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如果沒有英、美的幫忙,蘇聯能不能打敗德國?

用戶67264283199


一是雙方兩敗俱傷,蘇聯佔小優勢與其講和,二是可以打敗,但所需時間會更多。

蘇聯的戰爭潛力很大,打贏只是時間的問題。只不過像莫斯科戰役、斯大林格勒戰役和庫爾斯克會戰等這些大型戰役會更加殘酷長久。

(圖為不列顛空戰一處)

如果德國與英國議和,美國不參戰,那麼德國在不列顛空戰損失的2500人和超過2000架的飛機會被投入蘇德戰場,蘇聯傷亡會大大增加,其工廠可能遭受德國空軍的毀滅性打擊。這樣以來,蘇聯的戰爭生產力會大大減弱,德國對部隊的調動會更多一些。德國不用兩線作戰,後方工場也不會被盟軍轟炸,可以保證工業實力。

(電影《斯大林格勒》一景)

但是莫斯科戰役和斯大林格勒戰役打得再殘酷德國也不會打贏蘇聯。第一個五年計劃使蘇聯從一個落後的農業國轉變為一個工業國,初步建立起了一個比較完好的國民經濟體系,經濟飛速發展,增長幅度超過了同期所有的資本主義國家,經過發展,蘇聯的工業實力非常的雄厚,即使沒有得到美國的援助,在德國突襲的前幾個月撐下來,一旦恢復過來元氣,加上蘇聯的冰天雪地的幫助,完全可以守住和反撲。

如果歷史重來,希特勒發動的長久戰爭,定會有人企圖推翻其政府,對外議和,所以肯定會發動像1944年的7.20事件對希特勒進行刺殺,這對本來就對自己部下有疑慮之心的希特勒來說無疑是肅清整頓政府決定的定心丸。看歷史,希特勒在之前撤下古德里安等大將,如果發生,就會對諸如曼施坦因、隆美爾等大將產生疑心,不將其重用,而蘇聯有朱可夫、華西列夫斯基等名將,在戰場上德軍也會吃多苦頭。

(蘇軍T34-85坦克)

再一個,希特勒狂妄自大、統治根基不牢固,德國在1943年頹廢之際國內才為戰爭全民動員,而蘇聯在1941年開戰之際就發動全民動員並動員了超過600個師兵力,大大增加預備役人數。

總之,德國很難答應蘇聯,可以在蘇聯達到本土之前搞出原子彈進行議和,如果蘇聯不放棄直指柏林,那麼被戰爭折磨的死去活來的德軍是抵擋不住蘇聯的鋼鐵洪流的。

(三巨頭從左:丘吉爾、羅斯福、斯大林)

原創不易,軍情繫悟空問答簽約作者,求點波關注。


軍情解析


英美援助在偉大衛國戰爭中的作用長期以來一直被雙方歷史學家爭論,其實雙方在很大程度上更多是帶著政治目的而非正本清源來爭論的。

首先從總量上來說,僅通過北極航線運輸到蘇聯的物資相比於一戰期間協約國對沙俄的援助總量是明顯要少的,雖然有遠東和伊朗另外兩條線的援助,但是考慮到二戰的烈度遠遠要超過一戰,顯然如果說就靠這些物資起到了決定性作用顯然是不負責任的,當然如果從意識形態的角度來說讓英美賣腎援蘇顯然也是不現實的。

另外從具體的物資本身而言,軍事裝備方面包括了飛機、戰鬥車輛和運輸車輛、海軍艦艇、輕武器和彈藥、工業原料、工業設備及食品。這些物資中直接用於作戰的如飛機、坦克和艦艇事實上並不一定適合於蘇聯的作戰環境,比如援蘇的“颶風”和“噴火”戰鬥機就表現出了水土不服的症狀,很快就被丟進了二線部隊,而“瑪蒂爾達”坦克的裙板在泥濘的蘇聯平原地帶經常會導致履帶絞入過多的泥土而停車,總的來說多數直接用於作戰的援蘇裝備雖然在一定意義上稱得上雪中送炭,但更多的僅僅是應急,高烈度的蘇德戰場會淘汰一切不適合作戰環境的裝備。

