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成绩放榜后,我开始怀疑努力的价值

期末成绩放榜后,我开始怀疑努力的价值

终于到了出期末成绩的时候。

我很忐忑,不仅仅是因为课程本身很难,更是因为这个学期时间非常紧张。几乎所有老师都把课拖到了最后一节,而没有尽早给我们争取多一点的复习时间。

结果就是,我们要用三天时间复习五门闭卷专业课,我清楚地知道自己没有对这场考试做好充分准备。

在查分之前我先刷了一遍朋友圈,发现大家的成绩都还挺好,侧面反映了老师评卷是挺松的,而且舍友们在群里的反映也都不错,甚至还看到学霸们的全红成绩单,我稍微放松了一点:虽然绩点可能不太高,但好歹不至于挂科,下学期加倍努力就是了。

点进查询链接,缓慢地下拉,许多很担心的科目都意外地不错,直到看见了一个醒目的“F”。

我挂科了。

在瞬间的大脑空白之后,随之而来的是愤怒的质疑:怎么可能挂科?

没有缺交过作业,没有缺勤过,平时上课回答问题尽力加分,卷子虽然难但基本都有答满,简答题部分背得滚瓜烂熟基本能拿满分,如果拿D也认了,真的无法相信这样还能挂科。

其实更深层的愤怒来自于,我第一次发自内心地怀疑努力的价值。

期末成绩放榜后,我开始怀疑努力的价值

当你勤勤恳恳地去听课而别人却在玩手机,

当你利用课后时间去复习预习知识而别人一回到宿舍就打游戏看综艺一整天都笑嘻嘻,

当你充分利用时间待在图书馆而别人却在数不清的社交场合中辗转,

到最后得到的结果是一样的,甚至你比别人更差,那你付出的努力到底体现在哪里?

别人自由自在地逍遥了一个学期,只是在最后一两个星期里翻翻书,就着老师给的重点针对性地背上几天,就能拿到不错的分数,那你累死累活一个学期有什么用?

好像只要在这场记忆力的较量中败下阵来,那么多努力的日子也一并被否定了。

尽管大学的期末考试被很多人诟病,用了一整个学期的时间去学习那么繁杂又略显艰深的知识之后,最后期末考试却像小学生级别的默写大赛,尤其是文史类专业。

老师和学生们都为了不挂科而竭尽全力。但这件简单的事都做不好,我真的无法用期末考试成绩不代表个人能力来安慰自己。

期末成绩放榜后,我开始怀疑努力的价值

不管怎么样,在复查成绩证明的确出错之前,一切都被推定为合理,事实就是我做得真的很糟糕。

但我只能告诉自己其实还是不一样的。那些看过的书,思考过的问题,拒绝无谓娱乐而待在图书馆的日日夜夜,一定不是白费的吧。

尽管在这次类似记忆力博弈的考试里,它们并没有派上用场,但不要停止努力。

我仍然困惑着前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