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典音乐故事之一——《高山流水》

早在两千四百年前的春秋战国时期,有一楚国郢都人,名曰伯牙,郢都即是现今湖南荆州之地。一日,伯牙乘舟行至汉阳江口,时值八月十五中秋之夜,月圆正酣,突然天公不作美,顿时大雨倾盆,风狂浪涌,舟不能渡。伯牙靠岸,甚感百无聊赖,随命童子焚香烧炉,捧来瑶琴一架,“待我抚琴一操,以遣情怀。”伯牙调弦转轸,挥手拨弦。曲犹未尽之际,忽“刺啦”一声,弦断一根。伯牙大惊失色,恐有异人侧听,便命随从四处搜寻。不一会儿,随从寻得一村野樵夫,只见来人头戴蓑笠,身披蓑衣,足蹋芒鞋。伯牙闻见大笑曰:“山中樵夫,敢称听琴。”便不再作计较,谁知那樵夫高声喝道:“大人出言谬也!岂不闻‘十室之邑必有忠信’”。伯牙闻他出言不俗,便相邀而进船舱,伯牙问道:“足下可知道我适才所弹之曲?”樵夫答道:“方才大人所弹,乃孔仲尼叹颜回,谱入琴声。只弹到第三句,就断了琴弦,不能抚出第四句来。”伯牙闻听大惊,急忙上前行躬身大礼,又命从人取凳泡茶。伯牙重整琴弦,沉思半晌,再挥手抚琴,此时手起琴响,激越高亢。其意《高山》,樵夫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在《流水》,樵夫又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仅此两句,道出了伯牙的心声,伯牙再起,高呼“先生乃贤士也”。

中国经典音乐故事之一——《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遇知音

伯牙已是春秋战国时期高士,而樵夫即钟子期仅一村野耕夫。二人之遇,留下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美谈。当晚,伯牙与子期二人夜不能寐,促膝长谈,不知不觉已是月淡星稀,东方露白,钟子期起身告辞。伯牙叹道:“吾与弟相见恨晚也。”子期闻言,不禁泪落酒中。于是,二人相约,明年中秋,仍旧在此相会,以论琴道,子期洒泪辞别。不觉一年光阴已去,又是中秋时节,伯牙如期而至,却不见子期,心中不悦:莫不是子期失约了。这时,伯牙免不了有了一丝后悔,去年只知谈琴,却不曾问起子期家居何处,今到何处去寻呢?后来,伯牙遍访周边村落,遇一老者,老者告伯牙说:“子期钟徽乃我儿也。数日前已亡故也。”伯牙闻听如雷灌顶,顿时泪如泉涌,竟割弦摔琴,金辉凌乱。哭曰:“摔碎瑶琴凤尾寒,子期不在对谁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这个故事取自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警世通言》开卷第一篇即是这部《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据说伯牙并不姓俞,不知何故,冯梦龙竟将伯牙之名冠以“俞”姓。且不说这个故事中的情节的真假,仅就故事中真情之流露足以让人垂泪涟涟、肝肠寸断的了。古人曰:“心相印,知心也;声相应,知音也。”钟子期能将伯牙的琴声完美的意象出来,这也就难怪伯牙所说欲求一知音之难了。伯牙摔琴谢知音的典故,其实早在春秋时期的《列子·汤问》中已有记载,《列子·汤问》曰:“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但却没有“摔琴”的记载。其后的《吕氏春秋·本味篇》也作了相应的记录,并补充曰“钟子期死,伯牙摔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此无足复为鼓琴着也。”此典一出,后人多有援引,西汉的《淮南子》、《说苑》、东汉的《琴操》、《乐府解题》等都作了注解。由此而言,“伯牙摔琴谢知音”之典,不论情节怎样,结果如何,事出有因,其缘由还是可考的。为此,唐代诗人李峤叹息道:“子期如可听,《山水》响余哀。”司马逸客赞此典为:“清音雅调感君子,一抚一弄怀知己。不知子期百余年,还忆朝朝几千里。”宋代诗人郑思肖感慨二人的形神空静、超脱尘俗,叹道:“一契高山流水心,形神空静两忘情。似非父母所生耳,听见伯牙声外声。”

