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热”新闻应接不暇 存单变保单再现“江湖”

舆情观察:金融“热”新闻应接不暇

若问刚刚过去的一周(7月16日至20日),除了烈日当头,酷暑难耐,专注金融领域的媒体有何感受?答案就一个字——忙!只因上周国内金融要事频频,不仅央行与银保监会都有动作,而且一度牵扯到财政部。新闻热点如此多,皆被媒体揽入怀,这从上海金融报舆情组的监测结果可见一斑。

金融“热”新闻应接不暇 存单变保单再现“江湖”

央行方面,上周前期未祭“大招”,仅于7月16日、17日连续两天在公开市场加大投放,前者通过逆回购释放了3000亿元流动性,后者通过开展逆回购及中央国库现金管理商业银行定期存款操作再释放2400亿元流动性。媒体对此解读后表示,央行频发“红包”旨在“引积极财政政策”。

值得一提的是,7月13日,央行研究局局长徐忠在题为《当前形势下财政政策大有可为》的文章中指出了财政管理上的一些问题。财政部官员随即以《财政政策为谁积极?如何积极?》一文回应,称“不能将赤字规模与积极财政政策的力度简单等同起来”。此事引来各界关注并于上周持续发酵,有关媒体相继刊发《央行与财政部之争到底争什么》、《央行与财政部之争暴露现阶段去杠杆之难》、《央行与财政部互怼,这几个核心问题大家注意没?》、《央行财政部互怼:财税金融体制大改革或加速登场》等文,或请专家建言,或邀学者点评,或让网友“投票”,为读者提供一道道口味不同的“大餐”。而各种声音归结到底,还是希望央行与财政部统筹运作,协调步伐,将各项支持实体经济政策效能发挥至最佳。

7月20日,央行终发“大招”,公布了《关于进一步明确规范金融机构资产管理业务指导意见有关事项的通知》及说明。从总体看,央行并未对原指导意见有所放松,而是在原有框架上对执行方面进行细化。部分“嗅觉灵敏”的媒体第一时间将此消息传播,引发新一波报道热潮。

银保监会上周同样忙碌不停,从发布《内地和香港偿付能力等效评估框架下再保风险因子方案》,到召开“疏通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做好民营企业和小微企业融资服务座谈会”,再到协同央行、证监会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复同意在重庆市、浙江省开展金融标准创新建设试点工作,每个举动都在媒体“眼中”。上海银监局亦于7月18日亮招,联合上海市不动产登记局在全国率先启动新版不动产登记信息在线查询系统,切实提升银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的能力。

7月20日,银保监会发布了《商业银行理财业务监督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再度引得媒体“纷至沓来”。这份意见稿与资管新规充分衔接,共同构成了银行开展理财业务所需遵循的监管要求,将更好地保护投资者权益。

金融“热”新闻应接不暇 存单变保单再现“江湖”

图片来自网络

一周热议:央行发“声音”力挺现金

7月13日,央行官网挂出《中国人民银行有关部门负责人就整治拒收现金有关问题答记者问》,明确银行业金融机构、非银行支付机构不得要求或者诱导其他单位和个人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任何单位和个人存在拒收或者采取歧视性措施排斥现金等违法违规行为的,应当自公告公布之日起一个月内进行整改。此举瞬间“引爆”舆论,并于接下来的一周(7月16日至20日)持续引发业内外热议。

@中国人民银行长治市中心支行周慧虹:从以往情况来看,各地因辅币短缺一度出现的“找零难”问题,某种程度上也是商家拒收现金的一个诱因,这就要求各地人行、银行业金融机构协同配合,进一步优化辖区流通人民币的币种结构,进一步提高人民币现金服务水平,确保市场经济主体用币更趋便利化。

@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董希淼:在可以预见的未来,在我国大部分地区,现金支付和非现金支付仍将长期并存。如果一味地“消灭现金”,一个直接的后果便是那些不会或未能使用现代支付手段的弱势群体,将成为我们这个时代的“数字弃民”,这样的理念和做法都与国家大力倡导普惠金融的精神背道而驰。

@上海亿达律师事务所律师董毅智:虽然不收现金的商家主要基于管理成本的角度考虑,如收银员、收银设备等产生的成本,而且零售业态的升级亦对支付的数字化提出了要求。不过,央行本次发声也是在保护消费者的选择权。

@网友何勇海:整治拒收现金不仅限于商家,还要瞄准行政事业单位、公共服务企业。这些单位企业基于减少收费人员、收费设备等管理成本的考虑,也越来越多地只接受非现金付款,甚至个别地方政府以打造“无现金”城市为荣,大力推动非现金支付全面开花,客观上形成歧视现金支付的氛围。这种做法恐怕是拒收现金行为的最大动力,对支付行为更会产生偏向性影响。

“小金”视点:存单变保单再现“江湖”

或规范银行理财,或助力企业融资,或力挺现金支付,可以说,上周监管部门一刻都没闲着。那么,各商业银行在干啥?这还用问,当然也在力求上进,不然我们不会在媒体报道中读到某银行发布企业App、某银行推出军人信用卡、某银行举办暑期特色活动,更有银行止付电信诈骗,帮助客户挽回巨额资金损失。

遗憾的是,上述亮丽“风景线”中也夹杂一些不和谐之音,同样被媒体逮个正着。比如,某银行因贷后管理失职,导致流动资金贷款、个人贷款资金被挪用,被监管部门出具罚单;某银行为80岁的老年储户擅自开通短信提醒业务,致使月月收费,解除业务却须凭本人身份证办理,招致储户差评;某银行员工冒用公司名义为他人融资担保,受贿近6000万元,最终东窗事发。凡此种种,都让闻者摇头。

而“小金”觉得,在坏了好好一锅汤的“老鼠屎”中,存单变保单再现“江湖”最令人倒胃口。如据报载,北京市民李某近日去某银行办理定存,回家后才明白原来自己买了一份保险。只因彼时银行柜员声称这款产品利息较高,其他啥都没说,李某就爽快地签字,结果落入陷阱。此事经媒体传播,引起舆论对此行业痼疾再度关注。

此前,有部分银行工作人员常用这招误导客户且屡试不爽。为此,原银监会2010年明确提出“不得将保险产品与储蓄存款、基金银行理财产品混淆出售”,2017年10月20日要求银行业金融机构对每笔产品(包括自有理财产品和代销的保险、公募基金等)执行“双录”(销售过程同步录音录像)。银保监会则于2018年5月特意发布消费提示,提醒消费者购买银保产品谨防混淆产品类型、夸大产品收益、隐瞒产品情况等三类销售误导行为。

上述监管举措的目的不言而喻,就是要加大对保险销售误导行为治理力度,严惩损害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违法违规行为。但高压态势如斯,仍有银行工作人员顶风作案,未免令人咋舌。结合早前曾有媒体征集消费者在金融机构遭遇的欺诈、误导、恶劣服务等投诉线索,其中,高达70%是在银行渠道被误导购买保险产品,看来政策出台是一方面,后期落实则是另一方面,唯有将跟踪监管及检查力度常态化,才能有效消除监管盲区。

当然,最关键的还是银行机构。今天成功地忽悠一位客户,使之不明不白把存款变成保险,那么,明天在当事人乃至更多客户的心中,银行形象恐怕就将“由白转黑”,一落千丈。这笔生意是否划得来?你知我知,相信银行亦自知!

记者 傅烨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