相比之下,更有意義的是其他一些方面的東西,首先就是大批的運輸車輛,蘇聯自身生產卡車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如果沒有美國和英國的幫助,蘇聯和德國一對一估計會很艱難。

川陀太空軍事小組


川陀太空


能打贏,只是時間問題。德國幾乎不可能戰勝蘇聯,德國最多隻有和蘇聯戰平的可能性。我們都知道,直到1943年,希特勒才下令德國經濟開始全面進入戰時經濟體系,此時德國才開始為戰爭進行全面動員。結果就是1943年的坦克產量達到了1942年的6倍,而1944年達到了1943年的2倍。

德國為什麼要在1943年德軍已現頹勢的時候才全面動員?這是因為希特勒的統治根基並不牢固。我們都知道一戰中德國最終投降是因為英國海軍對德國的海上封鎖最終造成其經濟體系崩潰導致的。

所以到二戰的時候,希特勒對此深以為然,如果可以的話,他既不敢,也不想進行全面動員。希特勒並非民選政客,而是依靠魏瑪共和國時期某些位高權重者的支持以及自己出色的政治手腕依靠各種手段上臺的。但是他自己也不清楚到底有多少人民反對他。在1942-43年,對德國境內的猶太人清洗大致完成之後,希特勒終於敢下令國家全面動員了。然而此時已經晚了。

統治根基牢固的斯大林同志帶領下的蘇聯,僅僅在戰爭的第一年,就動員了超過600個師。而戰爭第一年的蘇聯因為德軍的迅猛攻勢,大部分工廠都在搬遷導致生產力低下。

在斯大林的領導下,通過數個五年計劃變成工業強國的蘇聯有著恐怖的工業實力,軍隊規模也遠非德國可比。很多人總是說1943年的庫爾斯克戰役是東線戰場的轉折點。但是他們卻忽視了一點:當戰後曼施坦因得知庫爾斯克會戰時蘇軍預備投入戰役的部隊規模時,就連曼施坦因自己都覺得這一仗一開始就註定失敗。

德國唯一可能和蘇聯戰平的機會,就是在被蘇聯推到本土之前搞出原子彈,然後跟蘇聯議和。


貞觀防務


這個問題最近頭條炒的火熱,我用兩國的戰時數據告訴各位,這些數據國內沒有,全部來自德國蘇聯1995年對大英百科的貢獻。蘇德如果一對一單幹,蘇聯肯定贏不了,因為沒有英美兩國在1943年開始大規模轟炸德國,德國最優秀的飛行員有60%參與國土防空,東線的制空權蘇聯拿不到,像庫爾斯克這樣的會戰德國很可能贏,但是蘇聯會不會亡國?就很難說了,因為巴巴羅薩計劃的終點就是烏拉爾山,最後補充一點,蘇德雙方在1941-42年死的和被俘的都是訓練水平不錯的軍人,1943年之後雙方新兵員質量下降嚴重,德國比蘇聯還差,蘇聯沒有徵45歲以上的中年人,德國後來徵兵到50歲,但是蘇聯傷亡比一直下不來,蘇聯在蘇德戰線上人數從來沒有超過670萬,德國野戰軍沒有超過380萬,但是德國在歐洲所有國家的三軍駐軍和後勤工兵超過350萬。這350萬人如果投入東線結局絕對不同。

雙方工業規模/鋼鐵產量

1941德國佔領下的歐洲2900萬噸,蘇聯1800萬噸,蘇聯在莫斯科會戰前只剩下900萬噸直至1945年5月, 蘇聯只用德國三分之一的規模在產量上逆轉主要是24-7-365不停加上產品單一簡單實用

下面是兩國在戰爭結束前的裝備產量對比,德國VS蘇聯:

前後服役軍人總數量:1650萬 : 3400萬

坦克 67429:106025

運輸卡車 159147:197100

火炮:73484:516648

摩托和裝甲車:674280:200300

機槍:1000730 : 1477400

空軍

殲擊戰鬥機:57653:22301

對地攻擊機:8991:37549

轟炸機:28577:21116

運輸機:8396:17332

海軍

大型水面艦只:20:29

潛艇:1152:52


落基龍永不落


沒有英美的幫忙,蘇聯就亡國了!

