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課堂體驗」可能是遊學中最大的騙局!遊學其實是爲了這個

遊學到底有什麼用?這裡面的水有多深?其實還是需要家長和學生在“遊”和“學”之前先定下自己的攻略,否則還不如直接報個旅遊團更省事、省心。

“海外課堂體驗”可能是遊學中最大的騙局!遊學其實是為了這個

看了《澎湃新聞》2018年7月25日有關遊學市場的報道,確實感同身受,但感覺其中忽視了潛在的市場“規律”。

001 遊學比留學火

“海外課堂體驗”可能是遊學中最大的騙局!遊學其實是為了這個

按照報道中估計的2018年遊學市場百萬學生流動、200億元人民幣營收,其實超過了同期中國出國留學市場的規模。

根據教育部2018年4月公佈的統計數據,2017年中國出國留學人數達到60萬人,創造了歷史新高。

姑且按照留學中介每人收取服務費1萬元人民幣、從海外大學收取佣金每人1.5萬元人民幣計算,從人數到營收,留學應該沒有遊學的盤子大。

002 誰在攪局遊學市場?

“海外課堂體驗”可能是遊學中最大的騙局!遊學其實是為了這個

不過,顯然,遊學市場的競爭要比留學市場更激烈。

在出國留學市場,留學中介的話語權幾乎獨大。海外大學雖然一直嚷嚷著要“直招”,但無奈中國市場太大,只有極少數非常牛的高等學府才能坐等學生上門,其他大學還要依靠中介。

雖然中外合作辦學的中方院校多少對中介產生了衝擊,畢竟學生在中國高校手裡,但無奈國際辦公室人員有限,協助學生辦理留學手續的能力嚴重不足,中介還是能滲透進項目之中。

而遊學市場就完全不一樣了。一到寒暑假,有關遊學的宣傳隊伍中,除了留學中介外,旅行社、海外大學、培訓機構都摻和進來了。

003 “遊”和“學”是兩張皮?

“海外課堂體驗”可能是遊學中最大的騙局!遊學其實是為了這個

這樣一來,如何把“遊”和“學”融為一體,成為競爭各方糾結的難點。

遊學中的“學”主要發生在海外大學,而“遊”的部分則基本上由留學中介、旅行社、培訓機構等負責。

目前,越來越多的海外大學不甘心只做幕後被配置的國際教育資源,而開始跳到前臺、“親自”做夏令營、冬令營,更多的還是從品牌營銷的角度考慮。

不過,大部分大學主導的遊學項目都是“實實在在”的“學”——幾乎天天上課,所有資源(師資、住宿、旅行等)均來自大學本身,相當於濃縮版的語言培訓。

學生自然會比較累,有點兒“海外補課”的感覺。

無論到哪個學校都基本如此,大學之間不會事先通氣,學的內容其實差不多,還會有交叉。

而且海外大學定製化服務的能力不足,與學生的預期會有差距。

留學中介等機構組織的遊學,則是以“遊”為主,更像是“某國名校十日遊”之類的微觀旅遊項目。

到世界名校校園轉一圈,最多被安排到教室裡聽外國老師介紹一下學校情況,有點像買房團似的,走馬觀花,蜻蜓點水。

004 “海外課堂體驗”可能是最大的騙局!

“海外課堂體驗”可能是遊學中最大的騙局!遊學其實是為了這個

市場上所謂“體驗名校課堂”的廣告,水分太大。

暫時不考慮南半球的海外大學,這樣國內外學校暑假時間基本一致。也就是說,到了暑期,海外大學老師、學生都放假了,咱們國內學生只能參觀空教室了——有時甚至空教室都上了鎖,不開,只能在門外往裡張望一下。

於是,遊學團往往被安排在海外教育機構的會議室、培訓室內,請個老外來講幾句了事。

最好的結果,是與正在上語言課的國際學生打個招呼——其實那裡大部分都是咱們中國同胞——然後被安排上幾節語言課,就算“體驗”了。

鑑於實際情況,暑假只能“遊”,很難身臨其境地學。

此時是歐洲、北美最漂亮的季節,天氣也好,不知道學員們有沒有“學”的興致?

到了冬季,中國學校寒假時,海外大學已經開學了,參觀校園時與在校學生擦肩而過,“教育感”比較強烈。

但能與他們一起上課的可能性比較小,往往是安排語言課,或者由大學國際辦公室工作人員講幾句大學歷史、歡迎申請我校之類的官話。

冬天,由於天氣原因,歐洲、北美的旅遊會受到一定的限制,學生也就多“學”一些了。

005 你遊學到底想幹嘛?

“海外課堂體驗”可能是遊學中最大的騙局!遊學其實是為了這個

我以為很多情況下,遊學的目的是為了留學擇校。

完全沒有目的的遊走,其實報個一般旅遊團足夠了。英國團裡往往會包含牛津、劍橋,美國團也可能加一站哈佛、耶魯。

如果有留學意向,倒不如事先多做些功課,規劃一下心儀大學的攻略,這種現場版的經歷對確定大學確實有好處。

至於“學”,如果僅僅是語言,倒真是沒有太大用處,還不如讓當地人講講所在的城市歷史、文化更有意義。

“海外課堂體驗”可能是遊學中最大的騙局!遊學其實是為了這個

英國格拉斯哥大學MBA,國際教育知名專家;十幾年來一直從事中英教育交流、文化傳播工作,著有《留學的邏輯》《到英國去》《歐洲情調之旅》等;資深自媒體人,獲評騰訊教育“2017年度最具價值自媒體”、一點號“2017年度耕耘獎”、搜狐“2016年度留學類自媒體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