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中爲何對杏仙一夥兒下殺手?

西遊記中為何對杏仙一夥兒下殺手?

《西遊記》中痛殺敵人滿門的故事很多,讀著讀著,讀者也不把這當作事兒了。比如,六十三回中對萬聖龍王一夥兒下殺手,只跑了九頭鳥。六十六回對黃眉怪一夥兒下殺手,“被行者見一個,打一個,見兩個,打兩個,把五七百個小妖盡皆打死,各現原身,都是些山精樹怪,獸孽禽魔。”

所以六十四回中對木仙庵一夥兒痛下殺手,讀著也沒什麼不對。八戒聞言,不論好歹,一頓釘鈀,三五長嘴,連拱帶築,把兩顆臘梅、丹桂、老杏、楓楊俱揮倒在地,果然那根下俱鮮血淋漓。但是作者似乎也覺得不忍,叫唐僧替作者發言,三藏近前扯住道:“悟能,不可傷了他!他雖成了氣候,卻不曾傷我,我等找路去罷。”“卻不曾傷我”是個實在的理由,須知木仙庵一夥兒不管怎樣,卻似乎不想傷著唐僧,只教杏仙欲取唐僧的元陽。

“取唐僧的元陽”這事弄的動靜可就大了,這對於取經的師徒來說,實際上就是血海深仇哇。而且不止要取唐僧的元陽,唐僧還破了戒。破的哪些戒?咱們來看一看。當然,先說說僧眾須持的戒律,當然這個很多,咱們只說說簡單的八戒,八戒指的是:不殺生,不偷盜,不淫慾,不妄語,不飲酒,不眠坐華麗之床,不打扮及觀聽歌舞,正午過後不食。

咱們先說時間,唐僧路過木仙庵時,正是“又行了一日一夜,卻又天色晚矣。”晚上了。但是與木仙庵的十八公、孤直公等相見談話之後,“忽見那赤身鬼使,捧一盤茯苓膏,將五盞香湯奉上。四老請唐僧先吃,三藏驚疑,不敢便吃。那四老一齊享用,三藏卻才吃了兩塊,各飲香湯收去。”不可忽視了這個!“三藏卻才吃了兩塊”是什麼?晚上吃食物說明什麼?唐僧破戒了!雖然只是茯苓膏,但的確是吃食,唐僧破了八戒中的一戒——正午過後不食。

前面唐僧與木仙庵的眾人坐而論道時,有這樣一段話。“夫人身難得,中土難生,正法難遇:全此三者,幸莫大焉。”這話其實對松柏檜竹很不敬,松柏檜竹,沒一個人身,唐僧這不是相當於當面諷刺嗎?但松柏檜竹非但沒有難看,反而很是喜悅。

接著論了一通,論到妙處,唐僧問到:“道乃非常,體用合一,如何不同?”拂雲叟笑雲:“我等生來堅實,體用比爾不同。感天地以生身,蒙雨露而滋色。笑傲風霜,消磨日月。一葉不凋,千枝節操。似這話不叩沖虛,你執持梵語。道也者,本安中國,反來求證西方。空費了草鞋,不知尋個甚麼?……”這話對唐僧很不敬,等於是否定唐僧師徒的西行取經。

但唐僧聽了之後,反而高興。三藏聞言叩頭拜謝,十八公用手攙扶,孤直公將身扯起,凌空打個哈哈道:“拂雲之言,分明漏洩。聖僧請起,不可盡信。……”

然後是這首詩:唐僧:禪心似月迥無塵,勁節:詩興如天青更新。孤直:好句漫裁摶錦繡,凌空:佳文不點唾奇珍。拂雲:六朝一洗繁華盡,四始重刪雅頌分。唐僧:半枕松風茶未熟,吟懷瀟灑滿腔春。看著好像沒說什麼,這裡面有玄機,一開始唐僧可是“禪心無塵”,怎麼到最後變成了“瀟灑滿腔春”?唐僧又破一戒,就是“不妄語”這一戒。

接下來彼此又和了一陣,那唐僧的破“不妄語”戒更是深入。然後杏仙出場,那仙女拈著一枝杏花,笑吟吟進門相見……妖嬈嬌似天台女,不亞當年俏妲姬。卻說說杏仙漂亮就行了,為什麼要拿妲姬做比喻?這感覺也不是通常的比喻。

杏仙出場,自然場面更熱鬧些,但很快杏仙就露出目的來,那女子漸有見愛之情,挨挨軋軋,漸近坐邊,低聲悄語呼道:“佳客莫者,趁此良宵,不耍子待要怎的?人生光景,能有幾何?”這是什麼?恐怕從事某某職業的人有權力吐槽一句,“咋跟俺們一樣呢?”

唐僧雖然破了兩戒,可是這個戒不敢破,畢竟這個色戒是大戒。拉拉扯扯的,惹惱鬼使了,鬼使又道:“你這和尚,我們好言好語,你不聽從,若是我們發起村野之性,還把你攝了去,教你和尚不得做,老婆不得娶,卻不枉為人一世也?”這話說的,還留著餘地呢。但是餘地留著又怎麼樣?不傷人致死就算留有餘地嗎?要知道《西遊記》的核心任務是取經啊,取經取不成,那唐僧師徒還有什麼存在的意義?

所以接下來,《西遊記》中的說得是,行者道:“師父不可惜他,恐日後成了大怪,害人不淺也。”以現代學說來講,這以烏有之事定罪肯定不可以,但以古代的思想推論,卻言之有理,難怪《西遊記》中對杏仙一夥兒下殺手了。

朱八戒把兩顆臘梅、丹桂、老杏、楓楊俱揮倒在地,然後再下狠手。那呆子索性一頓鈀,將松柏檜竹一齊皆築倒,卻才請師父上馬,順大路一齊西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