要知道,當時德軍已經打到莫斯科城下了,幾度攻入莫斯科城內。蘇聯完全是靠人命在血拼堅守。即便在後來蘇軍掀起大反攻的過程中,又被曼斯坦因指揮下的德軍,打的灰頭土臉,喪失哈爾科夫。無論是指揮官素質,還是士兵戰鬥力,以及綜合國力,蘇聯都完全不是德國的對手。

在二戰爆發前,蘇聯經歷“大清洗”運動,優秀的中高級軍官被迫害殆盡。當時,蘇聯工業產值雖然自稱世界第二,但工業質量遠遠比不過德國。而且,在產值上,德國也僅次於蘇聯,德國的軍事科技遠遠領先於蘇聯。從戰果來看,德軍拿下莫斯科只差一步之遙。這還是在德軍執行東西兩線作戰的情況下。

若沒有英美兩國的幫忙,沒有英美戰略物資的瘋狂運輸,蘇聯早就亡國了。


大國之光


我們需要定義下,什麼是“打敗德國”?

如果只是單純的將德軍趕出蘇聯領土,蘇聯的勝算或許有百分之50,也就是說有一半的幾率,蘇聯人是無法實現這個目標的,即使擁有美國的援助,但是要明白,前線拼命的是蘇聯人,犧牲的也是蘇聯人,美國人並沒有派遣幾十萬軍隊直接加入蘇德戰場,更沒有參與人類歷史上史詩般的鋼鐵洪流大對決。因此,英美兩國在很大程度上,是在看著蘇德兩家對決,而很難在戰場上直接幫上忙。

有人說美國人給了很多援助呀,如果沒有這些物資,蘇聯怎麼打的贏德國?

打仗打的不就是後勤嗎?

這個說法有一定道理,但是太過於絕對,打仗不僅打後勤,而且還要拼戰鬥力,拼指揮能力,拼動員能力,拼戰鬥意志。如果單純的把打勝仗的原因定義為擁有良好的後勤保障,這就無法解釋為何意大利軍隊吃得飽穿得暖,既能喝葡萄酒又能吃意麵,可為何就是戰五渣?南斯拉夫的游擊隊吃不飽也穿不暖,可為何就能和德國周旋許久?其實,在一場世界大戰中,資源的擁有量或許會影響總體的戰局,比如說大國和小國之間,甚至一群大國和另一群大國之間,最後誰擁有的人口多,誰擁有的資源多,誰就有可能耗到最後!注意,我說的是“耗”,在很大程度上,這樣的戰爭最後不是靠戰術取得勝利,而是“耗”出了勝利,失敗者也不一定會更慘,有時候失敗者提前退出了戰爭,反而會付出更少的代價。

但是,要想實現總體的戰略目標,就必須要在具體的目標上下功夫,只有各個擊破,才能取得最終的勝利。假如局部戰役都輸了,即使總體是個龐然大物,擁有大量的人口和資源,那也沒有什麼實際用處。如果蘇聯在每一場關鍵性的局部戰役中,都被德國給擊敗,甚至莫斯科都丟了,那麼蘇聯真的就難以再次翻盤了。

有人說可以撤到西伯利亞地區。

但問題在於,從西伯利亞地區收復核心地帶,顯然是非常難的,付出的代價將是固守的很多倍。這就好比如說,一個人在考試過程中,不小心塗錯了答題卡,但是距離收卷只有1分鐘了,他在理論上的成績會是90分,然而事實上卻只能拿到40分,因為答題卡塗錯了,前面的題就算再簡單,自己總體的實力就算再強,可這場考試卻已經輸了。蘇聯恰恰處於類似的情況,在蘇德戰爭前夕,蘇聯損失過於慘重,幾乎等同於送人頭,如果持續送人頭,莫斯科丟失了,德軍長驅直入,蘇聯核心地帶必將全部喪失。

