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图读懂+解读」两部委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打call

7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要求在全行业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据悉,这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促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发展的意见》发布后的首批配套文件之一,主要聚焦如何用“互联网+”解决老百姓就医过程中的操心事、烦心事,以期缓解看病就医难题,提升人民健康水平。

《通知》主要包括就医诊疗服务更省心、结算支付服务更便利、患者用药服务更放心、公共卫生服务更精准、家庭医生服务更贴心、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健康信息服务更普及、应急救治服务更高效、政务共享服务更惠民、检查检验服务更简便等10个方面的30条具体措施。

《通知》提出,在确保医疗质量和信息安全的前提下,积极为患者在线提供部分常见病、慢性病复诊服务,以及随访管理和远程指导,逐步实现患者居家康复。到2020年,三级医院要实现院内医疗服务信息互通共享;医疗机构通过省级、地市级等相关专业医疗质量控制合格的,在相应级别行政区域内检查检验结果实行互认,并实现医疗联合体内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信息共享、检查检验结果互认,避免患者重复检查;实现地市级区域内医疗机构就诊“一卡通”,患者使用电子健康卡就可在任一医疗机构挂号就诊、检查检验、信息查询等。

《通知》鼓励有条件的医疗机构推进“智慧药房”建设,实现处方系统与药房配药系统无缝对接。同时,结合区域全民健康信息平台,实现现有公共卫生信息系统与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的联通整合。到2020年,实现远程医疗服务覆盖全国所有医疗联合体和县级医院,并逐步向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乡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延伸。医疗联合体牵头医院要建立远程医疗中心,推广“基层检查、上级诊断”模式。

据悉,国家将适时遴选推广一批“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示范典型,不断促进便民惠民活动深入开展、取得实效。

【《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解读】

解读

7月12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联合发布《关于深入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的通知》。《通知》明确,在全行业开展“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活动,并推出10项便民惠民服务,共30条具体措施。“30条”体现了怎样的推进逻辑,还须如何进一步深化?对此,本报记者采访了相关专家和医院管理者。

“背后是体系的整合”

“这个文件老百姓肯定会点赞。题目里虽然说的是‘服务’,但是实际内容还包含了医疗的核心业务,比如处方等,远比预想的内容要多。可以说既是发展的文件也是服务的文件。”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卫生发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员顾雪非说。

浙江省卫生计生委副主任马伟杭表示,文件语言很通俗,都是一些看得见、摸得着、接地气的内容,很多条款都聚焦了老百姓的痛点堵点问题。而且文件所展现的并不仅仅是便民惠民的服务,很多是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内容,二者相辅相成,是深化医改、深化三医联动的重要举措。文件还包含了提升管理能力的诸多条款,例如信息资源如何管理、互联互通等。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副院长马昕表示,30条举措一个共同指向的就是提高医疗领域效率和便捷。另外,文件出台前,30措施在各地都已有不同程度的落地,之所以需要在全国层面统一推进,一方面说明这些措施经得住了实践检验,“性价比”很高,值得推广。尤其是对未开展地区意义重大,“可以不用交‘学费’,直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另一方面,30条措施在推进过程会遇到各种难题,比如刚开始的患者不适应、医生不适应、系统不适应等,这些需要国家层面提出刚性要求,同时也需要患者保有一定的耐心和改变的准备,让各方面都相互配合。

“如果没有互联网的话,很多资源的整合和流程的再造是完不成的。”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医院管理研究所研究员付强表示,从表面上看,10项服务30条措施是一件一件具体事儿,实际却是在用互联网触角将散在的资源,整合成一个体系,让很多在现实中没办法实现的整合事情粘合在一起。比如从医疗机构内部的预约诊疗到医疗机构外部的居民健康卡、网络科普平台、生育服务网上登记等,这是一个大的整合过程。具体来讲,就是围绕全周期健康照护进行服务体系、机制和流程优化与重塑,打通健康服务供给实践中上下、内外、前后、医药、医防、平战、管服各个环节,变“单打一”为“组合拳”,改变各管一段、各管一块儿的条块分割的状况。他还指出,这是用互联网将线下实体服务主体和内容联起来,将实现整体大于各部分之和的效果,改变的不仅仅是服务对象的感受,还有服务提供者和管理者的习惯,是制度和机制创新。

