫻桃實現了“三年見果,四年受益,五年豐產”。目前,眉縣有櫻桃園1萬多畝,豐產期畝均產值超過2萬元。

如今,除了管理自己的果園,張曉文更多時間是開著一輛貼有“農業技術服務”字樣的麵包車到西安、渭南、銅川等地,手把手將果樹栽培管理技術教給更多果農。

“一年有一百多天都在各地進行技術培訓,春冬兩季特別忙。”張曉文說。不過,他卻從忙碌中得到了滿足,因為這“能讓更多人靠技術致富”。

新華網記者帶你走進眉縣老農人的手機直播果園

張曉文向農戶講授果樹管護技術。新華社記者 蔡馨逸 攝

踐行和推廣綠色農業生產方式是張曉文給自己定的新計劃。在櫻桃大棚外的管護室裡,堆著幾袋有機肥,這是他近期在青島、四川等地考察廠家後確定的品牌肥料。每年櫻桃收穫時,他也會將樣品送到西北農林科技大學進行農殘檢測。這些通過檢測的“綠色”櫻桃安全性好,得到了市場的認可,一斤賣到30多元依然供不應求。

“上世紀七十年代,地裡施的都是化肥,之後是複合肥居多,現在80%都是有機肥。”張曉文說。

在他看來,肥料的變化是中國人生產生活方式改變的必然結果:在為吃飽飯發愁的年代,人們問土地要產量,大量使用化肥;生活水平提高後,舌尖上的安全和農田的可持續利用更被人們看重,化肥農藥使用量逐漸減少。

張曉文說,手機直播也是為了推廣農業技術和綠色農業。“樹枝該怎麼修剪,果園施的什麼肥、打的什麼藥,果農和客戶都能通過直播實時瞭解”。他說。

新華網記者帶你走進眉縣老農人的手機直播果園

手機直播櫻桃管護。新華社記者 蔡馨逸 攝

下一步,張曉文計劃發展誠信智慧農業,實現從種苗組培到果園管理,再到果品分選的全過程可視化監管和追溯。

“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條張曉文通過自身實踐總結出的“鐵律”,正在成為中國廣大農民的共識。

據瞭解,1997年成立至今,楊凌農業高新技術產業示範區已開展農民培訓30多萬人次,其中有1.2萬餘人獲得技術職稱,成為活躍在田間地頭的“土專家”。

(新華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