如果這種局面發生,德軍甚至不需要自己動手,反正莫斯科、聖彼得堡和基輔都在自己手裡了,只需要扶持一個傀儡政府,直接宣佈蘇聯“解體”。

這個時候撤到西伯利亞的蘇聯政府,在合法性上都存有了疑問,是否還有抵抗意志都很難說了。因此,蘇聯政府是絕對不能丟失莫斯科的,蘇聯核心區也萬萬不可丟,如果這塊地方沒了,蘇聯立國的基礎也就不存在了,屆時日本再進攻遠東,這將是滅頂之災。因此,守住蘇聯核心區,不僅是軍事意義,而且是政治意義,甚至後者要高於前者。

假如不僅要將德軍趕出蘇聯領土,還要長驅直入攻克柏林,徹底消滅納粹政權,這就不是蘇聯自己可以辦到的。

如果沒有盟軍在西線的登陸,沒有盟軍的戰略轟炸,德軍必然在東線全力以赴,進攻德國本土的難度將會成倍增加。對於此時的蘇聯來說,必須要選擇適當的時機進攻德國本土,否則一旦戰事失利,前線甚至可能整體翻盤,到時候德軍再反撲,蘇聯人豈不是白忙活了一場嗎?因此,如果蘇聯進攻德國本土,必須要有9成的把握,尤其是要啃下柏林。然而,沒有盟軍的幫助,蘇軍的成功率其實很低,甚至蘇軍會主動放棄這個想法。


圖維坦


你好!我是冬眠蛇,由我來回答這個問題,希望多多關注!

這個問題應從以下兩點考慮,一,軍事上。蘇聯雖在莫斯科保衛戰中成功擊潰了德軍的入侵,但沒有從根本上改變局面。應該說,1942年的大部分時間裡,蘇軍都在打敗仗,德軍的進攻勢頭不減,整個西南戰線出現動搖,克里米亞半島淪陷後,這個問題更加突出。戰爭初期白俄羅斯,烏克蘭等地的失陷,讓蘇聯損失了大量的人口和糧食,工業製造能力也有一定損失。如果沒有英美的支援,尤其是美國的支援,蘇聯很難形成合力在斯大林格勒給德軍致命一擊。因為他要組織上百萬人就迫切需要糧食,武器彈藥等等,美國的支援幫他緩解了這一問題。當時來說,斯大林更希望英美能開闢第二戰線,以減輕蘇軍的壓力,但當時的英美也是愛莫能助。可以說,沒有英美的支援,蘇聯最多能和德國打成相持,蘇聯不能單獨擊敗德國。






二,政治上。蘇聯在二戰中的處境並不妙。德國閃擊蘇聯正是英美期待已久的好事。他們想把德國這禍水東引的策略執行了不是一天兩天了。意識形態的截然相反,二十年的敵對,讓蘇聯無法信任英美,即便是在太平洋戰爭爆發美國參戰之後,蘇聯一直的著眼點也是依靠自己,但依靠自己就不能去打敗德國,因為蘇聯仍然害怕英美依靠德國來削弱自己的實力,而在適當時候把槍口調轉過來,給蘇聯致命一擊。這是斯大林深深憂慮的事情。為了讓蘇聯解除戒心,英美才拋出了大西洋公約中國家不單獨和法西斯國家媾和的條款,在獲得這種政治保證後,蘇聯才敢使出全力對付德國。如果沒有英美堅定的態度,蘇聯最多也就能相持住德軍,很難再有進步。





綜上,蘇聯必須獲得英美的支持和政治保證,才能對德軍形成反攻之勢,這裡面既有複雜的經濟軍事原因,也有政治原因,所以二戰是世界反法西斯的勝利,任何事都得統一思想認識,哪怕是不同的意識形態之間。


史書上冬眠的蛇


沒有美英的支援,蘇聯照樣可以打過德國,只不過是時間早晚,損失慘重程度的不同而已。

德國在1939年發動了二戰,四個星期的時間打敗波蘭,六個星期的時間擊敗法國,在德國進攻西歐的過程中,英國幾乎是全程參與,但是仍舊避免不了慘敗的結局。

隨後德軍入侵蘇聯,最具有決定性的莫斯科會戰以及斯大林格勒戰役爆發時,美國都沒有實際參與對德國的戰爭,至少在蘇聯或者歐洲的正面戰場,一直都是蘇聯一己之力苦苦支撐。



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第二天美國正式宣佈對軸心國開戰,但是美國雖然本著先歐後亞的原則,但是在美國參加二戰的前期,美軍的重心仍舊在太平洋戰場,而不是正打的火熱的蘇聯戰場。