中国经典音乐故事之一——《高山流水》

高山流水

伯牙,春秋战国时期著名的琴师,原籍楚国郢都(今湖南荆州),后被拜为晋国的上大夫。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善弹七弦琴,琴艺高超,被人称为“琴仙”。《荀子·劝学篇》曾说:“伯牙鼓琴,而六马仰秣。”意即当伯牙弹琴的时候,连马匹都会忘了吃草,仰起头来倾听。这一说法用一种极其夸张的手法具象了伯牙演奏的生动美妙。伯牙创作的琴曲除了《高山》、《流水》之外,据载还有《水仙操》一曲。

身为“琴仙”的伯牙,其艺术成就是与古琴艺术在春秋战国时期飞快发展分不开的。古琴,又叫七弦琴,是我国较为古老的传统乐器了,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悠久历史。关于琴的来源,古书说法不一,其一说是“神农作琴”(《世本·作篇》);其二说是“伏羲作琴,神农作瑟。”(《山海经·海内篇》);还有一说是“昔有舜作五弦之琴,以歌《南风》。”(《礼记·乐记》),后又“周加五弦,是为七弦。”(《说文》)。春秋战国时期,随着农业、手工业生产和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残余的奴隶制度土崩瓦解,代表了“士”阶层的新兴地主阶级的兴起,标志着“百家争鸣”思想的进一步解放。促进了音乐艺术的大发展。民间音乐上出现了北《诗经》与南《楚辞》对峙而立的局面。而在古琴艺术上,春秋战国时期更是一个辉煌鼎盛时期。我们不仅从《诗经》中就能看到“琴瑟友之”、“琴瑟在御”、“如鼓琴瑟”等的记载多达二十多处。当时著名的琴师就有如楚国的伯牙、卫国的师涓、晋国的师旷、郑国的师文、鲁国的师襄、魏国的师经、楚国的钟仪、卫国的师曹、郑国的师慧等,著名的琴曲尚有《阳春》、《白雪》等等。

汉末文学家蔡邕在《琴操》一书中,记录了伯牙学琴的一个经历:伯牙向他的老师学琴三年,而未见成效,便向老师请教。成连说:“我能教你弹琴,但如果要做到传情达意,还得请教我的老师方子春才行。”一天,成连用小船把伯牙送到了蓬莱岛上,对他说:“你在此等候,我去请我的老师方子春来。”说毕,成连划船离开了蓬莱岛。伯牙一个人留在了这荒无人烟的岛上,左等右等也没有见到一个人影,更不用说老师了。此时此刻,他面对清凉的海风,倾听者波涛的声音,他的心境变得平静下来,达到了一种“物我两忘”的境界。这时,他猛然醒悟到:原来我缺少的就是这种对声音特别的感悟啊!老师给我请的老师哪里是方子春,其实就是这对大自然的一种领悟吧!于是,他面对着柔和的海风及汹涌的波涛,弹起琴来,他越弹越投入,全身心地贯注在琴声之中,这琴音飘荡在海面之上,与海风的呼啸合二为一。就这样,在这荒无人烟的蓬莱岛上,伯牙又写下了著名的琴曲《山水操》。后来,成连又划船将伯牙接回,自此以后,伯牙的琴艺大增,终于成为名满天下的“琴仙”。