“越落细落小,越能落地落实”

“文件发了,关键是推动落地。有时候,文件出了,目标有了,但是从目标到结果之间的路径没有,一线执行人员不知道怎么落实,最后一公里打不通。最终,文件叫好不叫坐。”有专家表示,此次出台的10项服务30条措施给了全国多条具体可落地的路径,将目标和结果有效连接了起来。比如,《通知》提出,各地要建立完善网上预约诊疗服务平台,整合打通各类服务终端,加快实现号源共享,逐步增加网上预约号源比例。三级医院进一步增加预约诊疗服务比例,到2020年,预约时段精确到1小时以内,并优先向医联体内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预留预约诊疗号源,二级以上医院普遍提供移动支付等“一站式”结算服务。

有专家提醒,虽然国家层面给出了具体路径,但是由于各地、各医疗机构间差异明显,需要在参照国家意见的基础上,结合各自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路径。 “全国联动,扎扎实实做1~2年,相信这些举措就能内化成大家的共识和行为习惯。只有各省市、各医疗机构一起供起来,才能形成信息化便民惠民的一体化布局。”事实上,很多地方已经结合国家的相关文件不断利用信息化手段,提升便民惠民工作水平。例如山东省出台了《关于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开展智慧服务品牌创建工作的通知》,宁夏出台了《“互联网+医疗健康”便民惠民行动方案》,天津、辽宁、福建等陆续发布了信息化便民惠民的系列措施,以期解决老百姓看病就医的“痛点”和“堵点”。

在目标和结果之间划好路径,让理想变成现实并不难,关键在于是不是直奔问题而去。“2017年下半年我们给余杭卫生计生局一个建议,希望在医疗服务中能用上阿里的人脸识别技术,并与支付宝、微信等第三方线上支付结合起来,对看病就医流程来一个更加深刻的‘颠覆’。”据了解,“全程刷脸就医系统”将于今年9月左右在余杭区一家区属医院试点上线。提及最初的方案设计,浙江省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马伟杭难掩激动。他表示,余杭先行先试的这个项目,期望能打通就医预约、身份识别、诊疗服务和医保现金支付等所有环节,并借此取消所有可省去的非诊疗环节,特别是支付环节,做到“离院在线信用支付”。同时,为老年人提供更方便的有效识别途径,让他们也能搭上“互联网+医疗健康”的信息化快车。

“把花朵变成花园,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众多受访者表示,措施的落地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如何把“花朵”变成“花园”,需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

部门之间能不能有效配合考验各地智慧。“事实上,余杭区全程刷脸就医系统推动起来并不容易,需要很多部门的配合,要下很大决心。”马伟杭坦言。幸运的是,今年,浙江省将“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医疗健康服务领域延伸,从省政府层面推动此项工作,也让余杭区的试点加速向纵深突破。“一个部门的‘最多跑一次’背后其实是政府的‘最多跑一次’,部门协调和推动力度很关键。”马伟杭说。

马昕指出,并非所有跟“互联网+”沾边的措施都能便民惠民,有些可能会事倍功半,甚至有些会造成“更不便捷”。付强表示,在具体落地过程中各地应该通过实地调研、深度分析,找准问题,制定靶向落地举措,不能盲目照搬照抄其他地方的做法,既要尽力而为,也要量力而行。特别是要注重推进老年友好型社会建设,照顾到老年人特殊群体的需求。

建立督导和社会评价机制是重要保障。在这方面,浙江省的做法也值得借鉴。据了解,今年6月初,浙江省卫生计生委150余名机关干部走进各省、市级医院以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进行切身体验,不预设调研人员和地点,也不安排调研路线,直击医疗卫生服务的痛点难点。截至6月23日下午4:30分,发布体验内容累计有137人次,意见建议344条。另外,浙江省还发动媒体、居民等加入体验大军,还将发布“老百姓获得感排行”。

“医疗安全是底线,在‘互联网+医疗健康领域’也不例外。”马昕还强调,在推进用信息化手段便民惠民过程中,尤其要注意信息安全,要加大相应投入,保障健康医疗大数据的使用安全。

「一图读懂+解读」两部委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打call
「一图读懂+解读」两部委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打call
「一图读懂+解读」两部委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打call「一图读懂+解读」两部委为“互联网+医疗健康”打call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