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德爾頌:《仲夏夜之夢序曲》

門德爾松全名為雅克布·路德維希·費力克斯·門德爾松·巴托爾迪(1809——0847),怎麼樣,這名字夠牛吧,不過,我們大多都習慣叫他費力克斯·門德爾松,德國猶太裔作曲家、指揮家,他是德國浪漫樂派最具代表性的人物之一。


門德爾松是世界音樂史上少有的一位富豪,說他是富二代一點兒也不過分,他的爺爺是一位哲學家,父親是一位銀行家,人家自己家裡開著銀行,還會缺錢花嗎?所以說,門德爾松一生都過著無憂無慮的生活,讓那些個一輩子都窮困潦倒的莫扎特、貝多芬、舒伯特、帕格尼尼等等羨慕去吧。

門德爾松小時候跟媽媽學習鋼琴,他還有一個姐姐芬尼,起初,媽媽是在教姐姐彈鋼琴,小門德爾松乖巧地在一旁玩耍,一次意外的發現,讓媽媽改變了自己的主意,原來,從沒有正式學過鋼琴的門德爾松有一次在鋼琴上竟彈出一首媽媽教給姐姐芬尼的樂曲,這讓媽媽大出意外,於是,從那一天開始,媽媽就開始教門德爾松彈鋼琴了,這一年,門德爾松還不到4歲。後來,爸爸為了姐弟倆方便學習音樂,在每個星期天,高薪聘請多位音樂家來家裡面舉辦“星期天音樂會”,有錢嗎,根本不用請一個老師。姐弟倆時常參與到音樂會的演出中去,這麼多的老師,門德爾松的進步飛快。

優越的家庭環境讓門德爾松一生交友廣泛,作品豐富,和歌德、韋伯、羅西尼、柏遼茲、肖邦、瓦格納、帕格尼尼等都有接觸,都促進了他的創作。更難能可貴的是,門德爾松和歌德還交上了忘年之交的朋友,老歌德對年少的門德爾松喜歡得不得了,親自邀請小門德爾松在自己家裡居住,每天下午門德爾松給老歌德彈兩個小時的鋼琴,然後送給他一個吻,當然了,和歌德的交往大大提高了門德爾松的文學修養,對以後門德爾松的音樂創作大有幫助。

門德爾松的主要作品有5部交響曲、7部序曲,還有《e小調小提琴協奏曲》、以及大量的鋼琴作品,此外,他還獨創了“無詞歌”這種鋼琴曲體裁,並於1848年創辦了德國第一所音樂學院——萊比錫音樂學院。以他為中心的萊比錫音樂學派對以後的德國音樂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序曲》

19世紀初期,德國文化界一個重要的活動就是對莎士比亞戲劇的翻譯,莎士比亞思想的影響是世界性的,在歐美國家裡,莎士比亞對文化藝術的影響不亞於《聖經》、古希臘、古羅馬故事,除詩歌戲劇本身之外其它藝術領域也都從中汲取營養,並且用各自的方式表現莎士比亞的內容。在這樣的背景下,德國掀起了一股莎士比亞熱,門德爾松一家,本來文化教養就高,自然而然地受到了莎士比亞熱的衝擊,門德爾松的爺爺還親自翻譯了莎士比亞的作品,《哈姆雷特》裡面的那句“生存還是死亡”等一些名言警句就出自爺爺的筆下。

《仲夏夜之夢》序曲是門德爾松在1826年創作的,那一年,他還只有17歲。1826年夏天,姐姐芬妮在書店買了一本新出版的《莎士比亞喜劇集》,還沒顧得上看,就放在書桌上。門德爾松見了,信手拿到自己的房間。當晚,他一夜沒閤眼,一口氣把書讀完。劇本歡樂戲謔、妙趣橫生,人間與仙境的愛情與煩惱交織成歡愉浪漫的氣息。門德爾松很快找到了用音樂再現戲劇歡樂的靈感。第二天一早,芬妮發現新買的書不見了,連忙找到門德爾松:“弟弟,你看到我那本《莎士比亞喜劇集》了嗎?”“哦,在這兒呢!”“哎呀,這可是我新買的書啊,你怎麼給我畫成這個樣子,書上到處都寫滿了音符。”門德爾松揉了揉那雙通紅的眼睛,不好意思地說:“是的,這本書太精彩啦!它讓我激動,讓我陶醉,特別是那篇《仲夏夜之夢》,我真地非常喜歡,我想用音樂來表達我的心情,所以……”話沒說完,門德爾松已經坐到鋼琴前,彈奏起來,優美的旋律從他指下緩緩流出……站在一旁的芬妮聽得入了迷。門德爾松剛彈完,她急切地要求弟弟把譜子記下來。幾個星期後的“星期天家庭音樂會”上,姐弟倆聯袂獻出了鋼琴四手聯彈《仲夏夜之夢序曲》。

後來,有人建議門德爾松將這首鋼琴曲改編成管絃樂曲,門德爾松很快完成了改編,1827年2月20日,管絃樂《仲夏夜之夢序曲》在什切青劇院進行首演,演出大獲成功。《仲夏夜之夢序曲》的成功,為門德爾松成為浪漫主義音樂代表人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序曲》

樂曲由奏鳴曲式寫成,在短暫的引子一開始,木管樂器安詳地奏出四個和絃,在聽者眼前展現出一個神話世界,緊接著小提琴奏出輕快地呈示部主題,這個主題同引子的幾個和絃一樣,給音樂蒙上了一層迷濛的色彩,它精細地描繪出從四面八方湧現出的小仙人和小精靈在月下嬉戲和舞蹈的場景。隨後,這些沙沙簌簌的響聲,轉化為一支歡樂而有力的曲調,進入主部的第二主題,這是戀人的愛情主題,溫柔美妙,充滿著樸素真誠的感情、而且越來越貼切激動。當第二主題在雄壯的號角聲中再現時,音樂進入展開部。加上“小仙人主題”,更好地表現神奇的世界。隨後,徐緩的引子的四個和絃再一次出現,再現部開始了,一連串的樂句,把樂曲引向高潮。最後,當一切都得到充分地展示以後,角色一次退出,一切歸於平靜。

1843年,普魯士國王腓特烈四世要在波茨坦上演《仲夏夜之夢》,特請門德爾松為此劇的音樂譜曲。門德爾松再次體驗到了少年時期的激情,為戲劇譜寫了十二首配樂,加上原來長達12分鐘的序曲,音樂總長達一個多小時,幾乎給全劇覆蓋了音樂,在這十二首音樂當中,其中還有那部家喻戶曉的《婚禮進行曲》。

門德爾松:《仲夏夜之夢序曲》

門德爾松在34歲時寫了《仲夏夜之夢》的戲劇配樂,四年後他因病去世。在他的有生之年不會料到,他為戲劇配樂中的一段《婚禮進行曲》竟成了實用性作品,在全世界很多地方,人們都會把門德爾松的《婚禮進行曲》作為婚禮必備的音樂。這個我將在以後介紹。

喜歡古典音樂的朋友,請給予點贊和關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