《高山流水》现存曲谱最早见于明代朱权《神奇秘谱》一书,《神奇秘谱》成书于1425年,其解题为:“《高山》、《流水》二曲本为一曲,至唐分为两曲,不分段数,至宋分《高山》为四段,《流水》为八段。”明清以后《高山流水》多以《天闻阁琴谱》所载张孔山传谱的《流水》为版本,《天闻阁琴谱》成书于1876年,所传琴谱与《神奇秘谱》中的曲调大致相同,但增加了以“滚、拂、绰、注”手法作流水之声的第六段,所以被称之为“七十二滚拂流水”,从其水势汹涌奔腾彭湃的效果来看,很是逼真,为众多琴家所推崇,因此,张孔山版的《流水》以其形象鲜明、情景交融而广为流传。张孔山为清代著名古琴家,字合修。精于《高山》、《流水》、《醉渔唱晚》、《平沙落雁》、《渔樵问答》等传统古琴曲。他一生致力于古琴艺术,琴艺据说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堪称清代古琴大师。咸丰年间,已经跋山涉水多日的张孔山来到都江堰二王庙跟前,摸着自己疲惫的腿,他实在太累了,就在二王庙住了下来。临睡前,他将身上的唯一行囊——一卷琴谱和一张琴放在床头,这是他一生精神所在,他一生甚至已经将自己的生命交给了古琴。疲困的张孔山一觉醒来,顿觉舒畅,他的脑海里一片光明,在他心中淤积、凝滞了三十多年的音乐像流水一样自然而然地流淌下来,他迫不及待的披衣下床,点燃一盏油灯,抽出那本琴谱。此时,院中皓月当空,丹桂飘香。从一片迷茫中顿觉醒悟的张孔山抱着古琴踉踉跄跄地来到江边,将那张陪伴他一生的琴放在江边的石凳上,盘膝坐于凳前,双目紧闭,只见他十指一拂,“铮——”一声悠扬的琴声和着岷江的流水声蔓延开来,张孔山那纷扬的思绪随着激扬的《流水》起伏荡漾……

第一段,全曲的引子部分,一开始就以八度的连续跳跃表现出刚劲的音调和磅礴的气势;二、三两段为主题一及其变奏,清澈的泛音、活泼的节奏,愉悦的心情油然而生;四段、五段为主题二及其变奏,“其韵扬扬悠悠,俨若行云流水。”六段为全曲的高潮部分,先是跌宕起伏的旋律,接着连续的“猛滚、慢拂”作流水声,“宛然坐危舟过巫峡,目眩神移,惊心动魄。”七段为高潮后的余音;八、九段是主题二的再现,乐曲趋于平静而结束全曲。

中国经典音乐故事之一——《高山流水》

古琴

1977年8月22日,美国发射“旅行者”号太空探测器遨游群星之中,太空船里有一张使用十亿年也嘹亮如新的唱片,它向外星人带走了地球人类最真挚的问候。其中录有七段音乐作品,其一就是由我国著名古琴演奏家管平湖先生演奏的《流水》,这首乐曲被认定为是描写了人类的意识与宇宙的交融。时隔30年后的2007年10月24日,我国成功的发射了“嫦娥一号”探月卫星,内中同样也搭载了共录有1分16秒的《流水》的片段,其实就是乐曲中的二、三两段,供卫星到达绕月轨道后,于距离地球38万公里之外的太空向地球播放,供全世界的无线电接收器接收收听。两千多年前的伯牙与子期,通过《高山流水》结成了旷世的知音,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两千多年后的今天,这首孕育着自然生命的天籁之音,作为探求宇宙信息的使者,是否能在茫茫天体中寻求到人类的知音?

《高山流水》包涵了深厚的中华文化底蕴,其所表达出的“山地之高远,山水之灵韵”,可谓是中国古乐文化的最高境界。中国古代文人雅士“天人合一”、“物我两忘”的至高境界在这里得到了充分的体现,所以千百年来被人们广泛传诵也就不足以为奇了。《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故事也为后人所感动,后人为了纪念这一美好的传说,在伯牙与钟子期相遇的地方筑起了一座“古琴台”,有人也叫它“伯牙台”,位于今汉阳龟山西脚下美丽的月湖之滨,是一处环境幽雅、风景宜人的游览胜地。1956年,武汉市人民政府拨款重修“古琴台”,使它与“黄鹤楼”、“晴川阁”一并被称为武汉三大名胜而名满天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