1941年9月,德國的中央集團軍群正式開始進攻莫斯科的“颱風行動”,經過三個多月的鏖戰,憑藉從西伯利亞調來的軍隊,蘇軍守住了莫斯科,並且重創德軍中央集團軍群,迫使其轉攻為守。



1942年6月,德軍南方集團軍群開始進攻斯大林格勒,戰役持續半年之久,最終以德軍損失80餘萬軍隊,第六集團軍全軍覆沒宣告結束。

這兩次關鍵性的戰役美英兩國都沒有直接參與,英國正忙著在北非戰場與隆美爾較量,美國則在太平洋戰場與日軍血戰,蘇聯的勝利幾乎完全依靠自己。


1944年6月6日,盟軍開始諾曼底登陸,但是此時德軍在東線戰場節節敗退,即使德國抽調全國兵力也堵不住東線的巨大漏洞,所以即使沒有英美兩國,蘇聯也可以打贏德國。


綠色落日


大國之間的決戰好像沒有靠別人幫忙打贏的吧,最關鍵的還是要靠自身的戰鬥決心與堅韌的戰鬥意志。德國與蘇聯本身簽訂有《蘇德互不侵犯條約》,蘇聯對戰爭的判斷出現了遲鈍。同時蘇聯內部也發生了一系列的整肅運動,直接的後果就是造成蘇軍的戰鬥力急劇下降。德國選擇在蘇聯戰鬥追羸弱的檔口發動了入侵蘇聯的閃擊戰,蘇聯直接被徹底的打懵了,戰爭開始後羸弱的蘇軍一敗再敗。

德國的進攻力量大量的消耗在廣大的蘇聯領土上,戰爭越往後發展對德國越不利。蘇聯最終在斯大林的領導下穩住了陣腳,莫斯科保衛戰的勝利使得蘇聯徹底改變了頹勢,蘇聯開始向德國發動戰略反攻,這時候等待德國的就是噩夢不斷了。美英盟軍雖然給了蘇聯一些幫助,但是在在最終開闢對德第二戰場上卻猶豫不決。

等到蘇軍對德作戰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美英盟軍才開始實施諾曼底登陸作戰開闢第二戰場。如果此時美英盟軍放手讓德國調動西線兵力去與蘇聯作戰,或許可以抵擋蘇聯戰略反攻的銳勢,但是此時蘇聯的戰爭機器已經進入到了良性循環,它在裝備與兵員上的優勢是德國完全無法比擬的。

因此可以得出結論,二戰如果沒有英、美的幫忙,蘇聯照樣可以打敗德國,只不過戰爭的進程會慢下來,但是擊敗德國完全不存在問題。在這裡不得不說大國的戰爭潛力是小國所無法比擬的,即使戰爭初期小國可以獲得一些勝利,不過最終的戰爭潛力無疑還是屬於大國的。還有一點就是要擁有足夠強悍的統帥,這也很重要。


異域邊緣


雖然英美對蘇聯的物資幫助有限,但是英美在戰爭初期牽制住了一百多萬德軍,也算間接對蘇聯的幫助,使得德軍因為兵力不足導致的進攻時間被往後拖了幾個月,這使得蘇聯有足夠的時間備戰!這對於莫斯科戰役的走向起著決定的作用!因為莫斯科戰役基本上就是險勝,差一點點都不行!而莫斯科戰役一旦失敗,則蘇聯工業將被全數摧毀,幾千萬蘇聯人將被迫在零下幾十度的天氣生活到西伯利亞平原上去!這將使蘇聯陷入萬劫不復境地!更談不上打敗德國。

莫斯科戰役以後,蘇聯已經緩過氣來了,德國與蘇軍作戰就開始處於不利階段!這時候美英作用相當有限,並且畏懼德軍如虎,比如,直到蘇聯收復烏克蘭,德軍裝甲部隊不能開動了才敢登陸開啟西線戰場。


分享到:


相關文章: