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大猷:他是饒毓泰的學生,也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

2000年3月4日,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的著名物理學家吳大猷先生在臺灣病逝,享年93歲。吳大猷先生畢生獻身於科學研究和教育事業,為中國物理學科的建設和發展做出了重大貢獻,在世界物理學界享有崇高的威望,楊振寧、李政道都是其西南聯大時期的學生。

吳大猷:他是饒毓泰的學生,也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

吳大猷與楊振寧、李政道

吳大猷(1907—2000)廣東肇慶人,1907年9月27日出生於廣東番禹。吳大猷祖父吳桂丹乃“粵東時賢第一人”,為清末進士,翰林院庶吉士、編修,正三品記名御史,育有四子四女,吳桂丹次子吳國基是吳大猷的父親,為清光緒舉人,曾任駐美使館隨員,直隸州知府。

但尤為可惜的是,吳大猷祖父和父親都英年早逝,祖父去世時48歲,而父親去世時才32歲,但吳氏後人卻出了許多傑出人物,尤以吳大猷最為著名。

1920年,在天津英商“怡和洋行”任職的廣東人陳祝齡,擬在天津創辦“私立廣東中學”,寫信邀請吳大猷伯父吳遠基擔任校長,吳遠基欣然同意,吳遠基此前曾在天津生活多年,其次子吳大任就在天津出生。

1921年夏,吳遠基動身前往天津,原打算只帶長子大業、次子大任,準備讓兩個兒子投考南開中學,後來應兩個弟媳的要求,吳遠基又把兩個侄子吳大猷和吳大立也一起帶到天津,這四兄弟都很爭氣,全都考上了南開中學,此後也都學業有成,成為著名的學者。

吳大猷考入南開中學後,在南開度過了整整10年的青春歲月,南開中學4年,南開大學4年,大學畢業之後又被留校任教2年。

1925年夏,吳大猷考入私立南開大學礦科,後來因礦科停辦,吳大猷轉入物理系學習,而把吳大猷引入物理學領域馳騁一生的,則是時任物理系主任饒毓泰教授。

饒毓泰於1922年獲得普林斯頓大學物理學博士之後,應張伯苓之邀,在私立南開大學創建了物理系。

1929年,吳大猷從私立南開大學物理系畢業,學校希望吳大猷留校任教,但與吳大猷熱戀女友阮冠世則鼓勵他報考清華大學的公費留美生,吳大猷前去北平參加了當年的考試,但考試結果卻只錄取了清華的一名考生,而吳大猷卻並不氣餒,因為他可以繼續留在南開大學與女友在一起。

22歲的吳大猷留在南開大學物理系當了助教,講授近代物理和力學等課程,不但開始了他的教學生涯,同時也開啟了他的愛情之旅。

阮冠世家在北平,節假日常約吳大猷一起回家,他們遊玩天壇公園時,阮冠世讓吳大猷將耳朵貼在迴音壁上傾聽,阮冠世則在另一處悄悄傾訴:“請求上帝讓我們永生永世在一起……。”

比吳大猷年長16歲的饒毓泰教授對吳大猷非常器重,總在尋找機會準備讓自己的得意弟子去美國留學深造。

1931年,在饒毓泰和清華大學物理系主任葉企孫教授的聯合推薦下,吳大猷獲得了“中華教育基金董事會”的乙種研究補助金,前往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院進修。

吳大猷攜阮冠世與他同行,兩人共用一份獎學金,可見生活上的艱難,而阮冠世由於體質較差經常生病,醫藥費是一筆很大的開支,吳大猷在完成學業的同時,還要兼職做其他工作,才能維持兩人的基本生活,1932年,吳大猷獲得密歇根大學碩士學位時,阮冠世也轉到了密歇根大學。

密歇根大學物理系是美國發展量子力學的中心,而系主任雷道爾教授是紅外分子光譜研究的鼻祖,他經常組織暑期理論物理研討會,歐美幾乎所有的理論物理學家都曾在研討會上做過報告,吳大猷浸染在這樣一個氛圍中,自然是獲益匪淺。

吳大猷經過多次研究和實驗,將紅外光譜儀的直線狹縫改為彎形,大大提高了分辨率,吳大猷的這個發明被製造紅外光譜儀的工廠所採用,遺憾的是當時並沒有申請專利。

1933年6月,吳大猷完成了他的《電勢與原子光譜的問題》畢業論文,他在論文中提出:“週期表裡因為5f電子填入,會不會產生第二個稀土族?”當時量子力學還是新學科,吳大猷以巧妙的數學方法,論證在鈾92附近要開始第二個稀土族元素,這個結論具有非常重大意義,並以此獲得了密歇根大學物理學博士學位。

吳大猷:他是饒毓泰的學生,也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

吳大猷獲博士學位時留影

吳大猷博士論文發表八、九之後,美國為了製造原子彈,研究人員急於瞭解比鈾更重要的元素有什麼化學性能,尤其是NP-93與PU-94之間。

吳大猷的論文也對1951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格倫· 西奧多· 西博格博士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他之所以能夠獲得諾貝爾化學獎,就是因為他掌握了PU-94的化學性能。

西博格博士曾對吳大猷說:“當年能夠獲得諾貝爾獎,應該歸功於你的論文。”由此可見吳大猷博士畢業論文質量之高,當時世界學術界也因此將吳大猷稱為“錒系元素研究先驅者”。

吳大猷在密歇根大學獲得博士學位之後,再次獲得“中華教育基金董事會”的乙種研究獎學金,繼續留在密歇根大學研究原子、分子理論及實驗,又先後在哥倫比亞大學、劍橋大學、哈佛大學、麻省理工學院、加州理工學院進行原子和分子光譜學方面的科學實驗。

1934年夏,吳大猷應恩師、北京大學物理系系主任饒毓泰之邀回國,在北京大學物理系擔任教授,吳大猷在北京大學物理系任教的三年裡,發表了15篇重要論文,也把世界物理學最新前沿學科——“量子力學”,介紹給了中國物理學界。

1936年9月6日,吳大猷與阮冠世在北平結為伉儷,這對苦戀八年之久的有情人終成眷屬,時任北京大學校長蔣夢麟為這對恩愛夫妻證婚。

吳大猷:他是饒毓泰的學生,也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

吳大猷與阮冠世

當時阮冠世臥病在床,而且因病不能生育,許多好心人都勸吳大猷慎重選擇婚姻,尤其是寡母祈求和絕望的眼神,因為吳大猷是家中獨子,如果選擇迎娶阮冠世,那吳家這一脈也就斷了香火,但吳大猷毅然選擇了阮冠世,對已經相戀八年的戀人不離不棄。

吳大猷曾說:“她正處在最需要關照的境地,無論如何我都不能拋棄她,而結婚是我今生能夠照顧她的唯一方式。生活裡如果沒有她,再大的功名對我來說都沒有什麼幸福可言。”這情真意切、擲地有聲的話語,就是吳大猷的愛情宣言。

“七七事變”之時,正值學校暑假,吳大猷夫婦與寡母正在天津的二姑媽家,吳大猷接到學校的通知,要求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和南開大學三校師生趕到湖南長沙匯合。

吳大猷將妻子、母親留在天津安頓好,與饒毓泰夫婦及清華大學朱自清等人一起從天津乘一艘小輪船南下,但這些人因為暈船而決定在青島下船,準備改乘火車,在青島港的茫茫人海中,吳大猷竟然與千里尋夫的妻子阮冠世邂逅。

1938年初,吳大猷攜妻抵達昆明,出任西南聯合大學物理系教授,主要負責電磁學、近代物理、量子力學和古典力學等課程的教學,此時的西南聯大物理系幾乎雲集了全國物理學界的精英,其中包括葉企孫、吳有訓、周培源、饒毓泰、趙忠繞、王竹溪、鄭華熾、霍秉權、任之恭、吳大猷、張文裕、孟昭英、朱物華、馬仕俊等人。

北京大學為了籌備建校40週年校慶,請教師們提供論著,吳大猷用英文撰寫他的第一部學術專著《多原子之結構及其振動光譜》,並於1940年在上海出版,還獲得了國立中央研究院“丁文江獎”,獎金3000元。

吳大猷這本闡述分子物理學重要理論的專著,很快就流傳到了國外,在國際學術界贏得很高的聲譽,成為當時國際上該領域唯一的經典專著,吳大猷之名從而享譽國際物理學界,而這本專著幾十年來都是世界各研究院在該領域裡的標準手冊。

吳大猷在西南聯大時期的生活異常艱難,一是當時正處於戰爭時期,二是因為妻子長期患病需要他的精心照顧,即便如此,吳大猷的教學也沒有停止,他的授課內容廣泛,講述透徹而清晰,既培養學生嚴謹的學術精神,又總是不斷引領學生進入最新科研領域的前沿。

吳大猷在北京大學和西南聯大時期所培養的學生,物理英賢盡出,許多人後來都成為中國物理學界的中堅人才,如楊振寧、黃昆、張守廉、黃援書、郭永懷、朱光亞、胡寧、馬大猷、朱汝謹等人。

1941年,楊振寧在準備畢業論文時,請吳大猷作為自己畢業論文的指導老師,吳大猷擬了十幾個論文題目,楊振寧選了《以群論討論多遠分子之振動》作為自己的畢業論文,吳大猷向楊振寧推薦了一篇有關分子光譜與群論關係的文章,看似簡單的點撥,卻確定了楊振寧一生的物理研究方向,並最終取得了重大學術成果。

1945年春,正在浙江大學讀一年級的李政道千里迢迢地來到西南聯大,慕名託人投奔吳大猷,李政道求賢若渴之心,幾乎到了奇怪的地步,吳大猷在徵得其他老師的意見後,讓李政道隨班聽課,如果考試合格就升入二年級學習,而李政道除了完成正常課堂學習之外,幾乎天天向吳大猷要習題和讀物,而且總是能夠又快又好地完成,吳大猷非常欣慰,向老師們誇獎李政道,稱讚李政道是一個物理奇才,思維敏捷,大異尋常,前途無量。

吳大猷:他是饒毓泰的學生,也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

吳大猷與李政道

1945年11月,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3名教授奉命到重慶報到,時任軍政部部長陳誠和次長兼兵工署署長俞大維接見了他們,提出準備籌建原子彈研究機構,並與他們商討關於原子彈研究的一系列問題。

吳大猷隨即起草了一份建議,陳誠和俞大維認為可行,蔣介石還為此還專門接見了吳大猷,準備撥付10萬美元作為研究經費,並確定一個禮堂作為研究場所。

吳大猷向蔣介石提出,原子彈是研究出來的,首要的任務是培養人才,應即刻選拔合適人選赴美學習原子彈製造技術,因為研究原子彈技術涉及物理、化學和數學三個方面學科,國民政府確定由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主持這項工作,具體人選由吳大猷等人推舉確定。

曾昭掄推薦了王瑞駪和唐敖慶,華羅庚推薦了孫本旺和徐賢修,而吳大猷則推薦了大二學生李政道和助教朱光亞。

1946年秋,吳大猷、曾昭掄、華羅庚帶領王瑞駪、唐熬慶、孫本旺、李政道、朱光亞等人先後赴美學習原子彈製造技術,正式開啟了“中國曼哈頓計劃”。

吳大猷抵達美國之後,先在密歇根大學擔任客座教授,吳大猷自從1933年在此獲得博士學位後,已經13年沒有回過母校了。

吳大猷工作了一段時間之後,又到哥倫比亞大學從事教學和研究工作,1948年,尚在哥倫比亞大學擔任教授的吳大猷,被國立中央研究院評選為第一屆院士。

1949年,吳大猷出任加拿大國家科學院物理所理論部主任,主持理論物理組工作,並於1950年成為加拿大皇家學會會員。

1956年,吳大猷應時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長鬍適邀請訪問臺灣,在臺灣大學和新竹清華大學聯合主辦的研究生班講授古典理學和量子力學,以及流體力學和核子間的交互作用問題。

1958年,吳大猷應邀擔任美國普林斯頓大學高等研究院研究員,1960年,曾應邀到瑞士洛桑大學講學,從1949至1963年,吳大猷在加拿大整整工作和生活了14年,發表學術論文50多篇。

吳大猷:他是饒毓泰的學生,也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

吳大猷與胡適

1963年,吳大猷辭去加拿大國家研究院職務重返美國,在紐約布魯克林理工學院的太空及氣體動力學研究所主講氣體運動論。

1965年秋,吳大猷又轉任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出任物理學和天文學系主任,1967年,吳大猷應老朋友錢思亮教授的邀請,赴臺灣出任科學發展指導委員會主任委員,吳大猷建議臺灣當局成立國家科學委員會。

1978年,已過古稀之齡的吳大猷在紐約州立大學水牛城分校退休,就在其退休後不久,夫人阮冠世因病去世,吳大猷悲痛地說:“她走了,使我失去了七十三年生命中五十二年的伴侶。”

阮冠世儘管身體孱弱,卻意志堅強,在其花甲之年獲得了生物學博士,在丈夫吳大猷愛情力量的感召下,與吳大猷一起攜手走過了半個多世紀,二人的愛情故事,完全是可以拍攝一部電影的。

1983年,吳大猷賣掉在美國的房產回到臺灣,致力於臺灣的教育和科學事業,經蔣經國提議,吳大猷繼錢思亮之後,出任中央研究院第六任院長。

吳大猷:他是饒毓泰的學生,也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

吳大猷

1984年,吳大猷出任臺灣“中華教育文化基金會”董事長,致力於兩岸的學術交流。1987年,在吳大猷80壽辰之際,其弟子們將他119篇論文彙集成多冊的《吳大猷文選》出版,吳大猷一生著作等身並且桃李滿天下,被譽為“中國物理學之父”。

1992年5月17日,85歲高齡的吳大猷在弟子李政道夫婦的陪同下,由臺灣經香港飛抵北京參加學術活動,這是吳大猷自1946年離開祖國之後,時隔46年第一次回到他夢魂牽繞的中國。

吳大猷:他是饒毓泰的學生,也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

左起:周光召、李政道、吳大猷

1992年6月4日,吳大猷回到母校南開大學時,被授予南開大學名譽博士學位,尤其當他看到自己當年學習成績單附件時,更是感慨萬千,這是他61年之後重回南開校園。

吳大猷:他是饒毓泰的學生,也是楊振寧和李政道的老師

前排左起:陳省身、吳大猷、吳大任;後排左起:母國光、楊振寧

2000年3月4日,吳大猷因病在臺灣臺大醫院逝世,享年93歲,其墓地在臺北南港中央研究院附近胡適公園內,只要能夠拜謁胡適之墓,你就能看到附近吳大猷物理大師的墓地,如果你有機會去臺灣旅遊,一定要去那裡看一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