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越奖励越懒惰

为什么越奖励越懒惰

“从小到大,只要她考得好,就给她奖励。考入市重点高中后,我们奖励给她心爱的韩国旅游。但是,开学后,她好像不怎么热爱学习了,期中考试后成绩一落千丈,都快要倒数了。”王先生对自己女儿晓月的变化很焦急,再怎么奖励,孩子不为所动,不再用心学习了。很多家长喜欢通过物质奖励来鼓励孩子学习,PSP,电脑,苹果手机,境内、境外游等丰厚的奖励屡见不鲜。但是,这种奖励效应,只能短时间内提高孩子的成绩,实际上降低了孩子的学习兴趣。

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努力学习就是为了获得奖励,而不是发自内心地喜欢学习。这种奖励方法作为一种外力驱动,并不能够真正激发孩子的学习热情,反而使他们面临一旦愿望被满足就放弃学习的潜在危险。因此,家长一旦提供超过一定程度的奖励,反而使孩子感觉到满足,从而得过且过,彻底不把学习当回事。

在心理学上,这种现象叫作“过度理由效应”,指的是有时外在动机,例如金钱或物质奖励,会降低一个人工作表现的内部动机。从心理学上的自我知觉理论上看,这种现象的出现是因为当外在动机出现时,人们会将注意更多地放在外在动机的奖励上,而减少甚至忽略了对活动本身的享受和对满足感的关心。“过度理由效应”会导致人们工作和努力的动机开始转为外部的因素,从而削弱了本来存在的内部动机。

1973年,心理学家马克·兰博等人对这种现象进行试验验证。他们将一群3-5岁的孩子分成三组,让他们在一个有很多玩具的房间里游戏。其中第一组的孩子只要用毡头笔画画,就会得到一条“干得棒”的缎带;第二组的孩子则会随机地不定时地收到奖励;第三组的孩子则无论做什么都不给任何奖励。之后,他们让所有的孩子都进行自由游戏,却不再发给奖励。最后的结果发现,之前每次画画都会得到奖励的孩子明显比其他人使用毡头笔画画的概率要小得多。过度的奖励会损害人们活动的内部动机。

“强化原则”认为奖励可以使人更加努力、上进,然而“过度理由效应”似乎却显示出这并不是完全正确的。这给了家长一个很好的启示,一味的物质奖励并不能够真正带动孩子好好学习。金钱等有形的奖励有可能会降低人们的自我决定感,削弱人们的内部动机。但是相对而言,无形的精神奖励,例如褒扬,则会提升人们的自我决定感。

其实,精神上的激励更能让人们得到认可和肯定,这样能让人们感觉自己很有能力,并不会损坏人们的内在动机,反而能够促进人们上进。比如,口头的表扬如“你很棒”“你很聪明”“你很有主见”等,可以从内在的角度让孩子感觉自己做得是对的,因为得到了肯定和认可,孩子会觉得这样做是有价值的,也会慢慢树立起学习的自我意识。

当然,外部的奖励也有存在的必要,但是这个奖励应该是不定时的,不能让奖励成为孩子意识之中必然存在的,否则当愿望都达成的时候,就没有再进步的欲望。如果缺乏自控力,孩子只会“越奖励越懒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