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戰中有哪些簡易手槍?

三鹿的腦洞


簡易?我們確實土造了不少,但是毛瑟c96算簡易嗎?我們也仿造了一定量,抗戰中成為短距離利器。今天想細說下此槍,從自動方式上說——

毛瑟手槍一直到1931年以前,雖然有過多次改進,又衍生出多個型號,但全都是半自動的。德國人從沒想到過開發全自動的功能,因為手槍全自動射擊,在除了中國人以外的任何人看來,實在不是很科學的用法。可沒想到的是,西班牙專門瞄準中國市場仿造的駁殼槍上,卻增加了連發功能,更令講規矩的德國佬沒有想到的是,這樣的連發射擊被中國人接受了。眼看西班牙人這樣搶生意,德國佬坐不住了,奮起直追,很快,具有連發功能的毛瑟衝鋒手槍便被開發出來。

該槍並非一次性成功到位,在正式定型前,先有少量試製出品。試製型速射手槍槍管長132毫米,用10發和20發可拆彈匣供彈,快慢機置於槍身的左側,為片狀,撥向“N”時,為半自動射擊,撥向“R”時,為全自動射擊。

毛瑟衝鋒手槍定型前的試製產品

試製型衝鋒手槍產量不大,僅3500支,但仍然進入到了中國,長征時的羅瑞卿就曾使用一支這樣的手槍。

該速射型手槍經少量投產試用,毛瑟廠根據暴露出的問題進行了幾處完善和改進,便形成了後來大名鼎鼎的M712型衝鋒手槍。M712型衝鋒手槍與其先期試製品從外觀上看有幾點不同,主要的:一是槍管長度增加到140毫米,二是快慢機的形狀由原來的片狀改為桃型。

毛瑟M712型衝鋒手槍,著名的“二十響”

該型毛瑟手槍的供彈具為可拆彈匣,彈匣容量主要有10發、20發兩種,極少數有15發和24發的,可選擇裝配。

要分辨一款毛瑟手槍是半自動的還是全自動的其實特容易,看有沒有快慢機就行了。另外,該槍還有一個區別於早期C96型的明顯特徵,即它的“肚子”。由於採用可拆彈匣,使得該槍彈匣倉部位明顯凸出於槍身平面,猶如一個人鼓起的大肚子。因為這個,還可能因為作為手槍來說,其20發的彈容量足夠大,所謂“大肚能容”,因而在中國,M712型手槍便有了“大肚匣子”的美稱。這是諸多毛瑟手槍的最後一款,曾大量進入到中國,是當年最常見的一款駁殼槍。


李三萬的三萬裡


抗日戰爭時間長,條件苦,並不是每個人都可以擁有一把正規的武器,所以民間也就開始製作起了簡易手槍用於抗日,保家衛國。
說到簡易手槍,有兩種最為典型,其一就是《小兵張嘎》中的那個木頭疙瘩,這種用木頭製作的手槍,並非子虛烏有,在抗日戰爭中的確存在。這種手槍的製作真的非常簡易,原材料就只是木頭,我想他的作用更多的應該是用於恐嚇威脅敵人,以達到繳獲的目的,不過這種方式的風險也著實不小,一旦被敵人發現,小命也就難保,所以他的作用非常有限,適用範圍也非常狹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其二,就是民間土法制作的簡易手槍

這種手槍名為獨一撅,也有人叫它獨撅。因為當時條件的艱苦,八路軍和新四軍許多部隊缺少槍支,尤其民間更加缺少製作槍支的能力和材料,於是獨一撅出現了。
這種手槍的不止正規軍在用,而且在敵後活動的武裝人員

中,運用更為廣泛,因為這些敵後武工隊,經常要化妝潛伏,還要與日軍接觸,所以身上就不便帶著長槍,當然也沒有那麼多長槍給你裝備,所以獨一撅輕巧靈便的優點就被我們充分運用於敵後戰爭。當然,獨一撅的缺點也非常明顯,他只能單發填裝,但其命中率還是不錯的。可致命的是,由於這種手槍製作的簡單和粗糙,導致它不能持久射擊,你打幾槍還行,打多了就要出問題,所以獨一撅的實用性又要大打折扣,但至少比你赤手空拳的與敵鬥爭要好許多。


古今注


駁殼槍,又稱毛瑟槍,德國造,量大從優。

王八匣子,日本造,我軍也使用。

啄啄火,槍管內裝填火藥、鐵砂子,一個撞擊啄啄,叫起,一扣板機撞燃引藥,一溜火花,打得斑鳩亂撲,川軍要排長以上才能吊在腰桿上,講究的還要吊上紅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