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有必要教會機器人說話嗎?

我們能“教會”電腦情商嗎?

計算機會具備情商嗎?

我們曾一度認為,計算機,是不可能表現出情商的,但是,話不能說這麼絕。

阿童木人工智能舉個例子,計算機憑藉人臉面部識別,就能準確檢測出哪些人是罪犯。這就意味著,計算機,已經慢慢學會“讀懂”人,而這說明計算機具備“社會性”的關鍵,有一定程度的情商。

但是,進一步的研究發現,計算機能“讀懂”人,不意味著它們能理解人。

計算機之所以能進行人臉識別,是基於大量面部特徵的數據,這並非依靠直覺,而是算法,依靠深度學習。

不要看機器人,比如餐廳的服務機器人、陪伴機器人、教育機器人,常常表現出一副熱心的樣子,這不過是在掩藏內裡那顆冰冷的心——算法。

我們有必要教會機器人說話嗎?

我們見過很多這樣的例子,現在的計算機能夠通過聲音,來判斷情緒,準確率高達80%。阿童木人工智能在一項實驗中,發現,計算機,能夠通過判斷實驗對象的專注和焦慮程度,來確定實驗對象是不是覺得任務很困難,但這並非通過“看到”你的情緒,“看到”你的動作,來表現出來的,而是通過海量的數據。

一切都是表象,實則到處都是“人造”的痕跡。

沒有情緒,沒有溫度,它的“靈魂”、“意識”,是由數據構成的,是由算法構成的,是客觀的,它當然也不會自認為有主觀意識。

不過,儘管情感是“裝”出來的,但是不能否認它在某些領域的作用。

例如,在客服、教學、醫患關係中,善於傾聽就是一個重要的軟實力因素,是成功的關鍵。

有個大學教授似乎抓住了這一點,他創造了一個虛擬的教學助手,名叫“吉兒”。教授給吉兒設置了“活躍又善於傾聽”的性格,吉兒給學生的回答總是充滿熱情和活力,能幫助他們跟上所有課程的進度,不掉隊。

我們有必要教會機器人說話嗎?

不過,要是處理語義複雜或曖昧的場景,那就比較困難了。

阿童木人工智能在這裡舉個例子,有個工程師試圖讓機器人說出“激勵人心”的話,做出了“鼓勵機器人”(InspiroBot)。想法是很好的,這能夠激起人們的樂觀精神,鼓勵他們積極進取。

但是,結果卻讓人大失所望,鼓勵機器人”說出的話範圍很廣,從人生終極問題“我在哪裡?”到古怪的“如果我們能幫助鬼魂,世界將會怎樣?”

雖然遭受了許多挫折,我們仍要記住,教會機器人進行有效交流,是很有必要的。

機器人可以分析出哪些話意味著說話者的信任、行動、驚奇和其他強烈的情緒。通過機器學習,我們能教他們如何根據所處的語境,選擇使用這些話語,並持續調整他們的交流方式。

我們有必要教會機器人說話嗎?

阿童木人工智能專注於3-18歲孩子的機器人、編程、創客等教育,提供品牌合作,希望自己的教學理念得到傳播,惠及到更多的孩子,專注於培養面向未來的人才。更多信息請關注阿童木人工智能公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