糧食補帖爲什麼不能加在糧價上?

喜歡請關注我們

應該說,這兩年隨著糧食價格的下行,很多農民反映種地收入下降,同時,由於部分地區基層關於農業補貼宣傳不到位,甚至隱瞞一些公開的農業補貼項目,導致很多農民對農業補貼不滿,認為不如加在糧食價格上。關於這個問題,每日糧油簡單說下自己的看法:

補貼補的是種植收益,而糧價穩的是社會消費

糧價和糧補最大的區別在於,一個是補貼的個體群體,一個面向的是社會大眾消費。如果說我們的糧補可以彌補農民的一部分種糧收益,那麼糧價的上漲,就會導致整個社會消費成本的抬高,這顯然是不現實的。

糧補加在價格上,缺乏操作主體

我們知道,現在很多地區的糧補在每畝百十元左右,合到糧食價格上也就是一斤幾分錢。問題是,我們目前是推行的糧食市場化收購,除了執行政策性收購我們可以要求全國按照國家公佈的價格收購外,對於企業的自主經營是沒辦法干涉的——除非我們再回到計劃經濟時代,但那時糧食狀況經歷多的都清楚,沒人願意再回去。

就以我們進入新世紀以來執行的託市收購來看,在今年之前小麥託市收購價格一直上調,造成的問題是,每年大量的小麥進入國家糧庫吃補貼,對農民而言,一斤小麥可能每年能多賣個兩三分錢,而對於國家而言,一斤小麥除了上調的收購價格外,還要支付給企業收購費、保管費、倉容建設補貼、收購貸款利息等,而等這部分糧食到用糧企業手中時,還要支付交易手續費、物流運輸費等成本。

最終造成的結果是:糧價上漲,農民多賺一分錢——倉儲收購企業賺3分——用糧企業採購成本增加5分——麵粉價格上漲,消費者買單——工資需要上調,工業成本上漲——農資化肥價格翻倍上行!

因此,對於種糧農民來講,糧價很重要,是關係到最終受益問題,但糧補是基本收益保障,如果用基本收益換取糧價上漲,最終吃虧的還是農民自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