偶像or硬漢,螢屏諜海誰是舵手?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文丨洛弟

來源丨烹小鮮

半個2018年,說走就走,一切依舊在變。

全中國生活狀態最穩定的人群之一,是諜戰劇的無名英雄們,依舊在他們的十年、八年與三年中,為收視率無聲搏殺。

但我們發現,今年的間諜世界裡,獨領風騷的似乎是一群二貨。

比如東三省最知性土匪,和平飯店一枝花雷大頭。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和平飯店》雷佳音飾王大頂

還有越來越不拿自己盛世美顏當回事兒的你坤哥。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脫身》陳坤飾喬智才

之前聚攏大批年輕觀眾的流量明星們,則在諜海中消失了。

近幾年《麻雀》《胭脂》等“偶像諜戰劇”的嘗試,是不是就此撞了南牆?

有人會惋惜老類型的新花樣終於失敗,也有人慶幸一股濁流就此消失,諜戰劇藉此“迴歸正軌”。

其實這都無所謂,不必掛懷。

諜戰劇本為偶像而生,偶像永遠存在,唯一的區別是,什麼樣的偶像。

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爆發前十天,《007之諾博士》在英國上映。詹姆斯·邦德憑藉其雄性荷爾蒙,迅速成為一代男性偶像。

他上天入地無所不能,美酒香車、神兵利器傍身,代表不列顛縱橫四海,征服著一個個毀滅世界的敵人,還有以“批”為計量單位的美女。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早年007電影裡左擁右抱,物化女性的種馬情節,放到今天會被觀眾噴死

俊男美女的冒險故事,承擔了獵奇與造夢的功能,間諜一躍成為全球銀幕上最光彩的職業。

人們對間諜“細作”“告密者”“殺手”的不良印象得到改變,諜戰劇甚至影響了社會擇業傾向。

最有名的例子,可能是1973年的蘇聯諜戰劇《春天的十七個瞬間》。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伊薩耶夫同志不會想到,自己在埋葬第三帝國後,還在熒屏外改變著歷史

當年21歲的列寧格勒大學法律系大學生,弗拉基米爾·普京,看過該劇後立志加入克格勃,並在畢業後如願以償。

後來的事情,我們都知道了。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差不多到這個時候,以“偶像”為主要人物的諜戰片,弊端開始顯露:

動作場面越來越熱鬧,程式化的劇情與人物,卻總是英雄美人、滅世狂魔老一套,越來越單薄無聊,被人戲稱為“kiss kiss bang bang”。

這時,一批“非偶像”諜戰作品應運而生,部分揭示了情報工作的真實生態。

間諜出身的英國作家約翰·勒卡雷,寫出《柏林諜影》《鍋匠,裁縫,士兵,間諜》一批作品。

主人公往往落魄潦倒,既沒有出挑外貌,也沒有過人身手,在鐵幕內外的對壘中,以棋子的身份,承受雙面生涯對人性的摧殘折磨。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2011年電影版《鍋匠,裁縫,士兵,間諜》劇照

製作多部007電影的英國製片人哈里·薩爾茲曼,則在1967年,出品了一部“反007”的諜戰片。

《伊普克雷斯檔案》的英國特工哈里·帕爾默,戴一副黑框眼鏡,作風懶散悠閒,日常似乎以煮咖啡、烹飪、上班遲到及惹毛上司為主,卻在關鍵時刻屢破大案。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伊普克雷斯檔案》劇照

諜戰片的“反偶像”“反英雄”傳統由此開啟,間諜們走下神壇,更多成為有血有肉的普通人。

這直接影響了國產諜戰劇《潛伏》中餘則成一類人物:

2009年的中國觀眾,在驚訝於“劉華強”“高大山”突然成為文弱小男人的同時,也在奇怪餘則成這種人,怎麼能當間諜。

諜戰片的“偶像”與“非偶像”,“英雄”與“反英雄”兩種傳統,並行不悖走過幾十年。

等到國產諜戰劇於本世紀興起後,兩種成熟的模式,也同時被中國創作者接納。

但一開始,由於種種原因,國產諜戰劇的發展,出現了異色:

它首先以近乎“職業劇”的寫實面目呈現。

2002年《誓言無聲》在央視一套黃金時間的播出,如該劇本身的基調一樣,沉鬱淡泊。

對時代的還原,對國家安全人員喜怒哀樂的刻畫,成為主要部分。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到後來的《暗算》《於無聲處》,國產諜戰劇依然保持著“非偶像”的職業劇特質。

同時,《無悔追蹤》《北平無戰事》一類諜戰劇由此衍生:

這些披著諜戰劇外衣的年代劇,真正呈現的是歷史洪流中個體命運的沉浮掙扎,其主題已不再侷限於諜戰。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無悔追蹤》劇照

當然,“反英雄”“非偶像”從來不是市場主流。英雄偶像們,到底還是熒屏諜海的舵手。

之後,這一類諜戰劇在國內熒屏上,倍速經歷了在大洋彼岸的興衰。

由於龐大的市場需求,以及刻板的人物塑造、故事編排,大量粗製濫造的“英雄偶像類”諜戰劇出現,迅速被劃入“抗日神劇”重災區。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硬漢”演員於震,在出演大量此類劇集後,戲路開始被定型,長期禁錮於低質量類型中

此時,諜戰劇的主要觀眾群:35歲以上男性觀眾,開始產生厭倦,同時,也將最大觀眾份額讓給了90後、00後們。

窮極思變,“英雄偶像類”諜戰劇,開始向其他類型汲取營養。

《黎明之前》的男主人公具有不完美的“非偶像”成分,《紅色》向刑偵劇取經,讓徐天成為一個古畑任三郎式主角。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徐西桑(徐先生),儂這樣講話一點說服力都沒的呀(《紅色》劇照)

以往雄性審美主導的“硬核諜戰劇”開始“軟化”。

隨後,《麻雀》《胭脂》《解密》一類諜戰劇,開始與偶像劇真正結合,啟用流量明星主演,產生了我們今天所說的“偶像諜戰劇”。

說到底,這一類型混搭,依然是求新求變的突破性嘗試,純屬自然進化。

這一嘗試,也的確吸引了大批流量世代的年輕觀眾。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但類型碰撞後產生的副作用,也迅速爆發。

其一,在於流量明星當中,部分演員演技不過關,接受不了諜戰劇考驗。這點在此不必多說,網友們花樣翻新的毒舌吐槽,雖有偏激,但也足以說明一些情況。

其二,偶像劇與諜戰劇的劇情模式本身,存在不可調和的衝突。偶像劇少不了談情說愛,為了滿足這一要求,大量的戀愛戲碼,不可避免擠壓諜戰成分,造成觀感上的割裂。

同樣,偶像劇的人物魅力,依然建立在偶像式主角的“超常”上。

“傑克蘇”“傻白甜”的人設,一旦套用在諜戰劇裡,就會出現不合理的即視感。

如《偽裝者》裡的明臺,受訓後展現驚人天賦,十餘天內練成神槍手,只能當笑話看。

女主們,則成了不少諜戰新作的最大黑點:依靠女主降低智商推進劇情的情況,屢見不鮮。

偶像劇人物的簡單純粹,與諜戰劇人物的複雜多面,天生互斥,怎麼都揉不到一塊兒去。

“英雄偶像”諜戰劇的弊端非但沒有緩解,反而變本加厲捲土重來。

最終,這幫在正經諜戰裡活不過三集的流量偶像男女主,開始無處安放,導致一大批新晉“流量諜戰劇”口碑先後撲街,迅速被人遺忘。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周冬雨的表現在《七月與安生》《喜歡你》《後來的我們》中得到肯定後,很少有人願意回憶《麻雀》裡不太討喜的徐碧城了

與此同時,傳統“硬核諜戰劇”卻在“偶像”與“非偶像”的融合下,繼續開掘類型。

近年一些作品,甚至對這一類型的頭號難題——題材廣度與表現尺度,作出突破性貢獻。

楊子姍和陳曉,兩個有演技的流量明星,主演了根據真實人物事件改編的《紅薔薇》。

該劇以烈士朱楓(朱諶之)為原型,首次正面描寫解放後我黨在臺潛伏特工遭遇。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柳雲龍的《風箏》則在熒屏上,照亮了現代諜戰史的暗面:

那些為了使命留不下真名的人,在和平到來後面臨更加慘痛的蹉跎。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再如,最近已經開播的《面具》,甚至讓國共諜戰的黑白身份天翻地覆:

動搖的國民黨潛伏特務成為男一號,偵辦他的公安局副科長,竟是全劇最大反派。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硬核諜戰劇”迴歸的同時,“偶像諜戰劇”也開始與“非偶像”元素結合,迴歸傳統求生存。

一身毛病的“痞子英雄”開始霸屏,文章開頭提到的《和平飯店》《脫身》即為案例。

可見,離不開偶像的諜戰劇,夠不夠“偶像”無所謂,需要什麼樣的“偶像”才真正值得思索:

真正能打動觀眾的,還是鮮活可信的故事與人物。

“偶像諜戰劇”的嘗試,成也好,敗也好,終究要回歸這一正軌。

偶像or硬汉,荧屏谍海谁是舵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